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城,聚集数万候鸟。
湿地滩涂,惊现怪异足迹。
神秘大鸟究竟何处可寻?
两千多年前,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风调雨顺、沃野千里。
成都市境内地貌多样、河网纵横、水系发达、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为各类生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极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鸟与城和谐共存
三趾足印怪鸟现成都
2018年初,成都市的一位观鸟爱好者,在野外观鸟的过程中,意外地在成都郊外的一片滩涂上发现了一枚形状怪异的三趾足印。
由于具有多年的观鸟经验,根据脚印的深度和形状,他推测这应该是某种体型较大的水栖鸟类。然而,在成都附近出现的大中型鸟类都有四趾。那么,在这片滩涂上停留过的三趾怪鸟究竟是什么呢?
随后他向其他观鸟爱好者求证,结果发现,竟然还有人在河滩上发现过三趾足迹。而留下这种脚印的鸟,至今没有人观测到。观鸟爱好者们决定组成观鸟队,在发现足迹的水域进行蹲守。
连续几天,队员们在宽阔的水面上发现了各种水鸟,其中有成都本地的留鸟,还有短暂停留的候鸟,甚至他们还观测到了全球极危鸟类青头潜鸭。然而,并没有发现有大型鸟类活动的踪迹。
全球极危物种,数量不足500只的青头潜鸭
是火烈鸟吗?
这时有队员拍到了一种长相怪异的鸟类。它们体型巨大,身体纤细挺拔,具有硕大的弯钩形喙部,腿与脖颈都是细且长。根据拍摄到的照片,观鸟爱好者们认为,它们看起来与火烈鸟十分相似。但是更多的疑问接踵而来,如果是火烈鸟,它们的身体为什么是灰黑色的呢?
火烈鸟全身的羽毛主要为红色,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因此被称为火烈鸟。2008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和他的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精确的计算手段发现,火烈鸟、三文鱼、虾、蟹等呈现出诱人的红色,是因为它们的体内都富含一种特殊的物质,叫虾青素。而动物自身是无法合成虾青素的,虾、蟹大部分通过食用这个藻类和浮游生物来获取虾青素。而火烈鸟又通过食用小虾、小鱼、藻类来传递虾青素,从而使这个羽毛透射出鲜艳的红色。
那观鸟爱好者发现的这些黑色的鸟,会是火烈鸟吗?
更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火烈鸟并不是中国本土的鸟类,它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南欧、中亚以及印度西部。在中国境内几乎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即使是它的迁徙路线,也不经过中国。
那么,这些鸟到底是什么鸟?
专家组展开调查
神秘大鸟的发现也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不久前,《地理·中国》摄制组随同专家来到成都市展开调查。
专家分析,成都平原是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地表松散、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坐落其中的成都,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良的生态环境基底令这里物种繁多,不仅有熊猫、金丝猴、牛羚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曾多次出现过新奇的物种。
成都三岔湖
因此,观鸟爱好者发现的灰黑色大鸟,会不会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新奇物种呢?
经成都观鸟会研究人员沈尤分析,他解释说,火烈鸟实际上长有四趾,但是因为后趾已经基本退化,离地很高,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被发现的脚印,才让人们误以为它是罕见的巨型三趾鸟类。
沈老师的这一结论让所有在场的队员产生了巨大的疑问。火烈鸟羽毛艳丽,很好分辨,而这些鸟类羽毛颜色暗淡,怎么会是火烈鸟呢?
这时,视频中的一只鸟突然煽动起它的翅膀,露出了羽翼下红色的羽毛。正是这个瞬间出现的细节让沈尤断定,这6只闲庭信步的大型黑色水鸟,就是火烈鸟。
火烈鸟怎么变黑了?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专家王运生教授也加入到考察队中。
王教授通过仪器立马对水质进行测试,结果值稳定在7.7的这个范畴。他分析到,ph值是较理想,还可以看到水里面每升含有可溶性的固体是0.24毫克每升,这是比较低的,也就是说整个水的净化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
专家说,成都市地处岷江流域中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境内都是淡水水域。他推测,这是火烈鸟羽毛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少盐水环境下的浮游生物和藻类,一些小鱼小虾的体内就没有了虾青素。火烈鸟在食用了不含虾青素的食物之后,羽毛就无法变成红色。
火烈鸟
火烈鸟为何现身成都?
火烈鸟主要分布于非洲、中亚等地区,喜欢栖息在热带的盐水湖泊、沼泽及礁湖的浅水地带,我国之前几乎没有分布记录。这些火烈鸟为什么会在成都现身呢?
