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戈先生著有“滇西抗戰三部曲”,精确到每一日地回顧了抗日戰争中滇西反攻的細節,分别以松山戰役、收複騰沖、收複龍陵為主題,寫了《1944松山戰役筆記》、《1944騰沖之圍》與《1944龍陵會戰》;李俊導演有拍過“大決戰”三部曲,事無巨細地記錄了解放戰争三大戰役裡的點點滴滴,以總計十二個小時的時長再現了當年的情景。
然而,相比于真實的曆史,它們都太單薄了。餘戈三本書不及到保山騰沖國殇墓園看着滿坡的墓碑來得更震撼,李俊三部電影的激昂也不比看着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了的視訊來得更振奮。
當曆史隻展現出它最情緒飽滿的那一刻時,任誰都會被打動,但曆史是由千千萬萬個不為人知的事件堆積而成的,那些是看似瑣碎、冰冷的細節。隻是當那些被沉沙的折戟露出它尖銳的鐵痕、當曆史撕開了一個小口子時,也足以令人動容,隻要你願意去了解它。
電影《捍衛者》說的就是這漫長曆史裡的短短七天。

1937年,在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清楚記得,那一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争;而大家也都還記得,那一年12月13日,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失陷,緊接着就發生了長達六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但大家不一定會去關心淞滬會戰的失利,更不一定會關心淞滬會戰裡一個僅僅持續了七天的寶山保衛戰。
寶山,現為上海的寶山區,處于長江和黃浦江的交界處。日軍攻占吳淞、羅店後,即企圖攻占寶山,打通吳淞、羅店之間的聯系,進而窺視嘉定。
當時的情形已經很是危急,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第一次大型會戰,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而上海一旦失守,南京、武漢、長沙等重要城市則會立刻暴露在日軍的視野中。
《捍衛者》預告片裡有這麼一句話:“我們身後,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貴州,你的江西,我們的廣東和你們的四川。今天守衛的是寶山,捍衛的是國土!”
我是被這句話給打動了的,如果不是預告片裡這句話,我斷然不會想到,一部以“捍衛者”為名字的電影會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但看到這個人在說浙江、貴州、江西、廣東、四川以及寶山時,一切了然。
這個說“我們的廣東”的人叫做姚子青,字若振,号中琪,廣東平遠縣人。曆史資料顯示他的生卒年是1908-1937,而那一年8月30日,當他來到寶山城下時,我想他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了。
來上海之前,他這樣囑咐夫人:“此去倘能生還,固屬萬幸,如有不測,亦勿悲戚,但好好撫養兒女,孝奉翁姑。”到寶山後,他這麼對将士們說:“剪滅倭奴兇焰,洗雪國恥,愛我河山,誓與敵不共戴天,誓與陣地共存亡。”
寶山能不能保住?誰也不知道。但誰都會用盡全力去守衛到最後一刻。電影《捍衛者》講述的就是在這七天裡,将士們浴血奮戰的情景。
當我們翻開冰冷的史料時,會看到史書上記載某一日援軍馳來但被日軍堵截最終被打散,也會看到某一日殲滅日軍數百人甚為振奮,當然也會看到最後日軍用硫磺彈炸毀了寶山城,在後人的視角中,寶山淪陷、上海淪陷、南京淪陷……
但是對8月31日到9月7日這幾天裡一直堅守在寶山縣的将士們來說,他們也許隻知道這場戰役是寶山保衛戰,他們并不知道這是被後世稱之為“淞滬會戰”中的一場戰役,他們也不知道抗日戰争還有整整八年要打,他們更不知道中國會不會打赢。
他們隻知道要盡力去打,因為不打的話,身後的浙江、貴州、江西、廣東和四川,也許一個都逃不掉。
片中有這麼一幕,城中一個普通老百姓被日軍炸死,姚子青對他女兒說:“你有家恨,我有國仇。”而全片也在着力塑造彌漫在将士和百姓心中的國仇家恨,有日軍不顧一切地濫殺,也有小戰士看着月亮哼起家鄉的“月光光”。
