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運铎:“把一切獻給黨”

吳運铎:“把一切獻給黨”

工作中的吳運铎

吳運铎:“把一切獻給黨”

吳運铎手迹(資料圖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翻開中國共産黨上司人民革命奮鬥的紅色畫卷,有這樣一位“把一切獻給黨”的兵工英雄。作為我國抗日戰争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他的一生與共和國的槍炮制造史同行,他用生命踐行了對黨的铮铮誓言,書寫了一曲催人淚下、激人奮進的時代贊歌。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吳運铎。

“一個人有了共産主義的理想,并無限地忠誠于這個理想,他就能經受任何風雨和困難的考驗。”“假若我有來生來世,我還要選擇中國共産黨,永遠跟黨走,把一切獻給黨!”……吳運铎的铿锵誓言,穿越時空回響在我們耳畔。

“把一切獻給黨”就要對黨絕對忠誠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誠是中國共産黨人攻堅克難、砥砺奮進的堅定精神信念。對黨絕對忠誠不是一句口号,要求每一名共産黨員都必須牢固樹立共産主義理想信念,随時準備為黨和人民利益犧牲一切。吳運铎正是用一生的行動诠釋了對黨的絕對忠誠。

出生在安源煤礦山腳下的吳運铎,家境貧寒,自幼便懂得分擔家庭重擔。他曾上山挑煤、撿煤渣,還到煤礦當機電勞工。9歲時,吳運铎加入兒童團,參與把風、放哨、送信等活動。資本家的剝削和戰争帶來的苦難,像燙紅的烙鐵給他留下刻骨的印象。在苦難的生活中,他逐漸認識到:要翻身、要解放、要光明,就隻有跟着共産黨走。

抗日戰争爆發後,吳運铎毅然參加了新四軍。被派到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後,他在農舍的茅草棚裡開始了兵工生涯。對當時的吳運铎來說,兵工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他堅信,投身革命隊伍,就要跟黨走、聽黨的話。1939年5月,吳運铎加入中國共産黨。此後,他矢志不渝,踐行自己的承諾——對黨絕對忠誠。

從抗日戰争時期到解放戰争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铎在不同的崗位上為我國的兵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搶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遇到危險總是沖在最前面。

1941年,吳運铎率領小分隊生産一批急用子彈。有一次,他正在拆卸收集來的舊炮彈引信上的雷管,突然,一隻雷管在他左手上爆炸了……數十年後,他回憶說:“我知道這是一項很危險的工作,我要親自做這工作,因為我是一個共産黨員,在危險的時候,應該站在大家的前面,不能把危險的工作推給别人。”

吳運铎一生多次負傷,經曆過20餘次手術,身上遍布100多處傷痕,體内留有幾十塊彈片,腿上的關節長期被石膏繃帶固定,已經硬化,走起路來都是直的……但他憑借頑強毅力,始終堅持戰鬥在生産科研第一線。他說,“隻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

經曆挫折時,依然堅定理想信念;面臨生死抉擇時,用行動诠釋對黨的絕對忠誠。1951年9月30日,吳運铎作為特邀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在當晚的宴會上,周恩來總理握着吳運铎的手說:“你就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把一切獻給黨”就要無怨無悔奉獻

“雖九死其猶未悔”可以被視為對吳運铎這位優秀的無産階級戰士最好的注腳。在黨和人民面前,他早已抛卻個人生死,将生命的分分秒秒,熔進革命的火爐,融入建設的大潮。

戰争年代,他舍生忘死,為國鑄劍。

當時,兵工生産條件極其簡陋。把水井的辘轳固定在一個支架上,井繩上吊一塊100多公斤的鐵疙瘩,就成了鍛打槍體、炮彈殼的“手搖汽錘”;在磨糧食的石磨軸上,套一條粗布縫制的傳送帶,就成了“人推發動機”;将手電筒燈珠磨出一個口往裡面塞火藥,一通電就成了“電發雷管”……就是在這樣的“鐵匠鋪”裡,吳運铎等人建成了我軍第一個軍械修造工廠中的房間,并首次制造出步槍和第一批平射炮、槍榴彈;制造出42厘米口徑、射程可達4公裡的火炮;研制了拉雷、電發踏雷、化學踏雷、定時地雷等多種地雷;在隻有8個人的條件下,年産子彈60萬發……

為了制造武器、確定前線作戰順利,吳運铎幾次走在死亡邊緣,但是死亡的威脅從來沒有阻擋他前進的步伐。1947年9月,在大連甘井子一個名叫老虎牙的山窪裡,“轟”的一聲巨響讓山坡外的人們心頭一驚。巨大的爆炸氣浪把時任大連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引信廠廠長的吳運铎抛向空中,甩到了20米外的海灘上——當時是在試驗新炮彈,吳運铎沖上前去檢視一枚未爆炸彈時,炮彈突然炸開了……這是吳運铎第三次被炸成重傷。

