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城,聚集數萬候鳥。
濕地灘塗,驚現怪異足迹。
神秘大鳥究竟何處可尋?
兩千多年前,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衆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風調雨順、沃野千裡。
成都市境内地貌多樣、河網縱橫、水系發達、物産豐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為各類生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極為良好的生态環境。

鳥與城和諧共存
三趾足印怪鳥現成都
2018年初,成都市的一位觀鳥愛好者,在野外觀鳥的過程中,意外地在成都郊外的一片灘塗上發現了一枚形狀怪異的三趾足印。
由于具有多年的觀鳥經驗,根據腳印的深度和形狀,他推測這應該是某種體型較大的水栖鳥類。然而,在成都附近出現的大中型鳥類都有四趾。那麼,在這片灘塗上停留過的三趾怪鳥究竟是什麼呢?
随後他向其他觀鳥愛好者求證,結果發現,竟然還有人在河灘上發現過三趾足迹。而留下這種腳印的鳥,至今沒有人觀測到。觀鳥愛好者們決定組成觀鳥隊,在發現足迹的水域進行蹲守。
連續幾天,隊員們在寬闊的水面上發現了各種水鳥,其中有成都本地的留鳥,還有短暫停留的候鳥,甚至他們還觀測到了全球極危鳥類青頭潛鴨。然而,并沒有發現有大型鳥類活動的蹤迹。
全球極危物種,數量不足500隻的青頭潛鴨
是火烈鳥嗎?
這時有隊員拍到了一種長相怪異的鳥類。它們體型巨大,身體纖細挺拔,具有碩大的彎鈎形喙部,腿與脖頸都是細且長。根據拍攝到的照片,觀鳥愛好者們認為,它們看起來與火烈鳥十分相似。但是更多的疑問接踵而來,如果是火烈鳥,它們的身體為什麼是灰黑色的呢?
火烈鳥全身的羽毛主要為紅色,光澤閃亮,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一般,是以被稱為火烈鳥。2008年,荷蘭萊頓大學的科學家和他的實驗小組成員,通過精确的計算手段發現,火烈鳥、三文魚、蝦、蟹等呈現出誘人的紅色,是因為它們的體内都富含一種特殊的物質,叫蝦青素。而動物自身是無法合成蝦青素的,蝦、蟹大部分通過食用這個藻類和浮遊生物來擷取蝦青素。而火烈鳥又通過食用小蝦、小魚、藻類來傳遞蝦青素,進而使這個羽毛透射出鮮豔的紅色。
那觀鳥愛好者發現的這些黑色的鳥,會是火烈鳥嗎?
更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火烈鳥并不是中國本土的鳥類,它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南歐、中亞以及印度西部。在中國境内幾乎見不到它們的蹤影,即使是它的遷徙路線,也不經過中國。
那麼,這些鳥到底是什麼鳥?
專家組展開調查
神秘大鳥的發現也引起了相關專家的關注。不久前,《地理·中國》攝制組随同專家來到成都市展開調查。
專家分析,成都平原是由發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複合的沖積扇平原,地表松散、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坐落其中的成都,河網縱橫、物産豐富,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優良的生态環境基底令這裡物種繁多,不僅有熊貓、金絲猴、牛羚等衆多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還曾多次出現過新奇的物種。
成都三岔湖
是以,觀鳥愛好者發現的灰黑色大鳥,會不會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新奇物種呢?
經成都觀鳥會研究人員沈尤分析,他解釋說,火烈鳥實際上長有四趾,但是因為後趾已經基本退化,離地很高,小的可以忽略不計,是以被發現的腳印,才讓人們誤以為它是罕見的巨型三趾鳥類。
沈老師的這一結論讓所有在場的隊員産生了巨大的疑問。火烈鳥羽毛豔麗,很好分辨,而這些鳥類羽毛顔色暗淡,怎麼會是火烈鳥呢?
這時,視訊中的一隻鳥突然煽動起它的翅膀,露出了羽翼下紅色的羽毛。正是這個瞬間出現的細節讓沈尤斷定,這6隻閑庭信步的大型黑色水鳥,就是火烈鳥。
火烈鳥怎麼變黑了?
為了破解這一謎題,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專家王運生教授也加入到考察隊中。
王教授通過儀器立馬對水質進行測試,結果值穩定在7.7的這個範疇。他分析到,ph值是較理想,還可以看到水裡面每升含有可溶性的固體是0.24毫克每升,這是比較低的,也就是說整個水的淨化環境還是非常不錯的。
專家說,成都市地處岷江流域中遊,河水主要由大氣降水、地下潛流和融雪組成,境内都是淡水水域。他推測,這是火烈鳥羽毛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少鹽水環境下的浮遊生物和藻類,一些小魚小蝦的體内就沒有了蝦青素。火烈鳥在食用了不含蝦青素的食物之後,羽毛就無法變成紅色。
火烈鳥
火烈鳥為何現身成都?
火烈鳥主要分布于非洲、中亞等地區,喜歡栖息在熱帶的鹽水湖泊、沼澤及礁湖的淺水地帶,我國之前幾乎沒有分布記錄。這些火烈鳥為什麼會在成都現身呢?
