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筠,著名的革命女烈士。1945年,她與丈夫彭詠梧結婚。婚後,她負責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丈夫犧牲,江竹筠接替了他的工作。同年6月14日,她在今萬州被捕,被關押在渣滓洞集中營。面對酷刑,她始終未交出黨的情報。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犧牲,年僅29歲。那麼,她唯一的兒子現在怎麼樣了?

1946年,江竹筠在成都生下兒子彭雲。其實,彭詠梧和她結婚之前,在雲陽縣老家已經有了一個結婚八年的妻子譚正倫,倆人還有一個兒子。1947年10月,她給譚正倫寫了一封托孤信,委托其弟弟譚竹安交給她。信中,江竹筠寫道:“假如我們有什麼不幸的話,雲兒就送給你了。希望将來他能跟随父母的足迹,以建設新中國為志向,為革命事業奮鬥到底!”她将一切和盤托出,還囑托譚正倫盡快來重慶。
1948年2月,譚正倫不顧生命危險來到重慶,從江竹筠戰友手中接過了隻有一歲零十個月的彭雲。倆人從未見過面,唯一的一次聯系就是那封信,譚正倫卻答應了她的請求。就這樣,彭雲跟着譚正倫以及同父異母的哥哥生活。譚正倫視他如親生孩子,他也親切的稱呼其為“媽媽”。
從小,譚媽媽對彭雲和哥哥各方面都非常嚴格。雖然政府有補貼,但很少。在當時的環境下,她要拉扯兩個孩子長大,可想而知有多艱難。好在彭雲沒有讓她失望,繼承了父母的聰慧。1965年,19歲的彭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後,他被配置設定到沈陽一家工廠工作。1973年,他和大學同學易小冶結婚。易小冶家在北京,兩人一直分隔兩地。直到1975年,彭雲才調到北京一個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團聚。
1977年,恢複了聯考和研究所學生考試。彭雲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研究所學生,不久,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遠赴美國,先後在密歇根韋恩州立大學和馬裡蘭大學學習。1987年,彭雲回國,在中科院研究所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後來,一家美國知名出版社看中了他的博士論文,邀請他擔任第一作者。于是,彭雲又前往美國,并定居于此,現在是馬裡蘭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
對于回國問題,彭雲有些糾結。他曾經努力過,卻不知道回國後做什麼,似乎找不到着力點。他一直活在父母的光環之下,原本打算在美國做出點兒成績就回來,沒想到自己到老了都還沒有做出來。關于母親的遺願,他坦言自己隻做到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