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淩晨2點多,我市赴黑河流調隊隊員才回到飯店,連續奮戰6天的隊員們平均每天工作20個小時以上,而且時刻準備随時接受新的流調任務。從10月28日中午抵達黑河市至今,他們沒白天沒黑夜沖鋒在病毒追蹤的第一線,為阻斷黑河疫情傳播鍊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省級上司專家的認可和稱贊。

困了就打個盹兒。
10月28日齊齊哈爾市流調隊抵達黑河市後,一夜之間,黑河确診病例由9例突增到20多例,黑河疫情形勢嚴峻,存在多點散發、社群傳播、源頭不清等形态,為德爾塔病毒基因變異輸入性疫情,傳播隐蔽性強,具有多種特征。面對艱巨的排查任務,隊長金福芝帶領隊員們立即投入到緊張的病例流調、風險點位排查、密接判定等緊要工作中,咬緊牙關,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用科學精準的流調資料報告履行着使命,他們個個都是好樣的。
流調報告首單獲贊
家鄉的愛心物資溫暖前線流調員。
50位流調隊隊員,均來自齊齊哈爾市、區兩級疾控部門及市衛生監督綜合執法局的精兵強将,大家分為三組作戰,另有5人編排到省疾控中心流調組。
半夜三更在緊張流調中。
“我是10月27日晚上10時45分接到陳萬春主任通知的。”流調隊隊長金福芝告訴記者,随後她連夜通知隊員們,第二天早晨7時,隊員們在市疾控中心集合出發。
10月28日中午剛到黑河,隊員們克服旅途勞頓,立即進入緊張的工作狀态。流調确診病例,追蹤傳染來源,摸排密切接觸者,排查風險點位,一直工作到深夜1點多,回到飯店後,仍有部分隊員繼續接流調任務,直至淩晨6點多。看過齊齊哈爾流調隊的第一份流調報告後,省疾控中心主任孫巍、省新冠疫情流行病學專家組成員邢智鋒都很認可,對齊齊哈爾市流調隊伍快速反應的應對能力,以及流行病學調查能力和水準給予稱贊。
排查到1歲小患兒
“一家三口,孩子才1歲,已經半夜了,接到流調任務後,隊員既要盡快完成流調,為盡快阻隔傳播争取時間,又要考慮這對母女的狀況,我們的隊員真的做得很好。”在金福芝的每天工作紀實中,她記下了大家的功績。
10月30日23時45分,流調隊員齊斌、張宏宇、張洪濱接到黑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綜合組推送的确診病例,情況比較特殊,确診病例為一對母子,孩子隻有1歲,接到任務後立即電話聯系,但電話沒有打通,考慮孩子是嬰兒,又是深夜,多次打電話怕驚擾了孩子,而不及時流調又影響到一代、二代密接的排查與管控,影響阻斷疫情傳播鍊,一個漏點将影響黑河全市的疫情控制,不能因小影響大局。三人商議,決定先聯系已被定點醫院救治的孩子的父親,然後由其父親和母親聯系後再進行流調。流調隊員溫馨細緻的工作獲得了患者的認可,患者積極配合,經過兩個小時的詳細調查,順利完成流調,排查出一代密接3人、二代密接24人,及時采取隔離管控措施,阻斷了傳播鍊,并在規定4小時内報出初始流調報告。
新老傳幫帶幹勁兒十足
50位流調隊員,最大歲數的是隊長金福芝,已經58歲了,最小的才21歲,入職不長時間的年輕人。這個跨越兩代人的團隊,在黑河疫情面前,沒有抱怨,互幫互助,全力以赴完成援助流調任務。
“我,還有隊員張越秋、付豔容參加過今年四五月份的援哈流調工作,這次是二次出征了。”市疾控中心金福芝書記這次是第二次帶隊出征。和赴哈援助不同,這次黑河的任務更加艱巨,面對的問題更加複雜,這三位老同志都有豐富的流調經驗,具有引領作用,她們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快速教給年輕人,年輕人也認真好學,一經指點馬上上手,隊員們很快适應環境,開展流調工作。還有關春鴻,昂昂溪疫情前方流調組組長,孩子兩歲多,她在工作中連續作戰,在年輕人中起到了帶頭作用。無論多麼困倦,隻要接到陽性感染者流調任務,隊員們立即從被窩裡爬起來,投入工作狀态,沒有一點懈怠。隊員們幾天來一直處于睡眠嚴重不足的狀态,早上困倦得起不來,有的早飯吃不下,有個隊員早上車來接,來不及穿好鞋,穿着拖鞋,拎着鞋跑上車,實在困得不行了趴在桌子上、躺在椅子上小睡一會兒,然後再戰。
家鄉關注是堅強後盾
“出發前,市衛健委劉鋒局長囑托我,一定注意安全,做好流調工作,發揚艱苦樸素精神。我也向劉局長承諾,一定帶好隊伍,保護好隊員們。”隊長金福芝說,她們沖鋒在前,能夠幹勁兒十足,是家鄉同仁們的關注和支援,成為她們的堅強後盾。
她們趕到黑河時,疫情正處于緊要關頭,病毒傳播很快。隊員們從飯店到工作地運送車輛緊張,隊員們的個人防護、防疫藥品、消殺物資都很短缺。每天,市疾控中心主任陳萬春都和金福芝書記溝通,多次電話提醒前方隊員的安全,同時很關心大家的生活工作狀況,為了保障流調隊員的安全和工作效率,全身心投入工作中,陳主任派出一輛載有防疫物資的面包車馳援她們,緩解了隊員們的困難。11月2日克東縣疾控中心為流調隊送來了各種鹹菜、克東腐乳、克東臭豆腐以及防護藥品。來自家鄉的關心和愛護,使隊員們倍感溫暖。強大的後方支援,激勵隊員們精神倍增,幹勁兒更足,紛紛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圓滿完成援助流調任務,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做貢獻,為齊齊哈爾争光。
稿件來源|《鶴城晚報》
稿件作者|趙樂
看齊編輯|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