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凌晨2点多,我市赴黑河流调队队员才回到宾馆,连续奋战6天的队员们平均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以上,而且时刻准备随时接受新的流调任务。从10月28日中午抵达黑河市至今,他们没白天没黑夜冲锋在病毒追踪的第一线,为阻断黑河疫情传播链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省级领导专家的认可和称赞。

困了就打个盹儿。
10月28日齐齐哈尔市流调队抵达黑河市后,一夜之间,黑河确诊病例由9例突增到20多例,黑河疫情形势严峻,存在多点散发、社区传播、源头不清等形态,为德尔塔病毒基因变异输入性疫情,传播隐蔽性强,具有多种特征。面对艰巨的排查任务,队长金福芝带领队员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病例流调、风险点位排查、密接判定等紧要工作中,咬紧牙关,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用科学精准的流调数据报告履行着使命,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流调报告首单获赞
家乡的爱心物资温暖前线流调员。
50位流调队队员,均来自齐齐哈尔市、区两级疾控部门及市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局的精兵强将,大家分为三组作战,另有5人编排到省疾控中心流调组。
半夜三更在紧张流调中。
“我是10月27日晚上10时45分接到陈万春主任通知的。”流调队队长金福芝告诉记者,随后她连夜通知队员们,第二天早晨7时,队员们在市疾控中心集合出发。
10月28日中午刚到黑河,队员们克服旅途劳顿,立即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流调确诊病例,追踪传染来源,摸排密切接触者,排查风险点位,一直工作到深夜1点多,回到宾馆后,仍有部分队员继续接流调任务,直至凌晨6点多。看过齐齐哈尔流调队的第一份流调报告后,省疾控中心主任孙巍、省新冠疫情流行病学专家组成员邢智锋都很认可,对齐齐哈尔市流调队伍快速反应的应对能力,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水平给予称赞。
排查到1岁小患儿
“一家三口,孩子才1岁,已经半夜了,接到流调任务后,队员既要尽快完成流调,为尽快阻隔传播争取时间,又要考虑这对母女的状况,我们的队员真的做得很好。”在金福芝的每天工作纪实中,她记下了大家的功绩。
10月30日23时45分,流调队员齐斌、张宏宇、张洪滨接到黑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组推送的确诊病例,情况比较特殊,确诊病例为一对母子,孩子只有1岁,接到任务后立即电话联系,但电话没有打通,考虑孩子是婴儿,又是深夜,多次打电话怕惊扰了孩子,而不及时流调又影响到一代、二代密接的排查与管控,影响阻断疫情传播链,一个漏点将影响黑河全市的疫情控制,不能因小影响大局。三人商议,决定先联系已被定点医院救治的孩子的父亲,然后由其父亲和母亲联系后再进行流调。流调队员温馨细致的工作获得了患者的认可,患者积极配合,经过两个小时的详细调查,顺利完成流调,排查出一代密接3人、二代密接24人,及时采取隔离管控措施,阻断了传播链,并在规定4小时内报出初始流调报告。
新老传帮带干劲儿十足
50位流调队员,最大岁数的是队长金福芝,已经58岁了,最小的才21岁,入职不长时间的年轻人。这个跨越两代人的团队,在黑河疫情面前,没有抱怨,互帮互助,全力以赴完成援助流调任务。
“我,还有队员张越秋、付艳容参加过今年四五月份的援哈流调工作,这次是二次出征了。”市疾控中心金福芝书记这次是第二次带队出征。和赴哈援助不同,这次黑河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这三位老同志都有丰富的流调经验,具有引领作用,她们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快速教给年轻人,年轻人也认真好学,一经指点马上上手,队员们很快适应环境,开展流调工作。还有关春鸿,昂昂溪疫情前方流调组组长,孩子两岁多,她在工作中连续作战,在年轻人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无论多么困倦,只要接到阳性感染者流调任务,队员们立即从被窝里爬起来,投入工作状态,没有一点懈怠。队员们几天来一直处于睡眠严重不足的状态,早上困倦得起不来,有的早饭吃不下,有个队员早上车来接,来不及穿好鞋,穿着拖鞋,拎着鞋跑上车,实在困得不行了趴在桌子上、躺在椅子上小睡一会儿,然后再战。
家乡关注是坚强后盾
“出发前,市卫健委刘锋局长嘱托我,一定注意安全,做好流调工作,发扬艰苦朴素精神。我也向刘局长承诺,一定带好队伍,保护好队员们。”队长金福芝说,她们冲锋在前,能够干劲儿十足,是家乡同仁们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她们的坚强后盾。
她们赶到黑河时,疫情正处于紧要关头,病毒传播很快。队员们从宾馆到工作地运送车辆紧张,队员们的个人防护、防疫药品、消杀物资都很短缺。每天,市疾控中心主任陈万春都和金福芝书记沟通,多次电话提醒前方队员的安全,同时很关心大家的生活工作状况,为了保障流调队员的安全和工作效率,全身心投入工作中,陈主任派出一辆载有防疫物资的面包车驰援她们,缓解了队员们的困难。11月2日克东县疾控中心为流调队送来了各种咸菜、克东腐乳、克东臭豆腐以及防护药品。来自家乡的关心和爱护,使队员们倍感温暖。强大的后方支持,激励队员们精神倍增,干劲儿更足,纷纷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援助流调任务,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做贡献,为齐齐哈尔争光。
稿件来源|《鹤城晚报》
稿件作者|赵乐
看齐编辑|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