和平年代,他夙夜在公,為黨盡心。

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铎曆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主持多項兵器科學研究,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軍勞工才,為國防現代化和改善部隊裝備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吳運铎來說,隻要能為黨多做一點事,再苦再累也很幸福。就像他自己說的,“即使自身化為一撮泥土,隻要它是鋪在通向共産主義的大道上,讓夥伴們大踏步地沖過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離休後,吳運铎在青少年教育和殘障人士幫扶事業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拖着殘弱的身子,到機關、工廠、學校等地作報告上千次,聽衆多達10萬人。住院時,他把病房當課堂,接待少先隊員過隊日、共青團員上團課。在北京病殘青年俱樂部成立大會上,吳運铎鼓勵病殘青年學習知識和技能,生産自救,提高自身素質,建立美好未來。

1983年病重期間,吳運铎立下遺囑:後事從簡,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别,不儲存骨灰。在生命即将走向終點時,他仍然眷戀着祖國、眷戀着黨。他把生命的光和熱全都獻給了深愛的黨和人民,直到生命的終點也無怨無悔。

“把一切獻給黨”就要練就過硬本領

在從普通勞工成長為兵工事業開拓者的道路上,吳運铎始終秉持求實态度,不斷錘煉過硬本領。

在礦上做學徒時,吳運铎不滿足于僅掌握技巧,而是執着鑽研機器運轉的原理。他将工廠中的房間逼仄的閣樓改成一方學習天地,白天努力工作,掙錢買工業叢書和基礎實體學書籍,學習掌握交流電機和直流電機相關知識;晚上開技術講座,把知識講給勞工兄弟們。

抗戰時期,吳運铎帶領勞工們克服種種困難,為前方部隊制造急需的槍炮彈藥。1939年,吳運铎和戰友們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在山溝裡建立了新四軍第一座兵工廠,制造出了新四軍的第一支步槍、第一顆子彈、第一枚迫擊炮彈、第一顆地雷。每當日僞軍進攻根據地時,他就帶領大家擡着機器打遊擊。隻要有時間就堅持生産,每次都按時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

美國記者、作家史沫特萊曾在新四軍修械所拿起吳運铎等人制造的步槍親自試射,并參觀了長凳子、矮凳子、木樁、木闆、石磨等制造裝置。她感慨地說:“我從美洲到歐洲,到過很多國家,也看見過很多工廠,可是還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的兵工廠。真是世上少有!”

年過半百,吳運铎仍然争分奪秒地讀書學習,《毛澤東選集》讀了四遍,《魯迅全集》讀了兩遍。他還主動幫助生産隊搞科學試驗,從煤矸石裡提煉農業生産急需的氮肥。1987年,吳運铎在給202所建所30周年的題詞中寫道:“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為正常兵器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不斷增強學習本領,是中國共産黨人永葆青春的生命密碼。無論條件多麼艱苦,吳運铎都堅持奮發學習、錘煉自身本領,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一個又一個貢獻,全力完成好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

“把一切獻給黨”就要高度廉潔自律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保持共産黨員的廉潔本色,是吳運铎始終信奉的人生信條。

20世紀50年代後期,周恩來訓示給吳運铎調撥一輛小轎車,有關同志選了一輛英國制的進階轎車,吳運铎卻堅持換成便宜車。車配好後,他也堅持隻在必要時使用,平日上下班都是擠公共汽車。他腿上受過重傷,視力也很差,大家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他自己卻笑着說,坐不坐專車是個小事,丢了勤儉節約的老傳統可是大事情。

離休後,吳運铎仍然參加不少社會活動,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但他隻有實在挺不住了才到醫院治療,而且隻住普通病房。一次住院期間,吳運铎的體重已經過輕,醫護人員多次動員他轉幹部病房,可他堅決不同意,還說:“我參加革命,并不是把自己存在銀行裡,打算撈一筆優厚的利息。”

吳運铎最後一次回到所裡,是1981年離休前。出發前他沒有通知任何人,到所裡後看了看老同僚,看了看熟悉的辦公大樓,飯都沒吃就乘公共汽車離開了。老伴陸平在照顧他的過程中摔傷,有同志建議請組織安排人員來護理,被他嚴詞拒絕:盡量不為自己的事給組織上添麻煩,這算是我唯一的貢獻了。

高度廉潔自律,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至今仍是我們黨攻堅克難、成就夢想的動力之源。吳運铎也在這份動力的支援下攻克下一個個難題。

在給張海迪的信中,吳運铎提到,“隻有具有遠大理想的人,他的精神才永遠是充實的。這理想,就是為人民的幸福、為國家的富強而奮鬥、而獻身。”是的,吳運铎的一生都是在堅守這份遠大而崇高的理想。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他奉獻了青春,奉獻了生命,奉獻了所擁有的一切。

任時間流逝,時代變遷,吳運铎“把一切獻給黨”的精神不會暗淡,而必将在曆史的長河中光芒閃耀,激勵一代又一代黨員幹部,英勇無畏,大公無私,拼搏奮鬥,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防科工局綜合司、新聞宣傳中心青年理論學習小組供稿,王舒穎、楊祖業等執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