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埋兒子養活老媽,中國一些古書太會愚弄人民了

作者:路生觀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書充滿了無限懷疑。書上說,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成了的也沒幾個;書上說,書中自有顔如玉,但我讀了那麼多的書卻發現顔如玉都跟着有錢人跑了;書上還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但别說黃金屋了,在書中我根本就找不到便宜房子,而現實生活中的房價卻越來越貴……

我想着許多類似于這樣的問題,在無聊至極中忽然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很多文人其實都是大忽悠,專門忽悠老百姓,讓我甚至沒有了對文字的敬畏。

讀《二十四孝》,本以為能讀到些感天動地的故事,但讀着讀着渾身的毛發便豎了起來。其中有個《埋兒奉母》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說晉代有個姓郭人的,家裡很富裕,父親去世後,他将财産的繼承權讓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自承擔起贍養母親的義務。後來,他的日子越過越窮,吃上頓沒下頓,一家人常挨餓。他的母親非常痛愛他3歲的兒子,常挨餓把飯省給他的兒子吃。

姓郭的知道此事後,覺得兒子是自己行孝的絆腳石,就和老婆商量:“老媽隻有一個,餓死了就再也沒了,兒子呢,咱以後可以再生!”就這樣,姓郭的及其老婆決定把兒子給活埋了,用省下糧食來養活老媽。

活埋兒子養活老媽,中國一些古書太會愚弄人民了

然而,當他們提鐵鍬挖坑,掘地二尺,卻挖出了一壇黃金。書上面說,那是老天爺給他們的,官不得奪,民不得取。姓郭的從此發達了不說,孝順的美名也傳遍節天下。

這個故事讓我膽戰心驚,進而得寫書的人和書中寫到的人腦子都進水了,有神經病——老郭養活不起老媽了,為什麼就不能找找當時得了家産的弟弟們——隻要是思維正常的人,誰都會覺得找弟弟幫忙會比活埋兒子合算多了。但這東西卻被作者硬給強奸民意地寫了,而且還曆經千年地流傳了下來。心懷叵測!要是天下的人都在饑餓時都把兒子埋了來養媽,即使獲得千古美名,但都斷子絕孫了。

記得,在我的老家甘肅一帶,人們将筆叫生活。筆為什麼會被叫做生活呢?最初時,我對這并不十分了理,心想可能是因為老家的人沒文化,對筆很崇拜——有筆就有生活了,或者說是有筆就能生活了。

然而,這些年,我發現自己錯了——筆之是以被稱為生活,裡面包含的是一種理想與抒情的色彩——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總想通過筆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記錄下來,而他們又不識多少字,或者說是不怎麼會用筆,久而久之,這靜靜地躺在生活裡的筆也便成了他們的一種理想——他們總想着能像文人一樣,寫下自己真實的生活和情感。

可是,誰管你的理想呢,人家寫書的人照樣忽悠你,巴結社會上層才是人家要幹的事情。

漢高祖劉邦本身是個無賴式的人物,但一些文人們卻這樣寫他的:說是劉邦的他媽生劉邦時,曾經在一個河提上小睡了一會兒,天色突變,電閃雷鳴。劉邦他爸來找他媽時,看見一條蛟龍卧在劉邦他媽身上,不久劉邦他媽就懷孕生下了劉邦。

這個事情在我們的《史記》和《漢書》裡都有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興,父曰太公,母曰劉媪。其先,劉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其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産高祖。”

為了把 “上司”的出身說得光彩一些,這幫寫書的人不惜上司的老娘被一條“大蟲”給奸了,以至于後來變成“經典”:你看看,人家皇帝就是這麼被弄出來的,就是和你個平頭百姓不一樣,你個平頭百姓想得個“龍種”沒那麼容易!

活埋兒子養活老媽,中國一些古書太會愚弄人民了

一世人生,千古文章。筆是神聖的,但誰能讓這筆真正神聖起來呢?蓦然回首,一切的敬畏都已消失殆盡,隻見一群人在用文字遊戲人生。之後,發現文人其實有時是很猥瑣的,不僅胡謅瞎編給帝王說好聽的,還善于瞎折騰着愚弄咱平頭百姓。

除了腦子進水、胡謅瞎編之外,文人們在沒本事時還有一個大學事,即是“放手發動群衆”。比方說,《世語新說》裡這樣描寫我國古代著名美男潘安:他每次出行時,都有大批的少女、少婦追在他的屁股後頭獻花,甚至還有不少老太太也摻和進來,給他的車上仍水果,扔來的水果把整個車子都裝滿了。

寫人家的美貌,沒詞了就少用幾個,為什麼要從老到少地糟蹋中國古代婦女呢——誰都知道在中國曾經的封建社會裡,婦女不可能那樣“追星”,誰也都知道中國老太太從來也都沒有那麼高的 “色商”或者“性商”(包括現在)。

然而,人家偏偏要這麼寫,而且還伎倆慣用——比方說,在寫有個叫張載的醜人時,他們說:“時張載甚醜,每行,少兒以瓦石擲之,委頓而返。”

中國的兒童還不至于這樣對待醜人、懲醜揚美吧?照人家寫的這麼推理下去,全世界的醜人被中國娃娃的磚瓦砸得出不了門,一個個早就被餓死在家裡,也該雷射了。但事實并非如此,直到現在,我們在大街上看到了“醜人”仍然比比皆是啊。這都是這什麼呢?

星期天去書店,發現那麼多的書都擺在那裡,卻不知道哪個是個好哪個是個壞,也就隻有摸摸書皮,遙遠而又遙遠地感覺下那叫生活的筆的溫度和味道了。

活埋兒子養活老媽,中國一些古書太會愚弄人民了

本文為路生頭條号原創,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