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史故事|衡山革命家庭:父子當紅軍,兄弟去長征

作者:日常惡魔
黨史故事|衡山革命家庭:父子當紅軍,兄弟去長征

嶽北農工會主要幹部合影,前排劉東軒(左),李渭璜(右),李玉邕(中),後排左一謝懷德。

在湖南省衡山縣白果鎮瓦子河,曾經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子四人當紅軍,後其中兩人為革命英勇獻身,成為革命烈士,另兩人分别走過兩萬五千裡長征,迎來了革命勝利。這個家庭裡的父親叫劉安益,他的三個兒子依次是劉東軒、劉亞球、盛翼聯(原名劉叢然)。

劉安益,衡山人,出生于白果瓦子河。中共黨員,曾是嶽北農工會會員,擔任過中共江西省安福縣委交通員。1930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活埋。

劉東軒,1899年10月初七生。192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組織、參與震驚中外的水口山勞工大罷工。1923年受時任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的毛澤東指派到衡山嶽北建立黨小組,成立嶽北農工會,被稱為嶽北工農握手鬧革命的“開山祖師”。後參加秋收起義,擔任過祁陽縣委書記等職,1928年6月,被敵人殘忍殺害。父子兩位烈士後被遷葬回家鄉白果。

黨史故事|衡山革命家庭:父子當紅軍,兄弟去長征

1937年劉亞球與紅二方面軍黨委會部分委員合影,前排左三關向應、左四王震、左五李井泉、左七賀龍,後排左二劉亞球。

劉亞球,字欣然,1904年11月2日出生。1915年,因家庭貧困,隻讀了兩年書,就辍學在家跟父母務農。1926年,在津市機械廠做工的劉亞球得知嶽北建立了農民協會後,立即起身回到家鄉,投身火熱的農民運動。1927年,他參加工農革命軍,轉戰萍鄉、茶陵、攸縣、永興、井岡山等地,發動群衆打土豪、分田地,動員數以千計的工農參加到紅軍隊伍之中。1934年8月,劉亞球随所在部隊自江西永新官田村開始長征北上。在長征途中,先後任中共永順縣委書記、大庸軍分區政委兼大庸中心縣委書記、紅二軍團第六、第四師政委、紅二方面軍(由紅二、六兩個軍團合編的)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及民運部部長等職。在大庸任職期間,曾一度建立蘇維埃政府,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運動。他受命消滅地主土匪武裝,幫助群衆建立地方革命武裝,籌建獨立營,半年時間就發展到二、三百人。在轉戰湘鄂川黔的一年中,劉亞球跟随第二、六軍參加大小戰鬥百餘次,打破了蔣介石一次次的“圍剿”。紅二、紅六軍團在此期間更成功地開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有力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分别從桑植劉家坪、瑞塔鋪出發進行戰略轉移,配合中央紅軍長征。劉亞球所在部隊西進烏蒙山,強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克服重重險阻,于1936年10月在甘肅靜甯以北的将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盛翼聯,1916年3月生。嶽北農工會成立時才7歲,就跟着父兄們走腳報信。1930年,剛滿14歲就跟随二哥劉亞球在井岡山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年紀小,個不高,被毛澤東親切地稱為“紅小鬼”。參加紅軍後,盛翼聯先後在紅三軍團、紅28軍任油印員、宣傳員。後被安排進紅三軍團,在彭德懷身邊任機要員、機要股長。1934年10月,18歲的他随紅三軍團開始長征,經曆無數艱難險阻,于1936年11月到達延安。

黨史故事|衡山革命家庭:父子當紅軍,兄弟去長征

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劉東軒烈士胞弟劉亞球照。

劉亞球、盛翼聯兩兄弟身處紅軍不同軍團,懷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堅定地跟黨走,輾轉兩萬五千裡,共同走過長征路。而後,兄弟二人又一同參加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為新中國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革命勝利後,劉亞球曾任郴州地委書記兼解放軍湘南支隊司令員、政委,水口山礦務局代局長,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一直非常關心、熱愛家鄉,有機會就回來看看家鄉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情況。盛翼聯曾任湘雅醫院院長、湖南中醫學院院長兼書記、長沙礦冶研究院代理書記等職,離休後有一段時間回白果居住、生活,常常為當地少年兒童講述革命故事。

劉家四兒郎四志士、四紅軍,父子成烈士,兄弟去長征的故事,至今被當地人們廣為傳頌。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為革命不懼艱難險阻和犧牲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着人民堅定跟黨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心和決心,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後來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