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地輿類 《安溪縣志》卷之一

《禮》有土宜之法,以辨土物。安溪地亦沃壤,其産物皆足以資民生、充國用也。但品類繁多難悉錄,茲特舉其有名者書之,志《土産》。
谷類
《禮月令》:"天子元日祈谷于上帝。"《書》:"稷播百谷,谷熟而民人育。"蓋谷乃天之産、地之精也。禾,谷類也。《說文》曰:"嘉,此又豐年之瑞也。"安邑地廣土沃,谷之有名者凡六種,各考注其下:
稻 有粳,有糯。粳,食米也;糯,酒米也。有一年一收者,有一年兩收者。一收者,謂之大冬稻,其米粒大;兩收者,春種夏熟為早稻,秋種冬熟為晚稻。又一種占稻,無芒而粒大,出自占城,其色有白、有斑、有赤。《湘山野泉》雲:"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遣使至占城,求稻種一十石以遺農種之;後又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給江淮兩浙,蓋其稻能耐旱也。"稻之名有白香、白占、青占、早赤、烏秫等名,又有一種畲稻亦能耐旱,地肥則長,不一二年,又易他處,非農家所能也。
麥 有三種,有大麥、小麥、米麥,顆大。《本草》所謂穬麥也。《本草注》謂:"北麥秋種夏收,備四時全氣,無毒;南麥冬種夏收,少一季,有毒。"安溪一邑多雲霧,米麥、大麥農家少種。
粟 粟與粱相類,粒大者為粱,小者為粟,今人多不能辨。《唐本注》雲:"粟類多種而并細于粱。"此北土所宜,安溪少有。
黍 葉似蘆,高丈餘,結穗如稻,穗散垂不毛。有名曰米祭,似黍而粒大。此亦北土所宜,安溪少種。
豆 豆之名最多,有黑豆、紅豆、白豆,山畲中所種白豆粒大。又有綠豆可為粉。有赤豆、碗豆、楬豆、箸豆、籍豆(箸豆有青、紅二色)。有蛾眉虎瓜豆、蠶豆,炒食味佳。有刀豆,長尺許,可入醬。安溪所種,惟紅豆、綠豆、箸豆為多,餘少種。
脂麻 有黑白二種,可榨油。寇宗奭雲:"即胡麻,種出大宛,故名。"《圖經》雲:"巨勝也。"陶隐居雲:"莖方者為巨勝,圓者為胡麻。"《興化志》或雲:"巨勝,别是一物,以其生胡中類麻,故雲胡麻。"雷公雲:"巨勝有七棱,色赤味澀酸,今呼麻油為巨勝,誤矣。"按:《周禮》三農生九谷有麻,是時大宛未通中國,安得胡麻?況脂麻不可為飯,則雷公或者之言可信,而《圖經》、寇、陶之說為失真矣。
貨品
《洪範》八政,曰食,曰貨。蓋食,民所天也;貨,民所用也。安山澤之利,雖有精粗、美惡之殊,然皆可以徙有于無,以濟匮乏,其利溥矣。安溪貨之有名者,凡十有八品,各考注于下:
葛布 織葛藤為之。詩雲"為絺為綌"是也。崇信、龍涓為多,以紡縷者為上。
蕉布 《海物異名記》:"取蕉以灰埋之,績而成布,可為暑服。"取輕便也。
青麻布 織青麻為之,視黃麻稍細,極細者亦可代葛。
苎布 織苎為之。有曰"白紗布"者,将所績紗夜露晝曝,其色自白,績而成布。有白糊布者,用糯糊,烈日中抽過而績之。有曰"生頭"。苎布之中,以白紗為上,甚費工。
黃麻布 《爾雅》雲:"黂枲。"《儀禮》傳曰:'苴絰者,麻之有黂者也。則黂麻。'即今之黃麻也。"安溪多織黃麻,喪服中多用之。
綿花 俗曰"吉貝",樹高二、三尺,春種秋收,其花結蒲,蒲中有茸,細如鵝毛;茸中有核,大如豆,用輪車絞出其核,又以竹弓彈碎,紡而成布。近時山坡平曠,多有種之者。
茶 《瑞章總論》:"茶,乃南方嘉木,葉如栀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棕榈子。土産建州、北苑、先春、龍焙,洪州雙井、蒙頂、石花,皆茶之極品者也。紫為上,綠次之;筍為上,芽次之。社前采者為佳,寒食、谷雨采者次之。備見陸羽《茶經》。"安溪茶産常樂、崇善等裡,貨賣甚多。
油 有脂麻油、茶油,又有桕油、桐油。用火炒一度,蒸一度,用木榨出成油。麻油、菜油為上,桕油可作燭次之,桐油又次之。
