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普空
公元前453年,晉國智氏以趙氏不尊晉國公族大義為由聯合韓魏兩家圍攻趙氏封地晉陽,趙襄子憑借晉陽堅固的城防固守不出。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就以弓箭射退,三家軍隊圍城兩年多也沒能前進一步。出師不利,勞師在外的智伯瑤決定掘晉水以破晉陽。但趙襄子卻抓住了韓魏兩家不甘心割讓戶口的弱點成功策反了韓康子和魏桓子,反而用晉水淹了智伯瑤的營寨并擒殺了智伯瑤。消滅了晉陽城下的智氏軍隊主力後,韓趙魏三家又分兵進攻并占領了智氏領地,三家分晉的局面基本形成。

(秦魏河西之戰)
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氏、韓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趙氏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東越過太行山,占有邯鄲、中牟。魏氏與韓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趙氏占有的智氏領地正壓在魏氏的腦門上,魏氏很壓抑。魏氏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氏,東邊是新興的韓氏,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國拉鋸争奪的陝地。魏氏被緊緊地裹在晉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晉西南,雖然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略基地。魏氏的核心地區是運城谷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氏的西部和南部。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壓迫封鎖。魏國想要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必須要在這險山惡水的包圍中找出一條向外的通道以完成戰略突圍。這條通道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不能刺激到當時還很強盛的趙,二是通道必須也有易守難攻的優勢,防止魏有限的實力被消耗在通道争奪上,進而在其他方向上顧此失彼。但三家分晉的這段時間正是東周王朝春秋戰國交替的關鍵時間點,東周諸侯們彼此征戰不休,魏一直苦于沒有機會完成戰略突圍。
公園前445年,年輕的魏斯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他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魏文侯。魏文侯繼位的時候,他父親甩給他的是一個已經有了一定底蘊的魏氏——三家分晉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魏國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煉内力上。趙國和南韓在向外擴張了一段時間後,由于内政不穩,也回到了内修這條路上。而此時,魏國已基本完成了内部調整,開始尋找外向的出口。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很複雜,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消滅韓氏,趙、魏平分韓氏。韓武子想聯合魏文侯消滅趙氏,韓、魏平分趙氏。對于趙、韓的提議,魏文侯均給予了明确的拒絕。
(戰國後期的七雄地圖)
魏文侯向趙、韓說明了自己對三家發展的想法。晉地比較封閉,身處其中的趙、魏、韓隻有趙國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鄲兩個觸角,但由于身後韓、魏的威脅,趙國也無力通過這兩個觸角繼續向外擴張。趙、魏、韓三國緊鄰,必須要和平相處,如果内鬥,就會被拖在晉這個封閉的環境裡,誰都無法發展。趙、魏、韓隻有聯合起來向外擴張才有出路。對于魏文侯的聯合發展政策,趙獻侯與韓武子都表示同意,雖然就如何聯合,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如何分利,三家沒有達成共識。但是通過這次會談,三家出現了難得的和平局面。趙、魏、韓暫時放棄了内鬥,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
由于趙氏在北,韓氏在東,韓氏的發展方向是魏氏、韓氏南面的鄭國,魏文侯便把發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國。公元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築城并囤積糧草兵器,準備把這裡打造成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
(三家瓜分晉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
秦國是西部諸侯大國,雖然因為國内政局動蕩而導緻軍事實力偏弱,但地處西部的秦國常年與戎狄交戰,秦國統治階層的戰略眼光并不差,察覺到魏國意圖的秦國随即發兵攻打少梁。兩軍于少梁近郊交戰,但此時的秦軍可不是日後橫掃六合的那台強力的戰争機器,一直以來都遭到中原諸侯排斥被視為"蠻夷之國"的秦國在軍事實力上明顯弱于脫胎于春秋強藩晉國的魏國。少梁大戰秦國打敗,被迫退往黃河沿岸設防。但秦軍的攻擊并不是毫無所得,少梁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魏國不得不耗費資金重修少梁。
(秦軍軍容嚴整,軍紀嚴酷是保證秦軍戰無不勝的根本)
秦軍在退往黃河沿線防守的時候并沒有據河以死守,而是在黃河的東岸修築了繁龐城,後來又在繁龐城的東北修建了籍姑城,并以這兩座要塞城市為據點與魏國少梁城對峙。但籍姑城的位置有些太過突前了,從後方黃河防線秦軍主陣地支援這裡的道路并不通暢,而且其補給路線距離河西地區魏軍主陣地太近了,如果河西地區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形,秦軍可以從其他地方補給籍姑城,那這座屹立在魏軍側面的堡壘将是抵在魏軍心頭的一把尖刀,可惜河西地區位于太行山脈和黃河的包夾之中,這裡适宜通行的地形本來就少得可憐,籍姑城更是隻有沿着黃河河谷西進才能與秦國本土聯通,一旦黃河地區的秦軍主陣地被魏國大軍堵住,那籍姑城就變成了一座孤城,毫無威脅。
魏軍統帥是魏國太子擊,秦軍防線的這個巨大弱點被他準确的把握住了,公元前413年,太子擊率領魏軍主力向西和防線的秦軍發起攻擊,魏軍并沒有一開始就直撲繁龐要塞而是作出了繞過繁龐突襲黃河沿線的态勢,秦軍見魏軍避過堅城攻擊主陣地,立刻派兵迎擊,并出動繁龐守軍襲擾魏軍後方,但突襲黃河沿線隻是太子擊放出的煙霧彈,他真正的目的是引蛇出洞消滅秦軍有生力量。在繁龐城周圍,秦魏兩軍猛烈交戰,由于通往繁龐、籍姑兩城的道路成了秦魏兩軍的主戰場,兩座要塞的守軍得不到後方的支援,戰鬥力日趨下降,但魏擊要的可不是秦軍不支主動後退,他要在河西地區放幹秦軍的血!