為了表現戰争的殘酷,片中設定了許多小細節。
一個有點匪氣的将士對一個護士心生愛慕,但他隻敢大咧咧地糊弄過去,從來不敢直接開口,直到9月6日,在他最後一次來到陣前,知道自己一定會死時,他鼓起勇氣和小護士說,能不能摸摸她的手。小護士沒有答應他,但小護士很快被炸傷要死了的時候,用力伸起了手,握住了那個将士。
當援軍距離寶山城還要四個小時,而日軍開過來隻需要兩個小時時,姚子青決定主動出擊日軍,先拖住日軍一段時間,以保證援軍能及時趕到。這時他多年來的好友副營長李仲賢(虛構人物)知道此戰非同小可,很有可能有去無回,于是哪怕違抗軍令也逼着姚子青坐鎮帳中,自己親赴前線。最後李仲賢壯烈犧牲,而姚子青桌上的和李仲賢一起下的那盤棋也終于沒有下完。
9月6日晚,當姚子青知道身邊隻剩下二十三個人時,他拿起冊子,給當天陣亡的戰士們畫上鈎,在畫到自己名字時,他猶豫了一下,然後大筆一揮。
還是9月6日晚,他把冊子交給傳令兵魏明揚,讓他帶着冊子離開,魏明揚不願,說要留在這裡和三營共生死,姚子青看着他,說魏明揚帶着的不是一本冊子,而是寶山六百個兄弟。魏明揚被這句話壓倒了,也被這句話喚起了生機。
……
其實當看慣了各種劇情的我們再看到這些小細節設定時,幾乎每一個都能猜到它會怎麼用、在哪用,但我們依然會被感動到。
這是一種情感加成,可以說它俗套,但沒法說它不夠認真。作為一部電影,它缺乏史料裡許許多多的細節補充,也更不及真實曆史裡的情況慘烈,但無論是調色、配樂、表演,我想它都足夠用了心。它沒有抗日神劇裡的潇灑自在,也沒有抗日神劇裡的談情說愛,有的隻是一段曆史的盡可能再現。
電影本身沒什麼高潮,可是我們還能怎麼奢求它高潮呢?故事開始于1937年8月30日,結束于1937年9月7日,從開頭到最後全都是日軍成群地炮轟、槍擊和寶山接連的失守以及戰士們連綿的死亡成山,從頭慘到尾,不像百團大戰那樣振奮人心,也不像滇西抗戰那樣慘勝歸來,寶山保衛戰每一天都很慘,連一點反擊的迹象都讓人看不到。
當然,你也可以把姚子青的犧牲當作全片的高潮。9月6日晚,六百人的戰士群裡隻剩下了寥寥數人,姚子青讓他們報數,等最後輪到姚子青時,他說:
“二十四!”
當六百人隻剩下二十四人,高潮也隻是姚子青的壯烈犧牲。
但是,當寶山保衛戰相比于淞滬會戰後期精銳盡失、傷亡三十萬人、上海淪陷時,它算不上淞滬會戰裡的高潮,更何況在這之後還有南京大屠殺、江陰保衛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騰沖會戰、龍陵會戰等,又有哪一處不是殘瓯之城?
可是,由此上溯到1840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内外敵人,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到寶山保衛戰時已經差不多快一百年了,積蓄了一百年的被打擊,中國人民終于要開始全民抗戰,當日軍從1931年侵華開始,這個故事就已經走到了最後的大高潮決戰了。
“守城第一日,日寇兵臨寶山,戰事危殆,十萬火急。
“守城第二日,敵衆我寡,走對一步生,走錯一步死。
“守城第三日,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守城第四日,斃敵二百有餘,傷無數,寇暫退。
“守城第五日,數日鏖戰,傷亡近半,援軍、援軍。
“守城第六日,援軍不至,仲賢殉國,尚存百餘兄弟。
“守城第七日,守土有責,誓與寶山共存亡。”
如果不是無意中看到那則預告片,我也許會和這部電影擦肩而過,因為它實在是太“低調”了,日票房近90萬,幾乎沒有多少電影院有排片。但是記得它就好,就如同記得姚子青、記得那些為國犧牲的無名戰士們一般。
片中有一個小孩,一心抗戰,但始終被姚子青攔下來了,因為他太小了、太年輕了,但他是希望、是未來,他是一個孤兒,他姓陳,名字和比他早四百年的那個抗倭英雄一樣,叫“繼光”。
史料記載,1931年9月18日夜晚,《北洋畫報》留下這樣的報道:“忠勇警士高曙光,服務于沈陽商埠一分局南市場分所。九月十八日夜十一時聞耗前往附近之東北大戲院門前窺探敵情,适遇倭寇侵入遂飲彈死,慘極。”也許是十四年抗戰裡第一位有名姓可稽的中國人,他叫“曙光”。
【作者孔鯉,微信公衆号“書林齋”(微信号:kongli1996),微網誌@孔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