糖 黑糖煮蔗為之。冬月,取蔗榨汁,入釜烹煉,火候既足,蔗醬漸稠,乃取油滓點化之,遂凝結成糖。其面光潔似漆,其腳粒粒如沙,故又名曰"沙糖"。有曰"白糖"者,以沙糖置釜中烹煉,用鴨卵連清黃攪之,使滓渣上浮,撇取幹淨。别用兩器,上曰"圂" ,下曰"窩",煉成糖漿,置圂中。及冷,糖油墜入窩中,遂成白糖。俱出長泰裡,然白者不多。
蜜 《格物論》"蜜蜂三種。一種在林木上作房;一種在人家作巢,其蜂小微黃,蜜濃美;一種黑色,作房岩崖高峻之處,非人足迹可到,其蜜名'石蜜',又名'崖蜜'。"
蠟 有黃蠟、白蠟。黃蠟,蜂蠟也,凡蜂作蜜皆結房,房中藏蜜,絞出蜜而房則成蠟也。白蠟者,蟲蠟也,其中作繭樹枝上,每繭藏蟲得數百,細如絲發,此謂種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将種子縛置樹上,蟲出繭,食樹津液,因而放蠟,漫注于枝柯,及成,剝取而烹煉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蠟"。其樹即今冬青樹也。樹嫩放蠟尤宜。《本草》謂:"黃蠟,煉成白臘。"或醫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樹生為多。
藍靛 藍有二種。馬藍葉大,俗雲"大青槐藍";葉細,俗雲"小青",皆可為靛。蔡端明《江南月錄》雲:"采以船盛,水浸去滓梗,後以灰攪之,即成靛。"安溪所産不多,竟足自用。
麻 有黃麻,有青麻,其皮皆可績布。有苎麻,一株數十莖,宿根至春複生,每歲三收或四收。《爾雅》曰:"枲麻"。《禹貢》:"青州厥貢,岱畎絲枲"是也。
薯榔 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皮黑肉紅,染皂用之。
磁器 色白而帶濁,昔時隻作粗青碗,近則制花又更清,次于饒磁。出崇善、龍興、龍涓三裡,皆外縣人氏業作之雲。
紙 以草穰為之,其紙堅厚,與草紙相似,名曰"官紙"。土人焚以事神。又有大如席者,曰"角紙",出感德、常樂二裡。
草席 編草為之,名曰"大草席",比燈心草為大。又有龍須草,種之水中,大過燈草,編席利暑,出新康、還集、依仁三裡。
鐵 出感德、潘田等處,外縣人業作,轉販得利。
蔬類
《爾雅》:"蔬,菜也。菜不熟曰'馑',亦民食所資者也。"《記》稱:"宋宇種蔬三十品,時雨之後,吟行園圃,'天茁此徒,助我鼎俎'。"人嘗言:"百姓不可有此色,士夫不可無此味。"安邑畦圃間,霜華露芽凡二十六種,各考注于下:
菘 有春菘,有晚菘,與芥相類,芥叢生,菘梗生。吳隐之為廣州,清操愈厲,惟食菘菜、溪魚而已。坡詩:"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本南方菜,安溪少種。
芥 青芥有二種。有逐月摘葉者;有隻摘一次,至冬連叢割之者。其白芥有二種,味最甘脆。又一種為紫芥,性最辣,可為芥辣,以和食品。
油菜 葉如白菜,色青根微紫,籽可榨油。
芥藍菜 亦芥屬也,其色如藍,故名。折之,旬日複叢生。以香油調制食之,其味最佳。
苋菜 《莆陽志》雲:"苋有六種:有赤苋、紫苋、白苋、五色苋、人苋、馬苋。"又《本草》謂:"苋不可與鼈同食,令人生鼈瘕。"安溪多紅苋、紫苋,餘種少有。
莴苣 《本草》雲:"莴苣性冷微毒。"又有白苣。《本草》雲:"主補筋骨,利五髒,令人聰明少睡。"又有舌苣可生食,其味苦辛。
甕菜 莖空性寒,蔓生畦中或水中。《遁齋閑覽》雲:"此菜來自東夷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通,但言甕菜。"《本草》雲:"能解野葛毒。"張司空雲:"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應是先食此菜也。"
菠薐菜 《本草》雲:"味冷,有微毒。利五髒,通腸胃。"劉禹錫《嘉話錄》雲:"此菜出西域頗稜國,有攜其種來,'頗'訛為'菠'。"俗呼"赤根菜",又曰"面菜"。
