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作者:覃仕勇說史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昨天我寫了一篇《周文王九十七歲壽終正寝?别被《史記》等史書給騙了,他死得很慘》,着重辯駁了《禮記·文王世子》中“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的說法。

“文王九十七而終”站不住腳的地方在于:《大戴禮》中明确記載“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即周文王在十五歲時就生下了次子周武王。而給周文王生育武王的女人,按照《管蔡世家》裡面的記載,就是文王的正妃太姒。《管蔡世家》又交待得很清楚,太姒一共給文王生了十個兒子,長子伯邑考,次子武王,第九子康叔封,最十子厓季載。但是,文王死後十一年,武王克殷平天下,大封功臣昆弟,他的兩個弟弟康叔封和厓季載竟然因為年幼沒有得到封國。由此可以推知,康叔封和厓季載是太姒九十歲時生育的,這絕對不符合生理科學。是以,周文王死年,決不是九十七歲。

《大雅·大明》篇中又說“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即周文王在繼位之初就與太姒結婚了,将之與《尚書·無逸》所記文王“享國五十年”結合起來看,文王死年大概是六十三歲。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文王是怎麼死的呢?

《無逸》篇裡面記載有“文主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之語。即周文王應該是身遭不測,王業中斷,僅享國五十年。

很多讀者支援我的分析,并給我留言補充,說某專家在電視節目中聲稱:陝西岐山周原發掘出了記載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甲骨。

我找不到該電視節目來觀看,但在網上找到了一大堆諸如“周文王慘遭開膛破腹”、“周文王被當成了祭品”之類的網文。

這些文章大同小異,都附上一張周原甲骨文的描摹圖,但都對圖中描摹的文字視而不見,閉着眼睛自說自話。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他們說:考古學家1977年在陝西岐山周原發掘出一塊甲骨,上面刻着‘王祭祀大甲,冊周方伯,先王保佑風調雨順’的文字,翻成白話文就是:商王祭祀第四代商王大甲,用周方伯祭祀,先王會保佑當年風調雨順。

然後,他們對“周方伯”前面的“冊”字做了一通詳細的解釋。說:周方伯就是周文王。原文中的“冊”字是個象形字,意為一條條肋條骨,這段甲骨文的意思就是把用于祭祀的人殺死,然後剖開胸膛擺好,并顯露出一條條肋骨。是以“冊周伯”就是把周文王開膛刨胸擺上祭壇。

關于甲骨文中的“冊”字,濟甯甲骨學大師屈萬裡先生認為,蔔辭裡出現的“冊”是“冊告”的意思。如果有“冊祝”二字,即是意味着這是向神祝告的文書。曆史學家白玉靜卻認為,“冊”象用來圈養牲畜的籬笆之形,意指用來祭祀的犧牲。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則認為“冊”字與“删”通用,含有“砍”、“斫”之義。古文字學大師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釋林》中直接把“冊”字作“殺”字解。

但話說回來,周原甲骨文描摹圖上的文字,并非“王祭祀大甲,冊周方伯,先王保佑風調雨順”。其實,稍微動腦子想想,“風調雨順”這個詞,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甲骨文裡!原文是:“貞王其臯又(佑)大甲,冊周方伯,鹵(斯)正,不左,于受又(有)又(佑)。”

那麼,這短短的十九個字,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這片甲骨,到底是商人刻辭還是周人刻辭?

話說,1977年,考古學家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發掘出了大批甲骨,數量達到了一萬七千多片。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岐山鳳雛村一帶,是周人遷豐前的岐邑所在,而從出土遺址的建築構造看,其明顯屬于“前宮後寝”的宗廟建築。

是以,當年主持發掘者徐錫台就認為周原鳳雛遺址為周室宗廟建築。

通過對這批出土甲骨的譯讀,發現上面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周人早期的祭告、祈年、田獵、征伐等活動。

是以,學術界的有識之士都認為,這些甲骨應該都是周人刻辭。

但出土于鳳雛甲組建築基址西廂房二号房間編号為h11的窖穴内的四片甲骨,還是引起了一些争議。

其中被冠以h11∶84編号的甲骨,就是記載着“貞王其拜又大甲,冊周方伯,鹵正,不左,于受又又”這十九個字的甲骨。

h11:82編号甲骨記載的是:“……文武……王其邵帝……天囗典冊周方伯……囟(斯)正亡左……王受又(有)又(佑)”

h11:1編号甲骨記載的是:“癸巳,彜文武帝乙宗,貞王其邵祭成唐(湯)将(鼎),禦(示),服二女,其彜:血羊三,豚三,囟(斯)又正。”

對比一下殷墟甲骨,殷墟甲骨中有許多蔔辭記錄地點,殷墟蔔辭中商王在京城外或諸侯國的祭祀行為一般都要指明占蔔祭祀的地點。殷墟甲骨喜用龜背,字型線條較粗,鑽孔多是棗核狀孔。

這三片甲骨和其他周原甲骨别無二緻,蔔辭不記錄地點,沒有像殷墟蔔辭那樣由前辭、貞辭、占辭、驗辭組成的完整形式;用的是龜腹,微雕,文字線條很細、方鑿、圓鑽平底。它們應屬周人刻辭。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那麼,甲骨上提到的“周方伯”是誰呢?