沈尤推测,火烈鸟应该是来成都湿地越冬的候鸟。
可是候鸟的迁徙有着较为固定的路线,此前并没有记录显示火烈鸟的迁徙路线经过中国。那么,火烈鸟在成都平原现身意味着什么呢?
良好的生态本底筑造了鸟类的乐土
在沈尤的带领下,考察组来到成都青龙湖湿地展开科考。在草丛中穿行,突然,一阵叫声引起了沈老师的注意。借助高倍望远镜,沈尤发现对岸密布着成群的苍鹭、白鹭等鹭科鸟类。
沈尤说,由于白鹭本身属于湿地鸟类,对水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享有“环保鸟”的美誉。我们是可以通过像鹭这样的鸟类知道这是以湿地为主的一种生态环境,而且这个环境也达到了一定的健康程度,满足鸟类栖息、繁衍、越冬等一系列的需求。
专家告诉我们,良好的生态本底筑造了鸟类的乐土,成都对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加大,更成为鸟儿们留下来的坚强后盾。据《成都鸟类名录》显示,成都境内已知分布有鸟类20目78科466种。现有鸟种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不过,专家认为,水质和大气条件良好,仅仅是吸引火烈鸟驻足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们选择在此越冬,一定还有更为关键的因素。
为了破解谜题,专家带领我们,来到了距离成都市不远的湔江水域展开考察。行进不久,王教授就有了新的发现。
王教授:“你看这个好像是蛇皮。长尾巴应该是无毒蛇,蛇作为食物链的一端,它能很好地生存,表明这个地方环境得到比较大的改善。”
考察队员:“看,这儿有一只泽蛙。”
王教授:“说明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确确实实不错,它又吃虫子,下一个的生物链也是存在的。”
王教授告诉我们,虽然湿地仅覆盖地球表面的6%,但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成都湿地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生物链系统。
继续科考的途中,一块裸露的岩层引起了王教授的注意。
西望雪山
王教授“我们可以根据卵砾石的排列方向,你看这个扁平面向这个方向,那么,这个从河流动力学上来讲的话,就是表明当时的河流的古流向,是从这个方向流过去的,跟我们现在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就是从北西方向向南东方向流动的,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川西平原实际上就是一次一次这种河流,(把)山区的物质带到我们盆地里面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冲积的一个平原扇,这个实际上就是整个“天府之国”赖以生存的这么一个平原。”
王教授:“随着河流的下切以及地壳的抬升,大量的腐殖质沉积下来,使成都平原既有了适宜耕种的条件,也有了植被生长的沃土。这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地质条件。
由岷江、湔江等江河冲积而成的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以及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的生物资源,为火烈鸟在此越冬提供了保障,也吸引着更多的新奇物种前来。”
沈尤认为,尤其是在生态多样性的层面,而且生态多样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鸟。其实可以通过鸟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个湿地生态的建设的一个成果,达到的一种水平。
火烈鸟从何而来?
成都湿地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吸引包括火烈鸟在内的众多鸟类在此栖息的重要因素,不过,还有一个疑惑尚未解开,纵使是长途迁徙,火烈鸟也很少飞经中国。而经过调查发现,火烈鸟不止一次现身成都。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偏离了常规路线而落脚于成都平原呢?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专家调出了近几十年全球气候的相关数据。专家发现,火烈鸟每次在成都出现,都是在一段长时间、大范围的降温之后。它们受到极地寒流的一路裹挟,偏移了最初的迁徙方向,成为了“漂鸟”。专家解释说,漂鸟也是一种迁徙性鸟类,但常因气候和食物的变化而进行不同生境的移动。火烈鸟在成都现身,很可能就是受到大的自然气候的变化,偏离了原来的迁徙路线,最终来到了成都平原。由于偏航的大多是身体尚未变成红色的亚成鸟,难以飞跃青藏高原继续迁徙。同时成都的广阔水域,丰富的食物来源,以及良好的湿地生境又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保障,于是这些火烈鸟便驻足停留在了这里。
公园成都人与自然融合的良好典范
如今,成都这座“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构建全域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串联林湖、交融山水的生态“绿脉”,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蜀风雅韵的天府意境之美。良好的生态本底筑造了鸟儿们的乐土,成都对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加大,让更多的市民亲眼目睹火烈鸟等珍稀鸟类给这座城市增添的靓丽与活力。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蜀风雅韵的天府意境
此外,无论在蓝天、碧水、净土,还是在湿地、林地保护方面,近年来成都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全域生态资源为“底”,以自然为“景”,以文化为“魂”,以生产方式变革为“核”,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随着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步伐的加快,成都生态环境有了大幅提升,更让鸟类在成都得到大量繁衍,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不止是人的宜居,更是各类动植物的和谐共生,使成都成为了一座人与自然融合的良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