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
作為第七屆“中國交響樂之春”
系列演出之一的
廈門歌舞劇院交響樂團音樂會
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成功上演
充滿廈門、福建印記的
交響樂《安岐随想》
交響詩篇《土樓回響》
讓現場觀衆深深地沉浸其中

這場音樂會
擔任指揮的分别是中國青年指揮家夏小湯
和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
92歲高齡的鄭小瑛
亮相交響樂《安岐随想》的
除了著名的音樂大師
和廈門市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的演員外
還出現了30位青春的身影
她們是廈門藝術學校
歌舞專業的學生
最小的讀初一
最大的讀高二
在上半場的交響樂《安岐随想》的
第三篇章《永生》中
她們擔任閩南語童聲部分
一開口就驚豔四座
《安歧随想》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安岐是金門島西北角海邊一個與廈門隔海相望的小村莊。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組織了漳廈金戰役,在廈門剛剛解放一個星期之後,人民解放軍為了實作祖國統一,發起了金門戰役,3800多名人民解放軍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其中1500多名将士就長眠在安岐。
《安歧随想》這部作品取材于漳廈金戰役,由青年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博士謝鵬創作,是廈門市第一部以特定戰争事件為題材的原創交響樂,旨在向那些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及祖國統一而獻身的人們緻敬。
《安岐随想》由《序》、第一樂章《鏖戰》、第二樂章《日記》、第三樂章《永生》四個部分組成。自2017年首演以來,《安岐随想》不僅在劇場奏響,也走進過軍營、高校、社群,社會影響廣泛。
跟随着柔和的音樂
廈門藝術學校的同學們
用閩南語深情唱道:
“難忘阿爸的目光陪阮一生,
親像彼粒尚光的星挂天頂。
啊 ,照到這邊山甲彼邊海,
惦惦地守護這個所在的安甯。”
舒展的旋律搭配童聲的純淨憂郁
這段安魂曲一出
立刻就把觀衆帶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這四句歌詞從字面上看
唱出的是孩子對已故父親的思念
而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先烈的追思
簡單的旋律
在前面兩個篇章的戰争、回憶的鋪墊之下
更加扣人心弦、令人動容
之是以用閩南語演唱
是因為閩南語是廈門金門兩地的方言
能更準确地傳遞情感
而用童聲合唱來表現追思曲
代表着生生不息與希望的傳承
四年磨一劍,舞台綻光彩
在來到國家大劇院演出之前
交響樂《安歧随想》已經公演過七場
積累了豐富的舞台經驗
在這次赴京演出前夕
廈門藝術學校2018級歌舞班接過交接棒
重新參與節目編排
同學們在短時間内
重新識譜背譜、參與彩排
師生一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才有了這一場演出的完美呈現
詞短情長,一字一句都是心意
短短四句詞,旋律也不複雜
怎麼唱出感情,如何聲入人心?
這就對同學們的聲音表現力
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在彩排之前
參演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
深入了解當年廈金戰役的曆史
随着樂章緩緩打開
塵封的曆史仿佛流淌在大家眼前
孩子們與先烈未曾謀面
但他們對先烈的感謝與敬意
全部化作心底的感動、口中的旋律
一字一句,都發自心底
眼看指揮耳聽八方,精彩的演出需要多方的默契協作
這次的演出對同學們來說
是個巨大的挑戰
眼睛要盯着指揮
耳朵要聽着交響樂隊的伴奏
找到音準與節奏
一心多用,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安歧随想》每個樂章之間
間隔時長達到40分鐘
為了保證演出效果
每位演員在台上“站如松、坐如鐘”
一動不許動
而這一個個難關
都被小演員們成功攻克
在完成了一場精彩的演出的同時
也得到了觀衆們一緻的認可
據了解
2020年底
《安岐随想》入選
文化和旅遊部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之
100部“百年百項”小型作品
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
在結束北京的演出之後
《安歧随想》還将在
福州、廈門等地演出
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廈門藝術學校的學生們
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
來源 廈門廣電 綜合整理自i聽廈門、廈門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