苦荬菜 味苦,能治心火。詩雲:"薄言菜芑。"即今俗雲苦荬菜是也。又一種龍舌苦荬,葉短,其味生澀。吾莆人多以此菜煮鲎魚。
莙荙菜 葉厚而柔,有微毒,俗名厚葉菜。《閩中志》雲:"能去頭風,利五髒。"《三山志》雲:"莖灰淋汁,可浣白衣。"
茼蒿 葉如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
園荽 《本草》所謂"胡荽"是也。花白、結子淡黃,味辛溫,有微毒。小兒豆瘡不發,取園荽搗碎和酒噴之即發。多食令人多忘。
蕨 《爾雅》雲:"蕨,鼈也。"《本草》雲:"根如紫草,山人作菜食之。未抽葉時,亦可為粉,味甘寒滑,能去暴熱,利水道。"詩雲:"陟彼其山,言采其蕨。"又詩雲:"蕨芽已作小兒拳。"《搜神記》郗鑒出獵。有以蕨食之,遂成疾。後吐出一小蛇,漸幹成蕨,乃知此物不可生食。
茄 一名"落蘇",有紫、白二色,味甘性微寒。又一種野生者,樹小而有刺,名"鬼茄",其子不可食。又有"天茄",緣架而生,《本草》謂之"藤茄",俗呼"天香茄",實小可食。
瓠 即匏也。瓠甘匏苦。有腹大頭細,狀似胡蘆,謂之胡蘆匏。有腹小頭長者,謂之芋匏。詩:"匏有苦葉。"《國語》雲:"風匏,可以渡水。"風匏,蓋大匏也。
芋 葉似荷而不圓,一名"土芝",一名"蹲鸱",種之水田,荒年可以濟饑。朱晦翁詩雲:"沃野無荒年,正得蹲鸱力"是也。坡詩:"香似龍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荠脍,輕比東坡玉糁羹。"宋鮮于文宗七歲喪父,于種芋時亡,明年對芋鳴咽,如此終身。
冬瓜 《本草》謂之"白瓜",性冷無毒。孟诜曰:"冬瓜能益氣耐老。"
絲瓜 性寒,俗呼"菜瓜",又名"天蘿"。腹有絲,故名"絲瓜",多食之能害眼。
薯 有數種。白者為上,紫次之,青黑又次之。荒年可以濟饑。
姜 發芽紅嫩如指,故名"指姜",性熱。隔年者謂之母姜,其味尤辣。久服,去穢氣,通神明。
蒜 有大小二種,味辣有微毒,能消谷、理胃、除邪、痹毒氣。兵部李绛《手集》雲:"心痛不可忍,年久者,取蒜用醋調制,服之即愈,但多食則能害眼。"
韭 《曲禮》"韭曰豐木。"《說文》雲:"一種而久,故謂之韭。味辛微酸無毒,一月一割,而根不傷。"郭林宗見友夜至,冒雨剪韭作炊餅。今或彷之。
芹菜 芹,楚葵也。《疏》雲"水英。"芹有三種:其色白赤,《泮宮》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二章曰:"薄采其藻。"三章曰:"薄采其茅。"芹,香也。藻,文也。茅,有味也。士之于學,知其香則先學文,而後能知道之味也。
苦瓜 長四五寸,皮皺味苦,瓤初生白,至熟轉紅。核如木鼈子而小。俗呼為"癞蒲萄",又呼為"紅瓤"。
香菇 按《本草》:"木生者為蕈,地生者為菌,菌即菇也。"又有木耳菇,畲人砍樹倒地而生者為佳。其他或地、或樹而生,其種不一,能毒人,食宜辨之。
薤 薤,韭類也。《圖經》雲:"似韭而葉稍闊,有赤、白二種,味苦無毒,食之能除寒熱。"
果類
果,實也。野果可以充糧。坡詩雲:"彼美王山果,粲為金盤實。"安之名山野圃之中,累累顆顆,風落雨濡,凡二十六品,各考注于下:
枇杷 樹高丈餘,枝稀葉長有毛,冬花夏實,實如梅子,色黃内有核,味甘而酸。《唐史》言:"其可供廟飨,蓋亦佳果也"。泉南殊不為重。
芭蕉 一名"包目",一名"羊角蕉",一名"牛乳蕉"。《本草》雲:"甘蕉,俗呼'巴蕉',身柔,葉如扇,花卷心抽出,色紅即盈厚,結子數十枚。初生色青,熟微黃,去皮可食,甘如饴。一種曰'芽蕉',一種曰'紫蕉',芽差小而尤甘美。又一種無花,實可織為布。"
荔枝 荔枝于閩中為上,川蜀次之,嶺南又次之,味甘無毒。宋端明著《荔枝譜》,通論興、福、漳、泉四郡,其名家不過十有二品,其下三十二品不論也。安溪産在坊、永安、長泰、感化等裡,其品不一。有名"桂林",皮粗大如雞子,味甜。一名"中冠",皮光而薄,味清甘。一名"金鐘",皮略粗,色青黃,味佳大類"桂林",皆六月熟。一名"火山",核大味甘酸,四月先熟。一名"早紅",類"火山",五月熟。又有"狀元紅"一種,形圓味甚佳,種出楓亭,為時獨重,本地近亦有之。
