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面難吃,這是不争的事實,如果在炎熱的大夏天,讓你每天午飯連吃三天芥菜酸菜湯紅面,我相信你會說,啊呀呀,這更難吃!想起酸菜湯,就會想起難以下咽的紅面來,真是湯難喝、面難吃,往事不堪回首!
我們老家的酸菜主要是用芥菜來做的,村裡土話叫芥菜為芥菜疙瘩。剛做好的時候,芥疙瘩白生生的,菜葉子綠茵茵的,既美觀,還可口,可以說,是老家人的當家菜。如果再放點豆腐、黃豆,大火炒一下,還是上好的待客菜哩,可惜那個時候豆腐、黃豆也不是就能随便買到的。
時間長了,酸菜就稍微發黃了,久而久之,人們就又叫酸菜為黃菜。換句話說,酸菜是官名,黃菜充其量也就是土名吧。但是,從味道和顔色、口感上比較,和當今飯店裡大廚做酸菜魚的酸菜,以及東北人愛吃的酸白菜都有很大的差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那地方水土硬,晝夜溫差大,除了種西瓜産量高外,其它都一般。小麥産量就更不高了,早年間,畝産也就三百斤左右。每年交了公糧,所剩無幾,一人也就分個十幾斤,勉強能夠過節吃頓白面,家人病了喝口拌湯。家家戶戶一天三頓飯不是紅面,就是玉米面。到了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學大寨高潮時期,農村大面積推廣高粱高産新品種“三尺三”,社社隊隊大小上司都想奪糧食高産紅旗,秋天裡,放眼望去,田野裡到處是齊刷刷的紅高粱。 這一來,每家每人就連玉米也分的不多了,這可是苦了社員們,全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受苦人”!有多少人因為吃紅面吃得傷了心,壞了胃。
白面想不上,玉茭分的也不多,唯一指望添肚子的就是那令人反胃的紅面了。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吃紅面攪榆皮面剔尖。吃這種面食,需要澆頭,我們叫調和。那時候,不是醋調和,就是酸菜湯。有的人家,就連酸菜湯也沒有。每天中午可憐兮兮地不是倒點醋,就是澆點酸菜湯,吃那濃糊糊的紅面,一頓還行,兩頓也勉強,五頓六頓連住吃,你想那是啥感覺?孩子們哭鼻子揉眼睛,大人們愁眉苦臉的,那是大有人在!直到現在,從那個年月過來的人,說起酸菜湯還在擺手感歎:“不提它,不提它,說起酸菜湯,就有說不完的心酸事,那是過的些甚時光!”
芥菜的種子很小,呈紫色,幾乎和小米粒一般大。人們在下種的時候,為了節省種子,也是為了播撒均勻,裡面還要攪混點小米粒。下種時間一般是在西瓜拉了瓜蔓後,就在瓜地裡種。這樣做的好處是,西瓜地的肥力還在,用鋤勾拉開一道淺淺的地溝,把芥菜籽均勻撒在裡頭,上面再蓋一層薄薄的土,用不了幾天就出苗了。
芥菜長起來好管理,也不費工夫。澆點水,拿大鋤鋤幾遍,就可以了。到深秋收獲以後,把芥菜疙瘩和葉子洗幹淨晾幹,就可以做酸菜了。做酸菜的步驟和工藝不複雜,先拿擦子把芥菜疙瘩擦成絲,再把芥菜葉剁碎,然後再裝進缸裡面壓實。上面鋪一層高粱杆,壓塊石頭,放到比較陰涼的家裡。最後熬一大鍋花椒水,趁熱倒進去,把缸蓋好。在以後的幾天裡就要耐心等待發酵了。
這期間,菜缸裡會經常冒出白沫來,這其實是發酵以後的反應物,可以随時拿瓢舀出來倒掉。一般來說,半個月後,基本就好了,由于發酵,已經就能聞到酸味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把高粱杆去掉,再把石頭壓在酸菜上面。
剛剛做好的酸菜,還很新鮮,酸中帶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菜發脆,湯微酸。涼拌,或者是用湯菜澆面,還覺得開胃。怕的是天天吃,頓頓有,除了鹹菜,就是酸菜,這可就吃膩歪了,有的人甚至看到酸菜就反胃,
當年,隊裡分的白菜和胡蘿蔔很少,一個冬春,莊戶人家吃菜就靠酸菜和鹹菜了。能吃白菜、胡蘿蔔就是改善生活呢。到後來的幾年,就連芥菜也分得少了。這下子可就麻煩了,都說糠菜半年糧,這要連芥菜疙瘩也少了,咋吃飯呀?總不能天天澆醋吃紅面吧?至于用鹹菜湯澆的吃紅面,那就是有再好的胃也吃不消呀!
