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王陶”聯手,華野戰無不勝,曆史吊詭:一分開就打不赢

作者:兵說

作者:莫孤煙

解放初期,南京軍區曾經流傳過一個笑話——有學者在查閱檔案資料時,突然驚叫:“這個‘葉王陶’是什麼人?太能打仗了!你們在座的誰知道他在哪?我要去拜訪他!”

葉王陶,當然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赫赫有名的葉飛上将、王必成中将、陶勇中将三人的合稱。作為我軍著名的黃金組合,“葉王陶”在戰争歲月中經常配合作戰,在華東野戰軍中擔負主要突擊任務,“葉王陶”這一名稱組合,在大量原始電文中高頻率出現,難怪會被人誤認為是一個人了。

“葉王陶”聯手,華野戰無不勝,曆史吊詭:一分開就打不赢

葉飛上将

三人中,如果按年齡排,王必成最大,陶勇其次,葉飛最小,每人之間相差一歲。王必成是湖北人,和安徽人陶勇(原名張道庸)都是來自紅四方面軍,而且都曾在第10師待過。葉飛原本是菲律賓華僑,随父回國後定居福建,是閩東遊擊隊的主要指揮員以及後來閩東獨立師的建立者,一直具有很大的獨立性,也是紅軍南方八省遊擊隊中公認的實力派。

抗戰爆發後,勢單力薄的新四軍請求延安方面支援一批幹部,進而壯大隊伍,于是王必成和陶勇就被派到了新四軍,王必成任1支隊2團參謀長,陶勇任蘇皖支隊司令員,而葉飛則是“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的主要上司,三人當時未能在一起作戰。

新四軍吹響東進序曲的郭村戰鬥結束後,江南指揮部北移蘇北,改為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與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整編為3個縱隊,葉飛任1縱司令員兼政委,王必成任2縱司令員,陶勇任3縱司令員。從此,“葉王陶”開始并肩戰鬥,成為陳毅、粟裕麾下的三隻鐵拳。

“葉王陶”聯手打的第一仗,就是著名的黃橋決戰。陳、粟考慮到,陶勇的手裡隻有2個團,兵力不足2000,是以用于防守黃橋,而把葉、王兩部隐蔽集結于黃橋西北地區待機,作為主要突擊力量。葉王陶密切配合,内外夾攻,一仗全殲頑軍89軍兩個師和三個保安旅。從此,“葉王陶”的名聲就傳開了,根據地軍民都說這是陳軍長的三隻虎。

解放戰争初期,葉飛率部北上,加入陳毅山東野戰軍序列,而王必成和陶勇則在粟裕華中野戰軍之中。兩淮失守之後,華中我軍分兵作戰弊端盡顯,兩大野戰軍合并為華東野戰軍,葉飛任1縱司令員,陶勇任4縱司令員,王必成任6縱司令員。從此,1、4、6縱成為華野的核心主力部隊,在曆次戰役中均擔任主要突擊任務。

孟良崮戰役,1、4、6縱和8縱、9縱一起擔負主攻任務,陳、粟授權葉飛統一指揮5個縱隊。1縱原本未曾安排參加戰鬥,但最終卻承擔了最為艱巨的穿插任務,同時擔負攻堅和阻援兩個使命,出力最大。6縱在王必成率領下飛兵垛莊斷敵退路,最終又率先攻上孟良崮主峰,擊斃張靈甫,為戰役全勝立下頭功。

“葉王陶”聯手,華野戰無不勝,曆史吊詭:一分開就打不赢

王必成中将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葉王陶”在一起聯手作戰時,華野幾乎戰無不勝;可當“葉王陶”被拆開使用時,仗就打不好。比如說“七月分兵”之後,1縱和4縱奉命單獨出擊,結果遭敵重創,險些被圍殲;6縱留在粟裕身邊參加南麻、臨朐戰役,蒙受重大損失卻斬獲不多。