龍眼 一名"荔奴",言其色香味甘,敢與荔枝為匹也。或曰:"荔枝過後,龍眼始熟,故名。"有一種最大者曰"虎眼",肉厚味甘,食之益人。
香橼 《本草》曰:"枸橼,其實大小不一,色黃皮厚,瓤微酸而苦,氣甚香。謂之'香橼'者,言香氣緣襲人衣也。又一種形似人手,俗呼為'佛手柑'。"陶隐居雲:"性溫宜人,其葉煎湯,可澡小兒。"
橘 橘如柚而小,花白實紅,蓋亦渡淮而變。《考工記》所謂"橘逾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書》曰:"厥包橘柚",色如金者曰"金橘"。又一種生山坡,實小如豆,曰"金豆",可蜜煎。
柑 按《本草》,有乳柑、沙柑、青柑,味甘而性寒,皆橘柚類也。安溪有薄皮、厚皮二種,先柑而熟者曰"先柑",或曰"仙柑"。
梨 性寒,出北方梨為佳,閩中少有。安溪有五種,曰"清消",曰"黃消",曰"菜梨",曰"狗梨",曰"中元梨"。惟"清消"、"菜梨"味甘,餘稍次。
栗 北方之果也,攢刺如猬。及熟,房裂而栗圓,性溫無毒,食之令人耐饑。寇宗奭雲:"小兒不可多食,蓋生者難化,熟則滞氣,隔食則能生蟲緻病。"《國語》曰:"婦摯不過棗栗,以告虔也。"先儒以為棗取早敬,栗取恂栗。則栗亦果之佳者也。
橄榄 按《莆陽志》,橄榄有二種,尖而小者名"丁香",最為珍品;圓而大者謂之"柴橄榄"。古今論橄榄多失真。《舊志》謂:"先苦後甘。"此果不苦。陳藏器謂"生食味酸。"此果不酸。今改評之曰:先食而澀,及咀嚼之餘,乃轉而且香。昔人以比谏臣忠言,有旨哉!
楊梅 《異物志》:"楊梅大如彈丸,五月熟,味酸甜,有紅、白、紫三種,紫者為佳。"
黃彈子 實如彈,有子,味甘酸,其果似山桂而香。《圖經》謂之"黃彈子"。《海物異名記》謂之"黃檀子",又謂"王壇子",蓋一物有三名也。
紅柚 種出潮州,有宦者帶歸,遂傳植茲土。皮厚色黃,肉鮮紅可愛,味甘酸,冬月收之。
棗 性溫,與栗同珍,為其足備贽雲。
葡萄 有青、紫二種,籐生蒲架。《酉陽雜俎》雲:"張骞使西域,得其種而還,中國始有葡萄。"《史記》雲:"大宛以葡萄作酒,數十年不壞。"《南部新書》雲:"太宗破高昌,收葡萄種在宛中,研得酒法,味兼醍醐。"
楊挑 樹高大,葉繁密,實生枝幹,其味甚酸。泉南此果,不甚重之。
石榴 《博物志》:"張骞使西域還,得安石榴,有二種,有結子者,有不結子者,謂之'百葉石榴'。"《本草》雲:"安石榴子多,無毒。"
西瓜 大曰"瓜",小曰"瓞",來自西域,故名。其肉清甘如饴,紅瓤者為上,盛暑可以解渴。《陸贽傳》:"德宗幸梁,路有獻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官。贽谏曰:'爵乃天下公器,不可輕也'。"《南史》:"昙年五歲,母患熱病思食,偏求不得,俄過桑門,哀其求而以瓜遺之。至家,衆大驚異。"
甘蔗 蔗,叢生似竹,味甘,煮之成糖。《本草》:"赤者名'昆崙',白者曰'萩蔗'。"《野史》:"盧绛中痞疾,忽夢一白衣謂之曰:'食蔗即愈。'遂哀求鬻蔗者,乃得數枝,喜而食,至旦遂愈。"顧恺之每食蔗,從尾到中。或問之曰:"漸入佳境。"
柿 柿有數種,一名"鹿心",小者名"猴柿"。按《本草》:"火熏者為烏柿,性熱。日幹者為白柿,性冷。有黃色者,可和米粉作糗,小兒食之止痢。"《酉陽雜俎》雲:"柿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毒,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詩雲:"獨擅紅妝兼美味,便稱七絕未應慚。"
李 《素問》曰:"李,東方之果也,木子也,故其字從木從子。"《西京雜記》:"有紫李、青绮李、青房李,杜陵有金李。"
