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陀山“雲霧佛茶”及茶具考述(三)

k

清初實行海禁,康熙十年(1671),徙山僧至甯波、慈溪等地。康熙十四年,遊民失火,普陀寺焚毀,餘庵荒廢。普陀山佛教第三次衰落。康熙二十三年弛海禁,僧衆歸山。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普陀山再次迎來了空前的繁盛。

随着佛事活動的發展和全山庵院建複,香遊客飛速增加,“雲霧佛茶”的種植和制作很快恢複,雍正十二年(1734),陸廷粲撰《續茶經》引《普陀山志》言:“荼(茶)以白華岩頂者為佳。 ”道光十二年(1832)秦耀曾《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卷之一《形勝》雲:“茶山,在白華頂後,自北亘西,其地最廣。中多溪澗,山上多産茶茗;僧于谷雨前采摘供用,可治肺癰、血痢。 ”《本草别說》謂茶葉“治傷暑,合醋治洩瀉甚效。 ”

l

對于清代普陀山茶事和茶文化,除現在留存下來的數百畝茶圃外,還留下不少詠茶的詩和各寺庵遺傳下來的茶具,其中詩詞有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主編裘琏《過在璿師新構伴山精舍有贈》:“得我性情為好友,留山面目是精廬。茗新爐舊香偏和,花潔泉清味有餘。”釋敏幻《茶山夙霧》:“濃濃淡淡隐岩龛,重若凝雲輕若岚。分付巽郎勤蕩沸,毋令雀舌減餘甘。”他的《靜室茶煙》詩:“數椽巧構傍山陰,煮茗頻煨折腳铛。七碗興濃猶未罄,清風習習淡煙橫。”所謂“七碗興濃猶未罄”,典出唐代号稱“茶癡”盧仝的《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詩:“……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清康熙年間,定海總兵施世骠陪同欽差赍帑金到山供香,題《靜室茶煙》詩雲:“不嵵凡葩養佛花,助春行汲盡紛拿。年來更結香山輩,小院清煙晝點茶。”又題《茶山夙霧》詩雲:“绛素難分霧裡花,婆娑佛窟認山茶。高柯大蕾何年物,不入紅塵附貢艖。”

m

筆者曾看到一篇文章說普陀山佛茶作為貢品,始于光緒年間,但從上詩可證早在康熙年間,普陀山佛茶已被作為貢品進獻朝廷,施世骠(1667—1721)是施琅兒子,早年曾随父收複台灣,以功擢左都督,授山東濟南參将,累遷至定海(今舟山)總兵,康熙四十七年升為廣東提督,康熙五十一年調任福建水師提督,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他的《茶山夙霧》詩說普陀佛茶“不入紅塵附貢艖”,說明康熙年間,佛茶已被列為貢茶。

此外,題詠普陀“觀音靈芽”的詩尚有清諸生謝景昌《遊普陀》:“蘭舟窺蜃窟,茗碗話僧寮。”清定海王慶年《遊補陀》:“……山僧引我入松寮,松風鎮日聽蕭蕭。燒茶爇篆栖息處,别有名花香六朝。”

清福建漳浦洪陳斌《晤潮公》雲:“舊詠挑燈讀,新茶接雨烹。 ”他的《梅庵》詩雲:“……盆石起千峰,茶煙幻五色。奇事與奇觀,良可資談劇。”清雍正間大學士梁詩正《夢蘭和尚六旬壽》寫道:“……寶掌何須诠甲子,菊叢相對品龍芽。”

n

乾隆年間,普陀佛茶仍延續着供佛敬客的功能。當時,有“茶仙”之稱的汪士慎,曾寫了一首著名的《小白華山茗》:“我昔東遊渡滄海,波濤洶湧難形容,一山孤峙出鲛室,四時神飓搖危峰。峰頭有樹毓靈秀,屈幹蟠根卧雲霧。春來葉葉如槍旗,衲子提筐摘朝露。我正維舟陟翠微,東風撲面香霏霏。攀援尋到焙茶處,古洞雲窩開竹扉。老僧揖我坐憑幾,自近風爐煎石随。滿碗輕花别有春,津津舌本涼芬起。瞥眼歸來過十年,擎瓯往往憶芳鮮,齒搖發白不複去,草堂寂寞飄茶香。”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揚州八怪”之一,安徽休甯人,寓居揚州。乾隆三年(1738)至四年,曾兩次遊越,渡錢塘江,觀浙江濤,谒曹娥廟,登小白華(普陀山)。乾隆十九年,在揚州北城邊買了一處小屋,與好友厲鄂吟詩作畫,品茶論道。厲鹗有《大圜上人惠紫菜、補陀茶,用〈山谷集〉中食筍韻》:“……取用及齋盂,毋乃已傷介。雷鳴候石鼎,隽永堪一嘬。伴以梅嶺春,松濤洗餘噫。景純賦已收,鴻漸(茶聖陸羽)經未采。 ”

清道光間,錢塘名士祝德風有《茶山》詩:“……茶山風景似仙家,滿樹珊瑚散紫霞。”民國初,太虛法師有《補陀禅關漫興八首》第三首:“……半壁圖書連坑瀣,滿壺冰雪耐熬煎。”太虛《讀昱山千步沙晚眺詩七韻》:“境勝渾忘俗,泉清可煮茶。”太虛《新沙場》詩:“消受一杯茶味水,飄然曳杖市梢回。”民國二年(1913)甬上年輕的才女張汝钊賦《普陀山紀遊》:“……欽我醍醐洗俗腸,山果堆盤煙霞氣。嗟予在世二十年,今日始嘗物外味。僧言屋角有清池,稱為浙東第一奇,綠波親汲活火烹,飲之可以忘渴饑。”

o

從清康熙至光緒末,普陀山雲霧佛茶一直是貢品,民國四年,雲霧佛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二等獎。

近年,佛茶恢複生産以來,現有茶園基地500餘畝,年産佛茶5000餘公斤,深獲海内外茶愛好者和茶葉界好評,1979年、1981年普陀山佛茶連獲浙江名茶稱号,為當時浙江八大名茶之一;1984年獲浙江省“新、優、名、特”産品金鷹獎;1998年獲“中華文化名茶”銀獎;2001年獲浙江省“會稽杯”精品名茶展示會金獎;2001年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産品”;2002年獲“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金獎”。

近千年來,普陀山有關“觀音靈芽”、“雲霧佛茶”的題詠和詩詞贊偈汗牛充棟,每一首詠茶詩,每一件茶具,都有其獨特的内涵和曆史文化背景,譬如詩中經常寫到的“石铛”、“石鼎”等,其實是一種陶制的三足烹茶器,元代詩人劉诜有“我酌天上白玉泉,石铛龍頭三足穩”詩句;詩中提到的“竹爐”,又稱“苦節君”、“香竹風爐”,是一種以精細的毛竹搭配制成的方形煎茶風爐,用耐高溫的泥土搪其内,防止炙燃,“苦節君”系其雅稱,謂其“雖每日受火炙,仍以其素有貞心雅操而能自守”等等,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來源:中國舟山政府門戶網站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