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領大軍兵臨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打開内城門之一的金川門迎降,京師告破。就在燕軍進城的一片混亂中,皇宮燃起了熊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靖難之役”以朱棣勝利告終。
六百多年以來,關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史學界的一個懸案。“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道地出亡。”這是乾隆四年史官編修的《明史·恭闵帝本紀》中描述。
可以看出,清朝時人們依舊對建文帝的下落産生疑問。另外,民國史學大家孟森在《建文遜國考》進一步解釋說:“成祖命中使出其屍于火,已驗明的系建文,始以禮葬,則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鄭和輩海内海外,遍行大索二十餘年之久?”
反觀我們觀看的明朝題材影視劇,建文帝是通過朱元璋駕崩時留下了保命錦囊逃走了。當燕軍進入南京城時,建文帝打開朱元璋的錦囊,發現爺爺讓他立即逃走,還給他準備了木魚和袈裟。建文帝逃走後出家了,這是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
這不就有不少學者就宣稱建文帝最終逃到了雲南武定獅子山,并在山上的正續禅寺出家了。獅子山因建文帝緣故,被譽為“西南第一山”。在正續禅寺内大雄寶殿的楹柱上,刻着一副楹聯,上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信然皇覺舊”,下聯:“叔負侄,侄不負叔,八百裡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寺内還有惠帝祠閣,閣内彩塑三尊僧像,位于中間的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龍椅,據說就是建文帝。除了楹聯、塑像外,正續禅寺内還有與建文帝有關的遺迹很多,比如“龍鳳古柏”、“龍隐庵”、“月牙潭”、“禮鬥閣”等。
事實上,清朝修訂《明史》時就已經注意到建文帝可能逃到雲南,“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迹。”而康熙年間的《武定府志》中也有記載:“建文帝,止于獅山正續寺數十年。”種種迹象似乎都在表面,建文帝也許真的最終落腳地就是雲南獅子山。
最後,曆史學者還提到了一個證據,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曾問張居正關于建文帝的下落。萬曆二年(1574年)十月十七日,年僅11歲的朱翊鈞詢問他老師、首輔張居正一個皇家禁忌問題:“聞建文帝當時逃逸,果否?”
張居正沒有顧慮什麼,直接給出自己的答案:“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披缁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至正統間,忽于雲南郵壁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禦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乃驗知為建文也。禦史以聞,遂驿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
參考資料:《明史·恭闵帝本紀》、《神宗實錄》、《武定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