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劇黃派創始人——黃桂秋

黃桂秋,平劇表演藝術家,旦角黃派的創始人。生于1906年,卒于1978年,名德铨,字蔭清,自号桂蔭軒主,湖北江夏人。“黃桂秋”是其姐妹的名字,借來作了藝名。

黃桂秋1924年高中畢業後,曾在北京電話局擔任話務員,因自幼酷愛平劇,曾以票友身份參加演出。

平劇黃派創始人——黃桂秋

1926年正式拜陳德霖為師,1927年搭馬連良春福社,正式下海,先後與餘叔岩、馬連良、高慶奎、楊小樓、言菊朋等同台演出。

1942年,黃桂秋與周信芳在上海黃金大劇院聯合演出54天,周信芳非常欣賞黃桂秋的演唱水準,說:“你的唱别具一格,真可以自成一派”,果然,不久《春秋配》被公認為黃派第一出代表作問世。後來,二人又先後合作了四次。

1945年後長期在上海皇後大戲院演出,常演《春秋配》、《别宮祭江》等劇目,深受觀衆的好評,特别是貼演一至八本《雁門關》,主演公主一角,連滿數月,欲罷不能,獲得“江南第一旦”和首席青衣的榮稱。

1949年組織秋聲平劇團,任團長。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别宮祭江》一劇獲演員一等獎。

1958年參加新民平劇團,後并入上海平劇院。在年近花甲時,還演出《金水橋》、全部《春秋配》等劇。

1963年起在上海平劇院學館任教。

1978年9月11日,一代名伶黃桂秋因病去世,享年73歲。

一、黃桂秋的籍貫之争

關于黃桂秋的籍貫問題,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湖北江夏人,還有一種較為廣泛的說法,稱其祖籍為安徽安慶,而“生于北京”。黃桂秋的長子黃正勤(上海平劇名小生)在《黃門後代》裡也提到其“祖籍安徽安慶”。但是,黃桂秋的次子黃克在《傳記文學》2006年10月号上撰文說,“幼時家中關于平劇的紀念書刊很多,就是那種黃紙印的附有大量藍色劇照、合影的大厚冊子,在經常附有的通訊錄中,于家父名下籍貫一欄都注明是湖北”。在黃克祖父親手蓋的“崇外河泊廠137号”的四合院的門框兩邊,都有一尺多長四寸來寬的朱紅色木闆,上首刻有“江夏郡”、下首刻有“黃寓”黑體大字。

平劇黃派創始人——黃桂秋

據黃桂秋的女兒黃慧雲回憶,當時家裡的銅臉盆外幫上,也同樣刻畫有“江夏郡”的記号。

黃克先生是以說:“這不分明标志了我家是江夏人嗎?”他說,江夏郡是沿襲漢代以來的地方區劃,無論如何變遷,也不會離開過湖北武昌一帶,跟安徽的安慶無從搭界。

另一個事實是,黃桂秋師承山東籍的陳德霖,其唱腔在繼承陳德霖的基礎上,特别強調湖廣韻,也就是帶有湖北方言的韻調,而湖廣韻則來自于漢劇(亦稱漢調)。在這一點上,與平劇開宗鼻祖譚鑫培如出一轍。在中國平劇史上,大凡湖北籍或與武漢有過淵源的平劇藝人,幾乎無一不堅守湖廣韻,這也是漢劇對平劇根深蒂固的影響使然。漢調的聲腔、闆式、劇目、字韻等,是後來形成平劇的主要内涵,因為平劇界都承認,漢劇是平劇和其他一些地方劇種的“乳娘”,漢劇所采用的湖廣韻被廣泛地運用于平劇和一些地方劇種,為這些戲劇品種增添了無窮的魅力。2007年武漢八藝節開幕式文藝晚會上,尚長榮曾引用戲曲表演《百戲唱和》裡的話:“皮黃合奏開先河,漢調楚聲翻新歌,京味吟出湖廣韻,蓦然回首更親和。”

黃桂秋“生于北京”,從表面來看,似乎與江夏無緣,但是其堅守的湖廣韻,我想,大概是受了平劇韻調中湖廣韻盛行和其父輩、祖輩語言的影響。而且,生于北京并不能說明其祖籍,就像譚派的傳人。當年徽班進京中的藝人中,湖北人很多,後來的平劇也采用漢調中的皮黃腔韻白。黃桂秋則在儲存了湖廣韻的基礎上,摻入了上海話的“嗲”,使得黃派成為好聽難學的流派。

平劇黃派創始人——黃桂秋

從姓氏上來講,天下黃姓出江夏,江夏是黃姓的發源地。在今天的江夏,黃姓仍然是大姓,而黃桂秋無疑也是江夏黃的後裔。值得一提的是,黃桂秋在存于

目前,無法獲知黃桂秋的父輩的文字資料,有關與江夏淵源的詳情則無從稽考。

二、黃桂秋的家庭

黃桂秋15歲那年與同齡的結發妻子結婚,婚後育有三子三女:老大女兒黃慧雲,老二兒子黃正勤,老三兒子黃克儉,老四女兒黃阿蓮,老五兒子黃克,老六女兒黃志齊。其中老四女兒黃阿蓮,老六女兒黃志齊在八九歲時夭折,老三兒子黃克儉1981年犧牲在上海寶鋼建設工地。

夫人于1963年(黃桂秋退休那年)罹患腦血栓,1969年冬天病逝,時年64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