蓮子 五月生。至秋皮黑,服之能輕身益氣。《草木方》雲:"九月九日采蓮實食之,令人不老。"山谷雲:"蓮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食恐臘毒,素食則懷慚。"
黃瓜 味清性冷,初生色青,熟黃身有刺,俗曰"剌瓜"。
甜瓜 有二種,有長者,有圓者。長者色綠,可入醬;圓者有瓣,或青、或白、或黃,此通瓜也。俗以白者為"銀瓜",黃者為"金瓜"。
銀杏 其花夜開晝合,其實逑子白,宜煨食。一名"鴨腳子",言其葉如鴨腳也。歐謝梅聖俞,有"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稱"之句。
菩提果 《海物異名記》雲:"花如冠蕤,葉如冬青,實如枇杷。"今按此果,其葉長而尖,與冬青弗類;其實圓,類枇杷,但差薄耳,其味甘香。
藥類
《說文》雲:"藥,治病草也。性之寒溫,味之辛甘、苦辣,可以治寒熱諸症,載之《本草圖經》,詳且備矣。"安溪藥不多産,僅二十九品,各注于下:
菖蒲 一名"昌陽"。其小者生池沼間,根盤屈有節如馬鞭,一寸九節。生下濕地大根者,乃"昌陽"也,不可服。《本草》雲:"味辛溫,無毒。"《神仙記》雲:"食之可以長生。昔邵聚服菖蒲十三年,能日記萬言,冬亦不寒。"
莳蘿 三、四月生苗,六、七月采實,味辛香,殺魚肉諸毒,可和五味。
麥門冬 葉似韭,冬夏長青,子附根生,形如穬麥,其中有心,故曰"麥門冬"。《本草》謂:"味甘無毒,服之令人有子,及治煩渴虛勞寒熱。"
天門冬 《杜詩》作"天棘"。《抱樸子》作"颠刺"。其藤柔弱輕盈,高丈餘。一種有刺,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一種無刺,葉如絲杉,根大如指,長三、四尺,味甘無毒,能去寒熱、養肌膚,冷而能補。
艾 艾可攻百病,今以蕲州者為勝。蕲葉厚而綿多,本地所有者葉薄而綿少。五月五日午時采,曝幹陳久方可用。《本草》謂:"味苦微溫無毒"。按《蒲陽志》謂:"取艾以布包于新瓦上揉之,其色黃為硫磺艾。"其用未詳。
紫蘇 色紫味香,夏采莖葉,秋采子。《藥性賦》雲:"味辛溫,無毒,主下氣散寒。"
薄荷 冬不死,葉尖,夏秋采莖葉曝幹。《藥性賦》雲:"味辛苦無毒,加以扁豆、甘草,煎湯可以解暑。"
蒼耳 陸機雲:"花白、細莖、蔓生。"郭璞雲:"葉如鼠耳,叢生如盤。"其說互異。按今本地所生,樹高二、三尺許,莖青色黃,上有斑點,葉如葡萄葉而小,子多刺,其中有仁。葉味苦辛,微寒有毒。《唐本》注雲:"三月以後、七月以前割,日幹為散,夏水服,冬酒服。主治癫痫、頭風、痹溫之病。"
茯苓 按《本草》諸家所說,茯苓、茯神,皆老松餘氣入地而生。茯苓離根而生,氣盛也。茯神附根而生,氣略微也。茯苓味甘平無毒,久服能安魂養神氣,延年益壽。茯神亦能養精神,其功次于茯苓。孫真人《枕中記》:"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晝夜不眠,二年後役使鬼神,四年後玉女來侍。"
桑寄生 《藥性賦》雲:"味苦甘無毒,主益血、安胎、止腰痛。"
骨碎補 《圖經》雲:"根生大木或枝上,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有黃毛及短葉附之,本名'胡孫蒀'。唐明王以其主治祈傷,有奇效,又名'石毛姜'。"《靈苑方》謂:"可以治牙痛。"
天南星 俗呼"蛇杖",生平澤,二月生,苗似荷莖。高一、二尺,五月開花似蛇頭,黃色;七月結子作穗似石榴子,色紅味苦辛,有毒。經驗雲:"治急中風,目瞚牙噤,無門下藥者用此味。"
車前子 俗呼"五根草"。《本草》謂:"味寒無毒,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治洩瀉尤效。"宋歐陽公嘗暴下,國醫臨治不愈。夫人雲:"市中有暴下藥甚效,公不可之。"夫人潛市與國醫藥雜進,一服而愈。公知之,厚遺賣藥者,問其方,言"隻用'車前子'一味耳。"
