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清初实行海禁,康熙十年(1671),徙山僧至宁波、慈溪等地。康熙十四年,游民失火,普陀寺焚毁,余庵荒废。普陀山佛教第三次衰落。康熙二十三年弛海禁,僧众归山。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普陀山再次迎来了空前的繁盛。
随着佛事活动的发展和全山庵院建复,香游客飞速增加,“云雾佛茶”的种植和制作很快恢复,雍正十二年(1734),陆廷粲撰《续茶经》引《普陀山志》言:“荼(茶)以白华岩顶者为佳。 ”道光十二年(1832)秦耀曾《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卷之一《形胜》云:“茶山,在白华顶后,自北亘西,其地最广。中多溪涧,山上多产茶茗;僧于谷雨前采摘供用,可治肺痈、血痢。 ”《本草别说》谓茶叶“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
l
对于清代普陀山茶事和茶文化,除现在留存下来的数百亩茶圃外,还留下不少咏茶的诗和各寺庵遗传下来的茶具,其中诗词有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主编裘琏《过在璿师新构伴山精舍有赠》:“得我性情为好友,留山面目是精庐。茗新炉旧香偏和,花洁泉清味有余。”释敏幻《茶山夙雾》:“浓浓淡淡隐岩龛,重若凝云轻若岚。分付巽郎勤荡沸,毋令雀舌减余甘。”他的《静室茶烟》诗:“数椽巧构傍山阴,煮茗频煨折脚铛。七碗兴浓犹未罄,清风习习淡烟横。”所谓“七碗兴浓犹未罄”,典出唐代号称“茶痴”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清康熙年间,定海总兵施世骠陪同钦差赍帑金到山供香,题《静室茶烟》诗云:“不嵵凡葩养佛花,助春行汲尽纷拿。年来更结香山辈,小院清烟昼点茶。”又题《茶山夙雾》诗云:“绛素难分雾里花,婆娑佛窟认山茶。高柯大蕾何年物,不入红尘附贡艖。”
m
笔者曾看到一篇文章说普陀山佛茶作为贡品,始于光绪年间,但从上诗可证早在康熙年间,普陀山佛茶已被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施世骠(1667—1721)是施琅儿子,早年曾随父收复台湾,以功擢左都督,授山东济南参将,累迁至定海(今舟山)总兵,康熙四十七年升为广东提督,康熙五十一年调任福建水师提督,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他的《茶山夙雾》诗说普陀佛茶“不入红尘附贡艖”,说明康熙年间,佛茶已被列为贡茶。
此外,题咏普陀“观音灵芽”的诗尚有清诸生谢景昌《游普陀》:“兰舟窥蜃窟,茗碗话僧寮。”清定海王庆年《游补陀》:“……山僧引我入松寮,松风镇日听萧萧。烧茶爇篆栖息处,别有名花香六朝。”
清福建漳浦洪陈斌《晤潮公》云:“旧咏挑灯读,新茶接雨烹。 ”他的《梅庵》诗云:“……盆石起千峰,茶烟幻五色。奇事与奇观,良可资谈剧。”清雍正间大学士梁诗正《梦兰和尚六旬寿》写道:“……宝掌何须诠甲子,菊丛相对品龙芽。”
n
乾隆年间,普陀佛茶仍延续着供佛敬客的功能。当时,有“茶仙”之称的汪士慎,曾写了一首著名的《小白华山茗》:“我昔东游渡沧海,波涛汹涌难形容,一山孤峙出鲛室,四时神飓摇危峰。峰头有树毓灵秀,屈干蟠根卧云雾。春来叶叶如枪旗,衲子提筐摘朝露。我正维舟陟翠微,东风扑面香霏霏。攀援寻到焙茶处,古洞云窝开竹扉。老僧揖我坐凭几,自近风炉煎石随。满碗轻花别有春,津津舌本凉芬起。瞥眼归来过十年,擎瓯往往忆芳鲜,齿摇发白不复去,草堂寂寞飘茶香。”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乾隆三年(1738)至四年,曾两次游越,渡钱塘江,观浙江涛,谒曹娥庙,登小白华(普陀山)。乾隆十九年,在扬州北城边买了一处小屋,与好友厉鄂吟诗作画,品茶论道。厉鹗有《大圜上人惠紫菜、补陀茶,用〈山谷集〉中食笋韵》:“……取用及斋盂,毋乃已伤介。雷鸣候石鼎,隽永堪一嘬。伴以梅岭春,松涛洗余噫。景纯赋已收,鸿渐(茶圣陆羽)经未采。 ”
清道光间,钱塘名士祝德风有《茶山》诗:“……茶山风景似仙家,满树珊瑚散紫霞。”民国初,太虚法师有《补陀禅关漫兴八首》第三首:“……半壁图书连坑瀣,满壶冰雪耐熬煎。”太虚《读昱山千步沙晚眺诗七韵》:“境胜浑忘俗,泉清可煮茶。”太虚《新沙场》诗:“消受一杯茶味水,飘然曳杖市梢回。”民国二年(1913)甬上年轻的才女张汝钊赋《普陀山纪游》:“……钦我醍醐洗俗肠,山果堆盘烟霞气。嗟予在世二十年,今日始尝物外味。僧言屋角有清池,称为浙东第一奇,绿波亲汲活火烹,饮之可以忘渴饥。”
o
从清康熙至光绪末,普陀山云雾佛茶一直是贡品,民国四年,云雾佛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二等奖。
近年,佛茶恢复生产以来,现有茶园基地500余亩,年产佛茶5000余公斤,深获海内外茶爱好者和茶叶界好评,1979年、1981年普陀山佛茶连获浙江名茶称号,为当时浙江八大名茶之一;1984年获浙江省“新、优、名、特”产品金鹰奖;1998年获“中华文化名茶”银奖;2001年获浙江省“会稽杯”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2001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2年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
近千年来,普陀山有关“观音灵芽”、“云雾佛茶”的题咏和诗词赞偈汗牛充栋,每一首咏茶诗,每一件茶具,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譬如诗中经常写到的“石铛”、“石鼎”等,其实是一种陶制的三足烹茶器,元代诗人刘诜有“我酌天上白玉泉,石铛龙头三足稳”诗句;诗中提到的“竹炉”,又称“苦节君”、“香竹风炉”,是一种以精细的毛竹搭配制成的方形煎茶风炉,用耐高温的泥土搪其内,防止炙燃,“苦节君”系其雅称,谓其“虽每日受火炙,仍以其素有贞心雅操而能自守”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来源:中国舟山政府门户网站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