人們在唉聲歎氣,發愁之餘,隻好絞盡腦汁再想辦法,就有人想出用白菜葉加胡蘿蔔絲替代芥菜做酸菜的辦法來。具體的方法和芥菜酸菜一樣,但是,口感就大不一樣了,質地軟,清香味要淡一些,顔色也不亮麗,到底好吃不好吃?我到現在也隻能說是僅僅能吃而已。最大的好處是這種酸菜工藝要求不高,白菜葉、茴子白葉,即使是老葉、嫩葉都能做,典型的大雜貨。從深秋開始吃,直到來年四月,酸菜要陪伴人們将近半年。
飲食的單一,必然會導緻營養的不良,再加上沒日沒夜地勞動,好多人都是面黃肌瘦。那時候,真是喊着學大寨的口号,幹着牲口般的農活,家家吃着酸菜飯,戶戶聞着酸菜味,人人放着酸菜屁,個個飯後吐酸水。難怪人們到現在說起來還心酸:“人比牲口都苦重,就是能吃點酸菜!哪能說好吃?可是苦日月裡,不吃它又能吃甚?不吃也得吃啊!唉,受苦人的命,要說起來,還得感謝它哩!”
但是,誰能夠想到,風水輪流轉,從前令人厭惡反胃的酸菜,現如今,竟然能夠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飯店的菜單上。倒是當年那讓人饞得流口水的大魚大肉,被村人冷落在了一邊,原因嘛,都是怕吃多了有“三高”哩!
說句大實話,初吃酸菜,還真的不能說是難吃。怕就怕天天有,頓頓吃!實際上,你就是頓頓吃大魚大肉,胃口也享受不了。要說酸菜好吃的話,在晉中一帶,還是東山各縣的要好于平川。壽陽的小包裝酸菜,精緻美觀,酸度适中,夏天裡打開喝一袋,渾身舒坦。和順的酸菜,配上煮雞蛋,吃碗苦荞面饸烙,或者玉米面撒面粥,那是再好不過的飯了。
我在昔陽工作的時候,下鄉吃飯要經常吃到酸菜,覺得要比壽陽、和順的還好吃。尤其吃西寨、沾尚那一帶的酸菜,總感到與平川我老家的酸菜,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色澤鮮活飽滿,口感細嫩香脆。仔細了解才明白,主要是由于水質的不同。沾尚鎮的馬道嶺村是潇河的發源地,這裡水源充足,水質甘甜,無污染,種的芥菜也是無公害。
原因就在這裡!我曾經去過馬道嶺,這裡遠離塵嚣,梯田如畫,河水靜流,波光潋滟,好一個世外桃源。難怪這裡的酸菜好吃。我曾和當地人打聽過,除了水質好之外,他們在做法上也與我們老家不同。一個最大的差別是,要先把芥菜擦成細絲後,在開水裡燙一遍,才進行下一道工序。看來土産自有土的道理,特産自有特的味道,你必須承認。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不管别人說酸菜好吃還是難吃,我對它始終是心存敬畏。看到它,心裡就有一種酸酸的感覺;吃到它,嘴裡就有一種苦苦的味道。因為小時候真的是吃夠了,也吃怕了。我難忘吃酸菜的那些歲月,更希望永遠不再過那樣的日子……
(圖網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