枳實 一名"枳殼",似橘而小多刺,産于江北,本地不産。考《本草》諸家皆雲:"枳實與枳殼二物。"寇宗奭雲:"隻是一物。枳實小,其性酷而速;枳殼大,其性詳而緩。取疏通破結,用枳實;取導敗風壅之氣,用枳殼。"
無患子 實如彈丸,味苦有圓核,皮可洗手。
絡石 《本草》雲:"生泰山之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一名'嗟石',一名'明石',正月采之,味苦溫,主風熱、死肌,除邪氣,養腎堅筋骨,利關節。久服之,能輕身明目。"
旋覆花 俗名"蛇莓",二月以後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紅藍而無刺,長一、二尺,葉似水蘇,六月開花如菊。上黨人呼為"金錢花"。秋月采花暴幹,二十日可用。《藥性》雲:"主氣症、寒熱、水腫。"
山藥 《本草》謂之"薯蓣",味無毒,主補虛勞、益氣、除煩熱。
香附子 考之《本草》,即"莎草根"也。出交州者,其大如棗,入藥為勝。本地所出者,醫家亦用之,味香無毒,主開胃消食,久服令人長須眉。
木賊 《圖經》雲:"木賊獨莖,苗如箭笴,無葉,青色,經冬不枯,寸寸有節,主明目,療腸風。"
山栀子 一種百葉者,開花不結子,可供插戴,其結子者多是單葉,然亦有二種:小而多棱者入藥用;其大者謂之"伏屍栀",子但用以染,凡霍亂轉筋,燒服立愈。
蓖麻子 一名"蓖麻",樹高丈許,葉有槚而青,莖有節而赤,其實逑生而有刺,逑中有子褐色,形如牛蜱,故名"蓖蔴"。《本草》雲:"味甘辛平有小毒。"《肘後方》雲:"一切腫毒疼痛不可忍者,搗蓖麻子覆之即愈。"
半夏 《圖經》雲:"生槐裡川谷。"今在處有之,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色頗似竹葉而光,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黃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裛二日,湯洗暴幹,主胃冷嘔哕、風疾。
吳茱萸 按《蒲陽志》:"茱萸有三種:有'吳茱萸','食茱萸'、'山茱萸'。"《本草》謂:"'吳茱萸'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熟時則深紫,味辛溫,有小毒,主溫中下氣、除溫、去痰冷、利五髒。'食茱萸'味辛苦,太熱無毒,功與'吳茱萸'同,火但劣耳。"
金櫻子 俗名"糖桶",有刺,形似石榴子,其中溫有散碎,子帶芒。《本草》謂:"味酸澀,平溫無毒,療痹洩、下痢、止小便,久服令人耐寒。"安溪元朝進貢,今罷。
使君子 紫黑色,藤生,葉青花紅,結實如栀子,其棱高,其瓣深,治小兒五疳。相傳謂:"潘州郭使君者,療小兒專用此物,因号為'使君子'雲。"
枸杞 一名"羊乳",一名"卻暑",一名"仙人杖",生山澤及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莖實。陰幹,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主五内邪氣,熱中消渴。
荊芥 蜀人種之,葉如細藍,味甘香。南中産者,葉如野蘇,味烈。和湯浴,能滑體,避風解毒。
小蘇 俗呼謂"雞頭刺"。
木類
木,冒也,冒地而生。各異其種,其材可以為宮室、民居所賴焉。《孟子》論王道而斧斤有禁,蓋亦愛養之也。安邑木之有名凡二十六種,各考注其下:
松 松樹,極高大,其皮皺皵如鱗,其葉每三鬣拱一簇,風撼之聲如笙簧。按:江東人皆剝去皮,浸水中二、三年乃用之,或火燒乃用之,須此蟻不食,此或可法。宋蔡端明為本路轉運使,命自大義直抵漳泉,夾道種松,行人德之。按《本草》謂:"其節、其枝、其葉皆入藥用,其身上綠衣,名"艾蒳香",合諸香燒,其煙不散。"
杉 《爾雅》曰:"被杉"。疏曰:"俗名'作杉'"。木類松而勁直,葉附枝生若針刺,性堅膩,乃宮室器用之上材。在延汀所産最盛,安溪亦有之,而常樂、感德二裡多種。
