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皇宮的一場大火,讓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成為永久之謎,它位列大明懸案第一位。建文帝究竟去了哪裡?迄今沒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關于建文帝下落,在現存刊行的乾隆四年《明史·建文紀》中依舊儲存着當時的分歧。
原話是這樣的,“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道地出亡。”這段記載透露了三個資訊:朱棣進入南京時,建文帝已經不知所蹤;朱棣在大火中發現建文帝遺骸;有人說,建文帝從道地出逃了。
建文帝下落産生大争議的原因,清朝編寫的《明史》要負有主要責任,因為書中對建文帝的生死之謎沒有下結論,而是直接記錄了兩個結果(前面已經提到)。但是,仔細觀看《明史》,關于朱棣這段曆史,有一段記載耐人尋味。
原文:“乙醜,至金川門,谷王橞、李景隆等開門納王,都城遂陷。是日,王分命諸将守城及皇城,還駐龍江,下令撫安軍民。”大意是說朱棣已經打到了南京金川門下,這時谷王朱橞、李景隆等人直接開城門投降,南京城告破。
朱棣派将領守城,自己則回到了龍江(距離金川門15裡的龍江驿),下令安撫南京百姓。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引起了曆史學家的重視,大家認為這是朱棣故意為之,讓建文帝逃走或者自殺。
朱棣以藩王身份登上皇位,本身就違背了朱元璋定下了繼位原則,他更不願意背上弑君奪位的罪名。朱棣登基後,立即着手為自己繼位制作所謂的合法依據,他立即想到了重新編修《明太祖實錄》。
朱棣很清楚,讓自己繼位合法的辦法就是篡改朱元璋標明繼承人的過程,“先是太祖疾,遣中使召上還京,至淮安,允炆與齊泰等謀,矯诏令上歸國。太祖不之知,至是病革,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無敢應者,凡三問,言不及他,逾時遂崩。允炆矯遺诏嗣位。”
大意是說,朱元璋臨死前派人去北京,讓朱棣趕緊南下回南京。朱棣快馬加鞭,可到了淮安時,朱允炆和齊泰等人一合計,決不能讓朱棣回到南京,于是矯诏讓朱棣傳回北京,朱允炆這才登上了皇位。
除了篡改朱元璋遺诏外,朱棣還把建文帝的年号直接取消了,換成了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如此一番操作下來,朱棣登基的時間永樂元年(1403年),直接跟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對接起來。
種種迹象表明,朱棣在位期間的一系列做法,都跟尋找建文帝有很大關聯。大家熟悉的鄭和下西洋,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記載中就直言不諱地指出,“疑惠帝(指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迹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每次下西洋都帶着幾萬人出海,這哪裡是去搞外交,到像是去圍剿建文帝在海外組織的武裝力量。
除了鄭和去海外尋找外,朱棣還派出了親信大臣胡濙遍尋天下。從永樂五年(1407年)開始,朱棣指令胡濙遍尋天下大小寺廟,直到永樂吳二十一年七月才回來,前後耗時16年。胡濙回到北京時,恰逢朱棣第四次北征,他馬不停蹄北上。
胡濙抵達朱棣行軍大營時,已經是深夜,朱棣已經入睡。如果不是十萬火急的軍情,皇帝一旦入睡,決不能将他叫醒。胡濙的到來顯然不是重大軍情,可朱棣竟然破例召見了他,“帝已就寝,聞濙至,急起召入。”
兩人談話的内容已經無從考證,可時間非常長,《明史·胡濙傳》中隻有兩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明朝正史中對君臣兩人交談給出了一個總結,朱棣“至是疑始釋”,寓意朱棣心中的疑問終于消失了。
這個時間點非常重要,因為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傳回,他再也沒有下西洋。同時,朱棣在半年後班師回朝途中,駕崩于榆木川(今内蒙古烏珠穆沁)。
參考資料:
[清朝編寫]《明史·胡濙傳》、《明太祖實錄》
李見喜:《明建文帝帝王身份的恢複》
湯雲明:《雲南獅子山上尋覓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