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衆說紛纭的革命

作者:讀行小生
一場衆說紛纭的革命

110年前,歲次辛亥,武昌城頭的一聲槍響,給我們帶來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這是中國曆史數千年的一場巨變。說到20世紀的中國曆史,一個關鍵詞無疑是“革命”,從辛亥革命到國民革命,再到共産革命,一直到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發展到頂峰,可以說在激進的路上一路狂奔,而作為開端的辛亥革命至今衆說紛纭。

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說是失敗了,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如果說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制,那顯然是成功了,從武昌的第一聲槍響,不數月間,龐大的清帝國便灰飛煙滅。但如果說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主、共和、憲政、法治這些現代政治文明,實作國家的富強,那顯然是失敗了,失敗得很徹底,民初時候的兵連禍結、民不聊生毋庸贅述,連革命元勳孫中山都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評價辛亥革命的得失,還得換換思路,需要放長曆史的界限,很明顯,辛亥革命終結了數千年的專制帝制,代之以共和,是中國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轉折,至于革命以後嘗試一個全新政治體制的成敗,那是一個更大變革的一部分,即至今還在過程中的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全方位轉型,發生在辛亥年的那次革命本身,不應為其承擔責任。

辛亥革命是由誰上司的?官方教科書的說法是資産階級上司了這次革命,是以稱辛亥革命是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這種沒有事實根據的意識形态教條已經越來越沒有市場。可以說,以當時中國的工商業發展程度,全國也沒幾個資産階級,發展不足、力量微弱的有限幾個資産階級熱衷的隻是收回利權運動一類的愛國抗争,和立憲運動一類體制内的改革,對體制外的革命并不感興趣,他們甯願跟着康有為、梁啟超跑,而不願意追随孫中山。辛亥革命的上司者實際上是一批青年學生,包括留學生和國内新式學堂的學生,他們在校或出校後就成了職業革命家,或者投筆從戎,成為了各地新軍的軍官和士兵,孫中山、黃興、蔡锷、蔣翊武,可以列出很長的名單。是以,辛亥革命可以說是青年知識分子的革命。

一場衆說紛纭的革命

近些年思想界保守主義思潮盛行,對辛亥與五四的批評聲音很有市場,指責辛亥革命打斷了晚清君主立憲的和平改良之路,造成民國初年的種種亂象,是得不償失。真的是這樣嗎?平心而論,清廷搞的清末新政還是可圈可點的,不能說沒有一點改革的誠意,但是當1911年選出一個“皇族内閣”的時候,當局的立憲承諾實際已經破産,立憲派的士紳們也紛紛轉向了革命。立憲派要的立憲是虛君共和,而清廷1908年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則依然規定皇帝集諸般大權于一身,臣民不得置議,徹底暴露了滿洲貴族集團的虛僞和頑固。其實,辛亥革命發生當時,即有有識之士指出革命與立憲是殊途同歸(杜亞泉語),都是要廢除專制制度,建立代議制下的民主立憲政府,隻是革命派的主張更激烈一些,包含了“驅除鞑虜,恢複中華”的種族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不同于中國曆史上的曆次改朝換代,以共和代帝制,是個以千年計的大變,它的意義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和發揮,必将随着中國現代化的推進而展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