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曆史了解較多的朋友可能知道,由于号角數量過多,更換次數頻繁,沒有年,後人提到,從唐朝到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使用廟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奇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長期以來一直被稱為"唐明皇帝"。為什麼?

唐玄宗李隆基的全數是"唐朝至道帝聖大明孝道",簡稱為"唐明皇帝"。唐玄宗死後,雖然有文人稱唐玄宗為"唐明皇帝",但主流名稱是"唐玄宗"。然而,在北宋五年(1012年),宋金宗突然宣布追尋祖趙玄朗為"上靈九日高路守護皇帝的生命"。
因為趙玄朗被尊為皇帝,是以"宣"從此成為禁忌詞,宋朝人用"元"字代替"宣"字,"唐玄宗"被寫成"唐元宗"。然而,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大師李偉的廟号是"唐元宗",南唐被北宋摧毀。正因為如此,在宋代提到"唐元宗"有點麻煩,就算是說李隆基而不是李偉。
為了避免麻煩和尴尬,宋朝基本上放棄了使用"玄宗"這個廟号,而是用"唐明皇帝"的綽号來稱呼李隆基。由于宋代文化影響大,稱李隆基為"唐明皇帝"的現象在元代依然存在,如元劇《唐明皇帝的秋夜雨》。然而,在明朝,使用"唐玄宗"的識字人越來越多。
如果"唐玄宗"的使用繼續不受限制,"唐明皇帝"的使用者自然會越來越少。然而,清康熙皇帝愛上新吉羅玄玄在順濟十八年(1661年)登基後,"賢"再次成為禁忌詞。清朝的"文本監獄"遠遠優于宋朝,導緻學者們再次稱李隆基為"唐明皇帝"。這種用法一直存在到中華民國以及1950年代和19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