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阙品甲 孫夢婕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鳥類的遷徙是世界上最為壯美、最令人驚歎的自然現象之一。天氣越來越涼,鳥類南遷也開始進入高峰期,原本在北方繁殖的候鳥,不管是林鳥還是水鳥,借着北風,都啟程飛往遙遠而溫暖的南方越冬。
但并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會遷徙,還有一些鳥兒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出生地。今天,知力君就帶你來看看那些“留鳥”!
什麼是“留鳥”?
世界上現存的鳥類中已經被分類學家們發現并正式命名的多達一萬多種,而其中大約有3/4的種類一年四季都隻在一片不算很大的區域内生活繁衍,這些終年栖息于同一地區,不進行遠距離遷徙的鳥類通常稱之為留鳥,比如常見于城市園林的麻雀(passermontanus)、白頭鹎(pycnonotus sinensis)以及喜鵲(pica pica)等。
到了寒冷的冬季,你稍微留意就會發現有許多小嘴烏鴉(corvus corone)開始在傍晚時分湧入北京城,落在高高的楊樹上夜栖,以度過漫長的寒夜;待到日出天亮,它們又成群結隊地向郊外飛去,找尋任何可以果腹的東西。雖然這些小嘴烏鴉像上班族一樣每日往返通勤于城市與郊區之間,但是這數十千米的範圍對于具有飛行能力的鳥類來說就好像我們生活的小區花園一樣,飯後随便散散步就能溜達過幾圈,是以北京的小嘴烏鴉也是屬于留鳥。
小嘴烏鴉
而有一些留鳥在繁殖結束後會離開它們繁殖期間生活的那一小片家園,到附近其他地方去探索尋找更為廣闊的天空,它們居無定所,什麼地方能找到更多更好的食物就去什麼地方,直到春暖花開才回到繁殖區繁育雛鳥,這樣的留鳥又叫作漂鳥,比如煤山雀(parus ater)。
”留鳥“也會變”候鳥“?
候鳥和留鳥不過是一組相對的概念,盡管對于不同的鳥類而言,遷徙的動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既有遺傳因素,也有外部環境因素。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更好地繁衍自己的後代,更好地适應自然環境。
是以,鳥類也可能根據自然環境的不同調整自身的生活習性,在栖息環境合适的情況下,有的候鳥可能會長久地滞留于某地,甚至是最終改變千百年遷徙的習慣。
丹頂鶴
例如我們俗稱為仙鶴的丹頂鶴(grus japonensis),它們通常栖息于開闊的濕地、湖泊。進入繁殖季節,它們常常會鳴歌起舞,大方地展示那優雅矯健的身姿,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在日本的北海道,踏雪賞鶴一向是當地人冬季傳統的戶外活動。在過去,這裡的丹頂鶴原本為冬候鳥,隻有隆冬時節才會來到,開春便前往北方的俄羅斯、蒙古、我國黑龍江等地進行繁殖。但由于北海道長期的人為投食喂養,丹頂鶴即便在水面結冰的情況下也能得到充足的食物,逐漸從冬候鳥演變成了當地的留鳥,不再進行遷徙。
同樣,在我國的黑龍江紮龍自然保護區,丹頂鶴也放棄了遷往南方越冬的習慣。原本它們每年會在黑龍江紮龍自然保護區和江蘇鹽城之間來往遷徙,可是在冬天時,紮龍自然保護區為丹頂鶴準備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過冬環境,是以丹頂鶴便不再南飛,變成了紮龍的留鳥。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
加入“知力中國小生科學群”,
青少年科普内容與活動、粉絲福利!
在這裡搶先獲得!
少年科學粉每日一題
上線啦!
知力君根據科普文章的主題和中國小生的學業拓展,形成每日一題,幫助青少年課内課外有效結合!
結合本期的這篇科普文章,
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國中地理】知識點。
點選“閱讀原文”趕緊參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