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已逝,春複始
喝普陀佛茶,是舟山人對春天最美好的儀式感。
漫長的冬季過後,茶園終于迎着春日,冒出了第一茬芽尖兒。春困襲來,一盞清亮茶湯,熟悉的茶香撲鼻而來,喝起來爽裡透鮮。
凡産茶之地亦是風景秀麗的好地方,一路追尋茶味,便能找出最時令的采茶踏青路線。
茶園周圍往往茂林修竹,黛山環繞,園内阡陌縱橫,茶樹清新,非常适合甩去一身煩惱放空自己。
佛茶得名于普陀山,根據《定海縣志》載:“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産……普陀山者,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
每年普陀佛茶開采的時候,塘頭的佛茶園一片綠油油,微風吹過,茶香撲面,讓人心生向往。
眼下,正是“新火試新茶”的時節,茶園已青青,采茶人忙着摘下柔嫩的新葉,趕制今年的新茶。
一片青葉要經過攤青、殺青、理條、烘幹、風選、儲存等步驟才能制成茶葉。過程并不複雜,但也是以保留了春茶最鮮甜的味道。
采茶這件事,最重要的是“嫩”。普陀佛茶按照一芽一葉的标準采摘,葉片的長度不能超過芽頭,否則就太老不能用。
采完的茶葉在蔭處攤晾,經過數小時,葉片中水分蒸發,重量減少。掬起一捧,頭湊近用力聞,已經不是剛采摘時的青草味了,而是濃濃的茶香!
接着就是殺青了,鍋内的高溫催生着茶葉的香氣,随着時間推移變得愈發明顯,整個屋子都沉浸在一種溫暖的氣味裡。
鮮活的茶葉生命迅速終結,卻以另一種方式得到延續,經過傳統工藝加工,茶葉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了出來。
從采摘到最終輝鍋,翠綠的茶葉在12小時内完成了蛻變,最後成為一小袋仙靈的普陀佛茶。
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澤翠綠披毫,似乎這春天萌發的力量都蘊含在裡頭了。
拿出一撮,熱水嘩啦沖下,茶葉在水渦中打轉,等着它慢慢吸飽水分漲開,葉片飽滿鮮活如初,仿佛剛從樹上摘下一樣。
茶湯顔色幾近透明,又鮮又甜,細幽清長,茶葉中的氨基酸揮發,帶來鮮爽高香的味道。配以茶器,這一泡下去,是春風拂過面頰般的暢然。
同時普陀佛茶茶道作為高規格待客的禅茶茶道,展現了中國曆經千年的茶文化與佛教精神的有機結合。
其基本程式包括了迎賓、淨手、焚香、添水、請佛、淨盞、點茶、獻供、調茶、供佛、敬客、回念、禮畢十三道程式。對于保留和發展禅茶文化的精髓有着特殊的意義。
那不妨從一杯佛茶開始,一起品飲其中深蘊的雅趣和舟山的道地風土滋味。
##舟山#
##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