柏 似松,皮少裂,紋堅膩而味香。東坡詩雲:"銅爐燒柏子。"言其氣清也。顧恺之傳"松柏之姿,經霜益茂。"言其性堅也。《古柏行》雲:"孔明廟前有老柏,黛色參天二千尺。"言其老更奇秀也。
樟 樹高大,葉密,材可為器皿,其氣辛烈,熬其汁可為腦,置水上火燃不熄。日華子雲:"煎服之,可治腳氣、水腫。"
桧 柏葉松身。宋《莆陽志》:"桧有二種,曰'禦愛桧',曰'海桧'。"
柟 亦作楠。《爾雅》雲:"海楠,荊州曰'梅',楊州曰'楠'。木理細潤,大者四五圍,而俗呼'香楠',宮室之美材。一歲東榮西枯,一歲西榮東枯。古稱'楩楠'。"豫章則材之貴久矣,此地少有。
檺 樹高大,可作梁柱,但易腐,其白皮着人肌膚,最刺撓。山中人或煮其汁,合諸毒藥以射虎。
椿 木之壽者,曰"椿"。一曰"木槿",枝葉與樗相似,身大幹端,然樗木竦而氣臭,椿木實而氣香,土人折其枝葉,置之花瓶,經月不枯。《莊子》雲:"大椿,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水綿 福州人呼曰"水小",此地曰"水綿"。以其性好近水、皮溫厚如綿也。樹高數丈,枝喬而上勾,葉散碎紛柀,根歲久奇古。出光德、新康二裡。
桐 按:桐之為木,諸家說者不一。《興化志》:"一曰'白桐',一曰'岡桐'。"《爾雅》又雲:"梧桐"。竊意桐有四種:一種花葉不相見,花不結子,材中琴瑟。《禹貢》峄陽孤桐,即《興化志》雲"白桐"是也;一種不花不子,與油桐相類,《興化志》雲"岡桐"是也;一種結子可食,與中琴瑟者即《爾雅》所謂'梧桐'也;一種可壓油,則謂之"油桐"。安溪所種者,多油桐。
相思 木堅有紋,色紫,堪作器皿。《搜神記》雲:"昔有文梓生于宋大夫及其妻之家,巳而合抱,屈曲相交,号為'相思樹'雲。"
桑 葉可養蠶,但閩土非宜,作繭絲皆不如浙,安溪種之者少。
柘 山桑也,枝條瘠而葉粗厚。崔豹《古今注》雲:"柘,實曰'佳'言佳鳥性所食也。"《考工記》曰:"弓人取材柘為上,言弓材莫良于柘。"《蠶書》曰:"柘葉飼蠶,其絲作琴瑟弦,清鳴響亮,勝于兒絲。"此地少種。
烏桕 葉可染皂,子可取蠟,子中細核又可榨油,經霜之後,葉紅如錦。産延建者,顆粒大;産此地者,顆粒小。
槐 槐有數種:葉大而黑者,名"櫰槐"。晝合夜開者,名"守宮槐"。葉細而青綠者,但謂之"槐"。《周禮》:"冬,燧人取槐木之火。"《春秋說題》雲:"槐木,虛星之精也。"俗多取其花染物,色甚黃鮮。
柳 《說文》雲:"小楊也,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皮粗而枝弱葉秀,而時到三、四月,絲垂飛花如絮。雖縱橫颠倒,植之皆生。"
楓 《爾雅》雲:"楓攝攝。"蓋攝攝,楓之别名也,厚葉弱枝善搖。郭璞雲:"樹如白楊,葉圓而歧,有脂而香,今謂之楓香。"
榕 《海物異名記》雲:"榕,或作"槦",言材不中梓人也。"有二種:一種矮而盤桓,其須着地複生為樹。一種名"赤榕",最為高大。此二樹其為陰最濃,人家于東北方空阙處及院落有餘地,或于道旁栽之,以障風日。此樹生于南方,至福州而止,因号福州為"榕城"雲。
楮 即榖樹也。江東所産者結實,本地所産者不結實。其皮可搗為紙,亦可治為衣、為衾。《本草》謂:"味甘寒無毒,可入藥用。"《圖經》雲:"江南人食其嫩芽,以當菜茹。"
柯 木理疏直,不中器用,結子如榛子而小,俗謂之"椎",可食,荒年人多采取以充饑。
桄榔 産于廣東,本地間有。葉似竹有節,與棕榈相似。葉生樹端,其子内如面,食之不饑,皮可為绠。廣人取其須作中,又以其木作鋤,利如鐵,中石更利,惟中蕉根則破。
棕榈 直生,無柯幹,樹端有棕皮,成片重重裹之。枝自棕中抽出,其枝兩旁有短刺,其葉生枝端,大如簸有歧。凡棕皆按月取之,以為絞繩、制衣、編簏用。其子亦自棕中抽出,狀如魚子,色黃,俗呼"棕子",可食。
皂莢 細葉長刺,樹有雌雄。雄者不莢,莢可治垢膩。《本草》雲:"利九竅,療腹腫滿消谷,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可為末,藥;人卒死者,以末吹鼻中活。"