(兵馬俑向我們展示了戰國時期真實的軍容和軍陣)
由于是魏軍主攻而秦軍防守,戰場的主動權完全被太子擊抓在手裡,每當他感覺秦軍氣力不支想要放棄繁龐、籍姑二城的時候,就讓魏軍放緩攻勢作出一副後繼乏力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秦軍自然不會輕易放棄兩座要塞,但這兩座要塞畢竟隻是前哨基地,也容納不了太多的部隊,秦軍統帥也知道這樣一直拼消耗不是個事兒。在作戰過程中,秦軍統帥多次想要集中主力與魏軍決戰,但每一次吳起魏軍一察覺出秦軍的決戰意圖就擺出一副強攻黃河防線的樣子,逼迫秦軍繼續分散守衛黃河上的各個渡口。
秦軍欲求決戰而不得,隻能在河西地區的廣袤戰場上和魏軍拼消耗,兩軍大戰沒有,小戰不斷的狀态持續了一年多,在這種中小規模的持續交戰中,魏國重金打造的武卒部隊大放異彩,這種精銳的重裝步兵往往能在局勢不利于魏軍的時候堅守陣地給魏軍将領以重整部隊的機會,而在魏軍占據優勢的時候作為一錘定音的力量投入戰鬥奠定勝局。持續不斷的小敗最終引發了雪崩,秦軍的部隊數量被削減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他們沒有足夠的人手控制整個戰場了。失去了對戰場局勢洞察能力的秦軍如同被蒙上了雙眼,無法再對魏軍的行動作出及時的反應,太子擊在開戰前就設定好的決戰時機到了。公元前412年,魏軍集中主力向黃河東岸的秦軍要塞繁龐發動猛攻,早已在之前持續不斷的小規模戰鬥中疲憊不堪的繁龐守軍未能堅守到秦軍主力來援就遭到了殲滅,繁龐城落入魏軍之手。
(強悍的魏武卒,戰國時期最強的步兵,即使秦軍也不敢與之正面較量)
攻占了繁龐城之後,魏軍利用資訊上的不對等又直擊出擊的秦軍并大敗秦軍主力。擊潰了秦軍主力之後,魏軍以少梁、繁龐二城為基地控制了周邊大片地區,但秦軍在河西地區的存在并沒有遭到完全驅逐,魏國的這次進攻作戰未竟全功。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衛人吳起為魏軍主将再次在河西地區挑起戰争,魏軍一路向南發展攻占了秦軍控制的大荔王城并在此地修建了臨晉城。在臨晉城修建完成後,魏軍在城中囤積了大批糧草辎重并以臨晉為基地大舉攻擊蒲坂關,由于在之前的戰鬥中損耗太大,加之魏武卒在攻堅作戰中的巨大威力,秦軍無力防守蒲坂被迫撤退。此關位于鹹陽東北方的臨晉道上 , 地處山河要隘,扼津蒲渡口,為秦晉間交通要道,向西渡過洛水就是八百裡秦川地,有着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魏國占領這裡後傾力加強并派兵守衛,然後又不斷出擊奪取了洛陰、合陽等地,與蒲坂一起組成了一道面向秦國的嚴密防線。秦國的勢力完全被逐出了河西地區,魏國則在這裡設定了西河郡,任命吳起為郡守,全力增強防務,訓練部隊,秦國攝于魏國武力很多年都不敢向東擴張。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尚未發明馬镫,是以行軍作戰多以戰車為主)
西河郡攻可以突破秦軍洛水防線威脅秦國腹地,守可以依托黃河到太行山之間的廣闊縱深逐漸遲滞和消滅進攻的秦軍,它的設定讓魏國得以控制黃河天險,解除了魏都晉陽的側翼威脅,使魏國擷取了有利的戰略地位,魏國從此走上了擴張之路逐漸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國。
但秦國從來沒有放棄過奪回河西之地的努力,七十年後,另一場發生在這裡的連綿大戰終于為這處戰略要地決出了最終的歸屬。魏國置西河郡這隻不過是秦魏兩國百餘年恩怨情仇交織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