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地玩耍,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當地美食全部收進胃裡。但中華地大物博,連美食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點單,說不出,心痛不痛?朋友圈炫耀,字不會打,心塞不塞?不想要這份尴尬,那就跟着小布一邊吃美食一邊漲知識。
華北篇

褡裢
說起北京的小吃除了有烤鴨,褡裢火燒也是必吃的美食之一。相傳,褡裢火燒由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妻在1876年創制。制作時,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其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因其長型,有時對折,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故名褡裢火燒。褡裢的「裢」要讀輕聲,這是舊時的一種長條形的布口袋,中間開口而兩端可以裝東西,搭在肩上出門,你就是潮人一枚!實際上褡裢火燒味道有點像鍋貼,配上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這滋味别提多酸爽!
在天津,嘎巴菜的地位可是和煎餅果子持平的。就像煎餅果子裡沒有果子,嘎巴菜也不是一道菜,它更像是一種羹湯。嘎巴菜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晾幹後切成柳葉形小條,浸在素鹵之中,盛碗、點上芝麻醬、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鹵香幹片和香菜沫等六種小料制成。相傳這嘎巴菜的名字還是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的時候特賜的名字,感覺也是棒棒哒!
這道美食,杭小微之前在山西旅行的時候吃過,剛看到菜單的時候,也是一臉懵,脫口而出“這是啥laolao?”(典型的認字認半邊),後來還是服務員介紹說這個念kǎolǎolao,栲栳栳在山西大同、呂梁等地可是非常接地氣的一種面食。它是由莜(yóu)面做成。把小莜面團揉搓出舌型薄片,再往手指上一繞,就卷出了圓筒狀的莜面栲栳栳。配着幾種醬料沾着吃,口感很是勁道,而且相當頂飽,後來杭小微還聽說,在當地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過節待客,栲栳栳可是必吃的東西,有牢靠和睦的象征意義,可受歡迎了!
蓼花糖是陝西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甜食,不過在吉林、河南等地,蓼花糖也很受歡迎。蓼花糖樣子有點像鼓槌,金黃色的表皮裡有一層白芝麻,裡面是蜂窩狀糖心,一口咬下去,剛開始嘎嘣脆,吃到糖心部分就由脆變軟,芝麻的香混着糖心的甜,簡直有一種要上天的感覺。其實蓼花糖中的蓼花就是俗話說的狗尾巴花,不過蓼花糖并不是由蓼花制成的,主料是糯米。之是以叫這個名字,據說還跟慈禧太後有關。當年慈禧太後吃完特别喜歡,又說它形似蓼花。于是身邊那些機智的官員就直接給它改了名,并欽定為宮廷茶點。
在西安衆多的小吃裡,甑糕絕對是一個搶眼的存在!那是因為甑糕的賣相确實不怎麼樣,不過吃起來,杭小微的少女心瞬間就被激了起來,那份甜膩軟糯,就像在吃一份巨大的糕點,不過說到這玩意怎麼念,杭小微告訴你雖然「甑」和甄嬛的「甄」長得賊像,但它的正确讀音卻是zèng。這是古代的一種器皿,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古人用來蒸食物。甑糕顧名思義就是用甑蒸熟的糕點,不過西安本地人讀的時候并不用「甑」字本音,而把它叫作jìng gāo,沒想到吧!
華南篇
蛋馓的「馓」讀sǎn,不讀sǎ,它是一種傳統的油炸食品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主要用面粉、筋粉、雞蛋和豬油制成,放在油鍋中炸至金黃,撈起後再蘸麥芽糖,酥脆香甜,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知道江南早點的「四大金剛」是什麼嗎?除了你常吃的油條、豆漿、大餅,剩下一個你可能連名字都不會讀!叫粢飯。粢是谷類的總稱,讀作zī。江南的粢飯主要以糯米和粳米蒸制而成,口感逆天。粢飯糕其實就是将粢飯切成長條形後,放進油鍋裡炸。跟所有油炸食品一樣,粢飯糕外層都是亮瞎眼的金黃色,但它的内裡卻是雪白的粢飯,這時你就會知道外酥内糯是怎樣一種體驗。
西南篇
雲南除了有好山好水,各種極具民族特色小吃也可以吃一路!像荞坨就很值得一試。雲南的高寒山區普遍種植荞麥,有些地區甚至還以荞麥當主食,是以荞坨其中一個重要的材料就是荞面。荞坨是雲南回族日常的糕點之一,色澤金黃,酥軟細膩,入口即化。
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幹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糌粑是将青稞洗淨、晾幹、炒熟後磨成的面粉,食用時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攪拌均勻,用手捏成團即可。它不僅便于食用,營養豐富、熱量高,很适合充饑禦寒,還便于攜帶和儲藏哦。
在西藏還有一道菜一定要試一試!那就是氽灌腸!雖然「氽」與「汆」長得就像雙胞胎,但是讀音卻大不一樣,氽灌腸裡的「氽」讀作tǔn,本義是漂浮,後來又引申為用油炸。氽灌腸是藏族人逢年過節常吃的一道菜。它以新鮮的羊小腸為容器,分别灌入羊血、羊肉、羊油,可以制成血腸、肉腸、油腸。如果有機會嘗嘗鮮,絕對是個不錯的體驗哦!
你家鄉有什麼美食是難讀的字,不妨也留言教教小布吧!
編輯:逗丁
校對:一舟、劍風
稽核:旭敏
來源:杭州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