沈尤推測,火烈鳥應該是來成都濕地越冬的候鳥。
可是候鳥的遷徙有着較為固定的路線,此前并沒有記錄顯示火烈鳥的遷徙路線經過中國。那麼,火烈鳥在成都平原現身意味着什麼呢?
良好的生态本底築造了鳥類的樂土
在沈尤的帶領下,考察組來到成都青龍湖濕地展開科考。在草叢中穿行,突然,一陣叫聲引起了沈老師的注意。借助高倍望遠鏡,沈尤發現對岸密布着成群的蒼鹭、白鹭等鹭科鳥類。
沈尤說,由于白鹭本身屬于濕地鳥類,對水質和生态環境的要求非常高,被稱為“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享有“環保鳥”的美譽。我們是可以通過像鹭這樣的鳥類知道這是以濕地為主的一種生态環境,而且這個環境也達到了一定的健康程度,滿足鳥類栖息、繁衍、越冬等一系列的需求。
專家告訴我們,良好的生态本底築造了鳥類的樂土,成都對生态系統保護力度的加大,更成為鳥兒們留下來的堅強後盾。據《成都鳥類名錄》顯示,成都境内已知分布有鳥類20目78科466種。現有鳥種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裡得到了展現。
不過,專家認為,水質和大氣條件良好,僅僅是吸引火烈鳥駐足的基本條件之一,它們選擇在此越冬,一定還有更為關鍵的因素。
為了破解謎題,專家帶領我們,來到了距離成都市不遠的湔江水域展開考察。行進不久,王教授就有了新的發現。
王教授:“你看這個好像是蛇皮。長尾巴應該是無毒蛇,蛇作為食物鍊的一端,它能很好地生存,表明這個地方環境得到比較大的改善。”
考察隊員:“看,這兒有一隻澤蛙。”
王教授:“說明這個地方的生态環境确确實實不錯,它又吃蟲子,下一個的生物鍊也是存在的。”
王教授告訴我們,雖然濕地僅覆寫地球表面的6%,但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以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成都濕地已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生物鍊系統。
繼續科考的途中,一塊裸露的岩層引起了王教授的注意。
西望雪山
王教授“我們可以根據卵礫石的排列方向,你看這個扁平面向這個方向,那麼,這個從河流動力學上來講的話,就是表明當時的河流的古流向,是從這個方向流過去的,跟我們現在是沒有多大變化的,就是從北西方向向南東方向流動的,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川西平原實際上就是一次一次這種河流,(把)山區的物質帶到我們盆地裡面來,形成一個巨大的沖積的一個平原扇,這個實際上就是整個“天府之國”賴以生存的這麼一個平原。”
王教授:“随着河流的下切以及地殼的擡升,大量的腐殖質沉積下來,使成都平原既有了适宜耕種的條件,也有了植被生長的沃土。這為生物的多樣性提供了一個最基本的地質條件。
由岷江、湔江等江河沖積而成的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國”的核心區域,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以及種類繁多、門類齊全的生物資源,為火烈鳥在此越冬提供了保障,也吸引着更多的新奇物種前來。”
沈尤認為,尤其是在生态多樣性的層面,而且生态多樣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鳥。其實可以通過鳥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個濕地生态的建設的一個成果,達到的一種水準。
火烈鳥從何而來?
成都濕地優越的自然環境是吸引包括火烈鳥在内的衆多鳥類在此栖息的重要因素,不過,還有一個疑惑尚未解開,縱使是長途遷徙,火烈鳥也很少飛經中國。而經過調查發現,火烈鳥不止一次現身成都。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它們偏離了正常路線而落腳于成都平原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專家調出了近幾十年全球氣候的相關資料。專家發現,火烈鳥每次在成都出現,都是在一段長時間、大範圍的降溫之後。它們受到極地寒流的一路裹挾,偏移了最初的遷徙方向,成為了“漂鳥”。專家解釋說,漂鳥也是一種遷徙性鳥類,但常因氣候和食物的變化而進行不同生境的移動。火烈鳥在成都現身,很可能就是受到大的自然氣候的變化,偏離了原來的遷徙路線,最終來到了成都平原。由于偏航的大多是身體尚未變成紅色的亞成鳥,難以飛躍青藏高原繼續遷徙。同時成都的廣闊水域,豐富的食物來源,以及良好的濕地生境又為它們提供了生存的保障,于是這些火烈鳥便駐足停留在了這裡。
公園成都人與自然融合的良好典範
如今,成都這座“水旱從人,不知饑馑”的天府之國,正在大力推進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構全域綠色空間體系,形成串聯林湖、交融山水的生态“綠脈”,再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蜀風雅韻的天府意境之美。良好的生态本底築造了鳥兒們的樂土,成都對生态系統保護力度的加大,讓更多的市民親眼目睹火烈鳥等珍稀鳥類給這座城市增添的靓麗與活力。
岷江水潤、茂林修竹、蜀風雅韻的天府意境
此外,無論在藍天、碧水、淨土,還是在濕地、林地保護方面,近年來成都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以全域生态資源為“底”,以自然為“景”,以文化為“魂”,以生産方式變革為“核”,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随着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步伐的加快,成都生态環境有了大幅提升,更讓鳥類在成都得到大量繁衍,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不止是人的宜居,更是各類動植物的和諧共生,使成都成為了一座人與自然融合的良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