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活埋儿子养活老妈,中国一些古书太会愚弄人民了

作者:路生观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书充满了无限怀疑。书上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成了的也没几个;书上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我读了那么多的书却发现颜如玉都跟着有钱人跑了;书上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别说黄金屋了,在书中我根本就找不到便宜房子,而现实生活中的房价却越来越贵……

我想着许多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在无聊至极中忽然觉得这个社会上有很多文人其实都是大忽悠,专门忽悠老百姓,让我甚至没有了对文字的敬畏。

读《二十四孝》,本以为能读到些感天动地的故事,但读着读着浑身的毛发便竖了起来。其中有个《埋儿奉母》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说晋代有个姓郭人的,家里很富裕,父亲去世后,他将财产的继承权让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承担起赡养母亲的义务。后来,他的日子越过越穷,吃上顿没下顿,一家人常挨饿。他的母亲非常痛爱他3岁的儿子,常挨饿把饭省给他的儿子吃。

姓郭的知道此事后,觉得儿子是自己行孝的绊脚石,就和老婆商量:“老妈只有一个,饿死了就再也没了,儿子呢,咱以后可以再生!”就这样,姓郭的及其老婆决定把儿子给活埋了,用省下粮食来养活老妈。

活埋儿子养活老妈,中国一些古书太会愚弄人民了

然而,当他们提铁锹挖坑,掘地二尺,却挖出了一坛黄金。书上面说,那是老天爷给他们的,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姓郭的从此发达了不说,孝顺的美名也传遍节天下。

这个故事让我胆战心惊,进而得写书的人和书中写到的人脑子都进水了,有神经病——老郭养活不起老妈了,为什么就不能找找当时得了家产的弟弟们——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谁都会觉得找弟弟帮忙会比活埋儿子合算多了。但这东西却被作者硬给强奸民意地写了,而且还历经千年地流传了下来。心怀叵测!要是天下的人都在饥饿时都把儿子埋了来养妈,即使获得千古美名,但都断子绝孙了。

记得,在我的老家甘肃一带,人们将笔叫生活。笔为什么会被叫做生活呢?最初时,我对这并不十分了理,心想可能是因为老家的人没文化,对笔很崇拜——有笔就有生活了,或者说是有笔就能生活了。

然而,这些年,我发现自己错了——笔之所以被称为生活,里面包含的是一种理想与抒情的色彩——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总想通过笔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记录下来,而他们又不识多少字,或者说是不怎么会用笔,久而久之,这静静地躺在生活里的笔也便成了他们的一种理想——他们总想着能像文人一样,写下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可是,谁管你的理想呢,人家写书的人照样忽悠你,巴结社会上层才是人家要干的事情。

汉高祖刘邦本身是个无赖式的人物,但一些文人们却这样写他的:说是刘邦的他妈生刘邦时,曾经在一个河提上小睡了一会儿,天色突变,电闪雷鸣。刘邦他爸来找他妈时,看见一条蛟龙卧在刘邦他妈身上,不久刘邦他妈就怀孕生下了刘邦。

这个事情在我们的《史记》和《汉书》里都有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兴,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其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为了把 “领导”的出身说得光彩一些,这帮写书的人不惜领导的老娘被一条“大虫”给奸了,以至于后来变成“经典”:你看看,人家皇帝就是这么被弄出来的,就是和你个平头百姓不一样,你个平头百姓想得个“龙种”没那么容易!

活埋儿子养活老妈,中国一些古书太会愚弄人民了

一世人生,千古文章。笔是神圣的,但谁能让这笔真正神圣起来呢?蓦然回首,一切的敬畏都已消失殆尽,只见一群人在用文字游戏人生。之后,发现文人其实有时是很猥琐的,不仅胡诌瞎编给帝王说好听的,还善于瞎折腾着愚弄咱平头百姓。

除了脑子进水、胡诌瞎编之外,文人们在没本事时还有一个大本事,即是“放手发动群众”。比方说,《世语新说》里这样描写我国古代著名美男潘安:他每次出行时,都有大批的少女、少妇追在他的屁股后头献花,甚至还有不少老太太也掺和进来,给他的车上仍水果,扔来的水果把整个车子都装满了。

写人家的美貌,没词了就少用几个,为什么要从老到少地糟蹋中国古代妇女呢——谁都知道在中国曾经的封建社会里,妇女不可能那样“追星”,谁也都知道中国老太太从来也都没有那么高的 “色商”或者“性商”(包括现在)。

然而,人家偏偏要这么写,而且还伎俩惯用——比方说,在写有个叫张载的丑人时,他们说:“时张载甚丑,每行,少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

中国的儿童还不至于这样对待丑人、惩丑扬美吧?照人家写的这么推理下去,全世界的丑人被中国娃娃的砖瓦砸得出不了门,一个个早就被饿死在家里,也该死光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直到现在,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了“丑人”仍然比比皆是啊。这都是这什么呢?

星期天去书店,发现那么多的书都摆在那里,却不知道哪个是个好哪个是个坏,也就只有摸摸书皮,遥远而又遥远地感觉下那叫生活的笔的温度和味道了。

活埋儿子养活老妈,中国一些古书太会愚弄人民了

本文为路生头条号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