也許是看到了這一點,當陳粟大軍組成華野西集團經略中原時,“葉王陶”就被當作一支重要的戰略力量來使用。

“葉王陶”聯手,華野戰無不勝,曆史吊詭:一分開就打不赢

粟裕指揮作戰

1948年1月,主席為打破劉鄧大軍被困大别山後中原戰場的膠着局面,打算抽調3個縱隊組建“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尋機南渡長江,直接威脅南京、上海,以迫使蔣軍江北主力回防江南。

這一任務極為艱巨,非精兵強将不可為。主席親自點名,讓華野副司令員粟裕率領“葉王陶”南渡長江。之是以讓他們去,除了戰鬥力強勁之外,原本就是江南新四軍的三個縱隊擅長在水網稻田地區作戰也是主要原因。

衆所周知,随着形勢的變化,主席最終接受了粟裕“暫不過江”的主張,“葉王陶”繼續留在江北中原地區作戰,在豫東、淮海兩次大戰中做出巨大貢獻。

當華野主力在河南濮陽整訓期間,朱德總司令親自來到濮陽,給“葉王陶”下達了殲滅蔣軍王牌第5軍的任務。朱老總說:“第5軍是一條大魚,我替你們想了個辦法來釣這條大魚,就是它攻我退,有條件就阻擊一下,把這條大魚拖得十分疲憊,再用大部隊去奔襲殲滅它。”

“葉王陶”聯手,華野戰無不勝,曆史吊詭:一分開就打不赢

豫東戰役示意圖

在朱德的訓示下,華野代司令員粟裕率1、4、6縱南渡黃河,挺近豫東。在陳唐兵團攻打開封的同時,“葉王陶”全力阻擊西援的邱清泉第5軍。

“葉王陶”3個縱隊隻是單一的步兵,要想阻擋機械化的第5軍談何容易。他們采用“輪番阻擊,交替掩護”戰術,把部隊分成3部分,一個師阻擊,一個師趕築陣地,一個師作預備隊。用車輪戰術交替進行。4縱和6縱迂回到邱兵團側後實施反擊,邱清泉被拖得筋疲力盡。

“葉王陶”聯手,華野戰無不勝,曆史吊詭:一分開就打不赢

陶勇中将

陳唐兵團經三天激戰攻克開封,南京輿論大嘩。蔣氏為挽回面子,急令第75師、第72師組成一個兵團,由第6綏靖區副司令區壽年出任兵團司令,從民權經睢縣、杞縣迂回開封。

和立功心切的邱清泉不同,區壽年行動遲緩,結果與邱兵團拉來了40公裡的口子。粟裕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戰機,早已磨刀霍霍的“葉王陶”立即施展最為拿手的穿插迂回,迅速切斷了睢杞公路,将區兵團72師、75師包圍于龍王店、鐵佛寺一帶,依然由葉飛統一指揮,向被圍之敵發起總攻。

出乎華野預料的是,做困獸之鬥的區兵團以及之後加入戰場的黃百韬兵團均相當頑強,這些雜牌部隊讓“葉王陶”三個縱隊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用6縱副司令員皮定均的話說,就是“我們殺傷敵人一個整師,而我們的三兄弟都殘廢了。”

豫東戰役首開我軍殲敵1個兵團的輝煌戰績,“葉王陶”更是威名遠揚。不過,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一仗竟然是他們三人集中作戰的最後一仗。

“葉王陶”聯手,華野戰無不勝,曆史吊詭:一分開就打不赢

粟裕和王必成在一起

在濟南戰役中,葉王陶均沒有參戰;在淮海戰役中,葉飛因病沒有參戰;淮海戰役後,葉飛升任10兵團司令員,王必成任7兵團副司令員,陶勇任9兵團副司令員,分屬三個不同的重兵集團。解放以後,葉飛逐漸轉到地方,陶勇去幹海軍,王必成在南京軍區和昆明軍區任職多年,三人再也沒有聯手作戰的機會了。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