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劍齒虎的動物

這是什麼動物的頭骨?
估計看過冰河時代的朋友都會脫口而出——劍齒虎!它的兩根修長鋒銳如同短劍般的牙齒暴露了其身份。也許還會有朋友對你指出,劍齒虎在今天早已絕滅,甚至和它處于同一類别的劍齒動物也都已經絕滅了。
的确,在動物史上在地球各處稱霸一時的劍齒虎類動物今天已經全部變成了化石。但是,我們看到的這塊動物頭骨卻并非劍齒虎的,而是給一種依然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所留下的。
▲ 這張1900年前後日本人類學家鳥井博士在台灣拍攝的照片上是一位山胞魯凱部落的青年
他身上所穿着的這件皮衣便是來自這種最接近劍齒虎的動物——雲豹。确切地說,是雲豹中的台灣雲豹。遺憾的是,對雲豹來說,曆史中的看見,隻能是看見它們的毛皮而已。
雲豹是一種犬齒異常發達,其長度比例在所有猛獸中最接近劍齒虎的貓科動物,這位台灣山胞青年所生活的地區,便是曆史上台灣雲豹曾經活躍的地區之一。
▲ 對比雲豹的頭骨(上)和劍齒虎頭骨化石(下),如果不加說明很容易會被認為是一種動物
▲ 而另外兩張照片也顯示,在我國台灣地區,當地人曾經獵取這種“劍齒豹”的皮毛制作服裝
稱雲豹為“劍齒豹”隻是一個玩笑。它們和劍齒虎其實血緣關系相當遙遠,之是以進化成了這個樣子,主要是相似的自然環境,使其産生了趨同的進化方式而已。這一點在其他劍齒動物身上也有着較明顯的展現,比如在澳洲發現的袋劍虎,其實也和劍齒虎血緣相距很遠,但是它們都有像利劍一樣的牙齒。
▲ 袋劍虎的牙齒簡直如同馬刀一樣誇張
此外,人們注意到劍齒虎應該是營社會性群居生活的,而雲豹似乎是一種非常孤獨隐蔽的動物,它們在生性上一定存在着相當大的差別,是以相似也許隻在牙齒上而已。
不過雲豹有着非常獨特、酷似劍齒虎的牙齒,而且其上下颌拉張的程度也大于很多哺乳動物,這顯示它們在野外捕食的時候,一定有着非常獨特的獵殺手段。可惜的是由于我們的攝影記者隻能在動物園中觀察到雲豹的姿态,是以它們的獨特捕食特點,并沒有很顯著地呈現出來。
它們是不是真的具有類似劍齒虎的生态特點,乃至于是否可以從雲豹的生活方式推導出劍齒動物生存的秘密,至今仍然是一個難解的課題。饒是如此,人們總結雲豹的捕獵特點還是很有與衆不同之處的。
▲ 雲豹的牙齒狹長,類似彎彎的匕首,在捕食巨松鼠等獵物時,這兩口彎刀常常能造成一擊斃命的效果
人們發現,它捕殺地面獵物時并不像其他貓科動物一樣下地後再行動,而是直接從樹上撲擊,将牙齒嵌入獵物體内,然後在用甩頭的動作造成對手創傷擴大,大量失血而失去抵抗能力。劍齒虎會不會有相似的捕獵動作呢?這依然是一個未解謎團。
雲豹性情兇猛,然而它的皮革異常美麗,左右有大塊雲片狀的斑紋。盡管雲豹所在的種屬中有着3—4個單獨的種,但實際上它們差别并不大,隻是雲片狀的斑紋在顔色或者大小上有所差別而已。
比如台灣雲豹最初被認為和它的喜馬拉雅親戚在尾巴的長度上存在重大差別。然而,最終人們發現這不過是因為最初進行觀察的标本其尾部并不完全而已。
雲豹在我國史籍中屢有記載,被稱為荷葉豹、龜紋豹等,有人認為,《西遊記》中的艾葉花皮豹子精便是雲豹成精,這是因為雲豹還有一個名字便是“艾葉豹”。
不過,筆者個人是不太認同這種推斷的,因為《西遊記》中提到“艾葉能吃老虎”,這對于最大體長隻有1.2米的雲豹來說,未免是個太難以完成的任務。
雲豹雖然名字為豹,但實際上并非豹屬動物,它屬于更為原始的雲豹屬,這是貓科動物中在600萬年前便走上獨自進化道路的一屬特殊猛獸。同時它大約也是世界上最為罕見,難以搜尋到的動物之一,善于活動在熱帶亞熱帶叢林之中,夜行性,身體大小介乎于貓虎之間,動作靈活,且異常敏感,是以很少有科學工作者有機會目擊到野生狀态下的雲豹。
以台灣為例,雖然被稱為台灣雲豹的故鄉,但至今發現的隻有皮毛骨骼和僅存的這幾張照片,證明當地人曾經與雲豹發生過某種關聯。然而至今為止既沒有在當地捕獲雲豹的标本,也沒有拍攝到野生狀态下的雲豹。
