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記者 | 餘雅琴
衆所周知,《陳奂生上城》是新時期文學的小說名篇,1980年發表于《人民文學》後,迅速引起巨大反響。高曉聲筆下的“陳奂生”成為當代文學裡農民的經典形象而被寫進現有的文學史。高曉聲的“陳奂生系列”被認為是一部中國當代農民的命運史,在作家寫作的時代,“陳奂生們”終于在形式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精神上仍然沒有擺脫饑餓。高曉聲創作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的作品對農民的關注是進入到靈魂層面的。
滑稽劇《陳奂生的吃飯問題》依然扣住“吃飯”這個題眼,以晚年陳奂生喃喃自語:“吃飯是個問題,問題不是吃飯,不是吃飯問題……”作為開場,引人深思。全劇從“吃飯問題”這個中國最基層的人們普遍的迫切要求入手,亦莊亦諧地叙述了陳奂生及其家人在各個重要曆史時期的土地、糧食、吃飯問題。
《陳奂生的吃飯問題》劇照
以小人物的命運波折反映家國滄桑是文學創作常見的手法,該劇也不例外。土地的歸屬問題是這部劇的核心沖突,究竟是固守土地做傳統農民,還是将土地交出,轉型為領終身俸的勞工成了晚年陳奂生面臨的選擇。土地是農民的根本,陳奂生本不願交出土地,但是為了救贖A錢犯罪的兒子,還是交出了土地。事實上,這不是陳奂生個體的遭遇,而是在時代的變革中農民不得不進行的轉型,而這個過程則必然有困惑,也必然付出各種各樣的代價。
盡管是一出喜劇,但是在講述中國農民生命曆程的過程中,該劇不乏深刻和殘酷的部分:陳奂生糾纏了一輩子吃飯問題,最後終于不愁吃喝了,卻病至食道癌晚期不能吃喝;而他的妻子傻妹早年則因為突然獲得了溫飽而活活撐死,臨死前還惦記着三個孩子的吃飯問題……這些内容拔高了這出喜劇的藝術成就,荒誕的核心是嚴肅的探讨,展現出作者對中國農民的了解和同情。
總體來說,這出劇以陳奂生的生命經曆為主軸,抒寫了農民在這個時代變遷的過程中,為土地、為生存、為吃飯問題掙紮、煎熬的心路曆程。在中國近四十年變遷過程中,劇本表現出他們欲望的滋生,有的随波逐流,有的利欲熏心,有的固守土地,有的不勞而獲,但還是突出了農民的本質——善良和堅韌的個性,也寫出了人的本質,具有很強的曆史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記者 餘雅琴
編輯 李妍 校對 薛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