《禮記·王制》載:“千裡之外設方伯。”

即在殷周時代,方伯就是是一方之長,諸侯中的領袖。

由于h11:1編号的甲骨裡提到了“帝乙”,而這帝乙就是商纣王的父親。另外,“帝乙”是商王死後才有的“日名”,是以,這個“周方伯”應該就是周文王姬昌。

既然這樣,很多人就會認為這三片甲骨上出現的“王”就是商纣王。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但這些甲骨是珍藏在周室宗廟中的,說商纣王來周室宗廟祭祀先祖,似乎說不通。

而說商纣王來周室宗廟祭祀先祖,并把周文王像牲口一樣宰殺,“剖開胸膛擺好,并顯露出一條條肋骨”,然後擺上祭壇,那就更加說不過去了。

那麼,說周人把記載有“周文王被人家像牲口一樣宰殺”的血腥記載珍藏在自己的宗廟裡,那就真的是匪夷所思了。

另外,從周原其他甲骨文可以看出,周人凡在述及商王,都不單獨稱“王”,而是稱“衣王”或“商王”。而對本族之王一律直接稱呼為“王”。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是以,這個“王”不可能是商纣王,而是周文王。

但有人會感到奇怪:從這三則廟祭蔔辭看,這個“王”所祭對象是成湯、太甲、文武丁和帝乙等商人先祖,他怎麼可能會是周文王?

是這樣,中國古代有一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的祭祀原則。而根據《左傳》、《周禮》等先秦文獻所記載,三代又實行有一種名叫“命祀”祀典制度,即以指令的方式,要求邦國、都鄙等必須遵從王室之命進行祭祀。

比如《墨子·非攻下》記載:“王既已克殷,成帝之來,分主諸神,祀纣先王,通維四夷,而天下莫不賓焉。”

又比如《左傳》僖公三十一年記載:“衛成公命祀夏先王相,甯武子以周室命祀拒絕。”

可見,這種命祀不僅發生于先周時期,也存于滅商之後。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顯而易見,一旦弄清楚了甲骨上“王”指的是周文王,而“周方伯”指的又是周文王,自然就不會認這個“冊”字作“殺”字解了。

考古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文獻組課題組長楊升南先生認為,這裡的“冊字”表達的就是“冊命”、“冊告”、“冊封”的意思。

那麼,這三片甲骨分明是什麼意思呢?

下面逐一進行解讀。

h11:1編号甲骨說的是:癸巳日,在文武丁、帝乙宗廟,文王祭祀成唐,二嬖妾參與其事,殺了三頭公羊,又殺了三頭小豬,諸事完畢,(是否吉利?)。

h11:82編号甲骨說的是:在文武丁神主前,文王祭祀某先王,請冊命周方伯繼承殷商之天命(是否吉利),果然應驗,文王受到保佑。

h11:84編号甲骨說的是:文王祈求太甲,冊命周方伯繼承殷商之天命是否吉利,果然應驗,文王受到保佑。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有人會覺得奇怪,成湯、太甲、文武丁和帝乙等人都是殷商先王,他們怎麼會保佑周文王承殷商之天命?周文王隻有腦袋被驢踢了才會祈求他們保佑自己繼承殷之天命吧?

但是,大家隻要注意這樣一個現象:早期文獻和青銅器銘文,從沒出現過“文王稱王”的說法,所記載的都是“文王受命”。

文王和武王為了宣揚伐商的合法性,長期采用了自己接受天命的說法。

周原廟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陳屍祭壇的記載?無知者鬧出的烏龍

這“天命”,指的既是上帝之命,也是前代聖賢先王之命。

對于“文王受命”,周人一律都說:“受命,受殷王嗣位之命。”

清朝人陳奂是以說:“文王受命于殷之天子,是即天之命矣。”

是以,在那個年代,周文王祈求殷商先王保佑自己繼承殷之天命,大家都覺得是很正常的。

最後總結陳辭:“冊周方伯”絕不是殺周方伯,而是冊命周方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