大陸地區有更多的适合雲豹生存環境,它們甚至在1960年代前曾經廣泛分布于江南地區,但不幸的是在進入動物園時代之前大陸也沒有拍攝到雲豹的照片。這是因為1990年前我國一直有鼓勵獵殺虎豹的政策,雲豹也在“害獸”行列之中,那時每年都會有幾十上百張雲豹的皮張被收購。
比如,20世紀50—60年代,貴州每年可收到雲豹皮100—200張左右,直至90年代後仍能收到雲豹皮100張左右。這種獵殺無疑大大減小了雲豹的種群,加上它的夜行性,單獨隐蔽生活的特點,人們想在野外見到雲豹的機會如今是太小了。
在大陸我國改革開放後曾有一些野生雲豹的照片,其中大部分是遭到獵殺後的雲豹屍體皮張,或者因為病餓等問題被人類發現救助的雲豹。
▲ 1999年,我國安徽皖南地區救助一頭雲豹的報道
我國台灣省曾經布設1249台紅外照相機在玉山等自然保護區進行了長達12年的跟蹤。但盡管拍攝到包括黑熊等各種動物的蹤迹,卻沒有拍到一隻雲豹。是以在2014年,台灣雲豹被宣布已經絕種。
有可能在尼泊爾倒是儲存了一張較早期中國雲豹的照片。
▲ 據說這頭雲豹是上個世紀前期從喜馬拉雅山的另一側遊蕩而來,進入尼泊爾境内,并被獵人獵殺的
觀察到野生雲豹的幸運機會也是有的。在60年代,曾經有一位中國科學院到海南島考察的動物學家徐龍輝,便得以親眼目擊了當地野生雲豹的蹤迹。
在《海南考察隊員自述經曆》一文中,是這樣描述他當時經曆的:
當時徐龍輝和一名同僚,再加上當地的導遊在五指山考察,聽到附近傳來巨松鼠的叫聲。便前往尋找,看見像一條小狗一樣大小的松鼠蹲伏在一株高大的紅稠樹枝上。背毛烏黑色,與橙黃色的腹毛形成明顯的分界線,身後拖着一條黑色的長尾巴。看到有人來并沒有驚惶逃竄,隻停食片刻然後又自顧齧食。
正在觀察時,徐龍輝的視線中出現一個花斑動物,它靜伏在約100多米外的一棵大樹橫枝上,體毛有黑白的雲斑交錯。雲豹!
雲豹是食肉的貓科動物,外形像一隻大貓,也可說像一頭小老虎。背面白色的體毛上飾滿黑色黃邊的雲斑,更使人覺得它具有虎一般的威風,它經常在樹上活動,那條粗長的尾巴,幫助它在樹枝間跳躍時取得平衡;必要時它還可以背部朝下,腹面向上地在橫枝幹上攀移,是樹栖性較強的食肉動物,能在樹上飛跑捕捉猴子和松鼠,甚至可以飛身撲殺行動較慢的野雞。
和雲豹在野外相遇,對這些動物工作者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徐龍輝跟着它遁去的方向小心跟蹤過去,卻再也沒有發現它的行蹤。
如今,在包括台灣和海南島的中國大地上已經有十餘年的時間,人們沒有在捕獲到雲豹的标本了,有人懷疑這種動物已經在從這片土地漸漸消失。
▲ 雲豹不同品種的推測分布區
不過與其他處于瀕危的我國珍貴野生動物相比,雲豹帶有一定的幸運之處,它們的分布區不僅包括我國江南地區,而且包括了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和尼泊爾等地。在這些地方,今天依然可以找到雲豹的身影。
同時即便是在我國境内,雲豹的情況也較為樂觀,一般認為這種酷似劍齒虎的大貓不大可能如白鳍豚那樣走向絕滅。這首先是因為如今我國自然保護的思想已經日益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地區,近來依然有雲豹活動的報告。
▲ 比如在藏南地區,我國布設的紅外線系統,曾經捕捉到雲豹的鏡頭
而在台灣也有山胞的朋友講述,在周圍的叢林中依然有雲豹這種被他們視為神明的動物存在着。
在2019年2月,我國台灣的新聞報告了兩例未經證明的目擊。這是由兩個不同機關的護林員在台東縣做出的報告:一例是觀察到一頭雲豹從樹上轉入狩獵,攀登懸崖峭壁追殺野山羊;而另一例則是兩名護林員看到一頭雲豹在他們的汽車前跑過山間公路。
由于雲豹是一種特别善于隐匿的動物,盡管他們屢遭獵殺,但會不會幸存的雲豹也是以有了更多的與人相處的經驗?會更加隐蔽地生存着呢?
考慮到劍齒動物都滅絕的時刻,雲豹卻帶着一對大牙闖過了冰河時代,今天,我們期望它們能有同樣的好運氣。
【完】
歡迎關注公衆号【薩蘇】(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