黃楊 木理堅而細,其色黃。俗說:"歲長三寸,遇閏則退一寸。"東坡詩雲:"園中草木春無數,惟有黃楊厄閏年。"
檀 檀,苦茶,其葉堪為飲。今考《爾雅》,隻言"槚",無言"檀"。苦茶者,蓋是"槚"誤作"檀"耳。以《注疏》考之,即今所謂茶也。然則檀當别是一種。蓋檀木堅,宜為車,其色黑,故《魏風》"伐檀為車。"《月令》"冬日取火用檀。"其義可見。
杜松 葉似杉而小,尖勁如刺,木似松而紋細,色赤。《興化志》雲:"其子和灰燒油,塗小兒頭瘡愈。"
竹類
舊說:"竹子六十年根辄一易,六年成疃。"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竹比君子,古今重之。晉王徽之宅中多種竹,乃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乎!"安溪山林中交加蒼翠,大小差參,有名者凡十五種,各考注于下:
江南竹 一名"小竹",筍甘美,實堅直,可作魚扈。
貓兒竹 七月筍,味甘苦,大者近鬥,性極堅勁。
雪 竹 筍生冬春之交,味清甜。
紫 竹 與斑竹相類,但其色純素,可作箫。
石 竹 四月筍,其堅似石。
箭 竹 竹可為箭,大者高五,六丈,節長有二、三尺,土人取為弩矢。《禹貢》"揚州曰筿"是也。
箬葉竹 身低小,葉大,名"箸葉"。人用以絮蓬,端午用以裹粽。
釣 竹 一曰"綿竹",其筍有毒。
人面竹 節似人面,亦曰"佛竹"。
斑 竹 節間有斑點,俗傳"湘妃淚痕"。
觀音竹 高二、三尺,葉軟身小,中無孔。僧寺中多種之,以供玩。
槌 竹 肉厚而竅小。
笙 竹 色蒼性堅,四月筍,味辛可食,可編器。
苦 竹 性堅,色微紫,一名"雪竹"。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出江浙,肉厚葉長,筍微苦。安溪亦有之。
方 竹 外方内圓,可為杖。
花類
花,華也,言榮華也。草木之生,有實有華,旁溪山曲,野圃名園,何地無之!安溪山麓野曠,人多種花,亦竊古河陽遺意也。花凡有三十一品,各考注其下:
梅花 其品不一,有綠萼梅、紅梅、白梅、千葉梅、鵝梅、山梅。本地唯紅白梅。
蓮花 紅白二種,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 一名"鼠姑",一名"鹿韭",高四、五尺,葉大如掌有槚,花大如碗,甚富麗。有單葉、千葉及黃、紫、绯、白數種,春盛開,種自江北來。本地出龍涓裡。
海棠 《李贊皇集》雲:"花以海為名者,悉從海外來。"《花譜》雲:"海棠,花中神仙,有色無香,楚淵材五恨,此其一也。生在蜀昌州,枝條軟嫩而花繁媚。"在此地,枝硬而花瘠。
山茶 花深紅,色有數種:花開單葉而極大者曰"日丹";單葉而小者曰"錢茶";類"錢茶"而粉紅色者曰"溪圃";百葉而攢簇者曰"寶珠";類"寶珠"而蕊白色焦者曰"焦萼"。數種安邑皆有之。歲終,百花搖落,此花始開,故俗重之,歲首必折置花瓶,經月不枯。
芍藥 有草芍藥,有木芍藥。草芍藥花小而紅淺,木芍藥花大而紅深。又有白者、紫者,色華而味馥,故韓詩有"浩态狂香"之句。本地出還集裡。
酴醾 《格物論》:"本作稌醾,後加酉以酴醾、酒色相似故取名。"山谷雲:"名字因壺酒"是也。有刺蔓生,承以架。紅者俗呼'番酴醾',不香;白者極香。春晚盛開。
長春 一曰"月月紅"。
山丹 其花一葉百蕊,狀如繡球,深紅色。一花四英,四月開花,至八月尚爛熳。又有四時開花者,曰"四季山丹"。
佛桑 葉似桑,故名。花深紅無香,四時常開,朝開暮落,俗呼"照殿紅"。
鷹爪 其花狀如鷹爪,淺黃有香,本地少種。
紫薇 俗呼"不耐癢花",抓其本,枝葉俱動。
含笑 葉似枇杷,小而無刺,有紫色者,有外白内紫者,有白者。四月開花,微開則香,酷烈聞半裡許,大開則香減,故名"含笑"。
薔薇 多刺,花或白、或紫、或黃,連春接夏,清馥可人,其曰"醉楊妃"、"倚闌"、"嬌紅"、"木香",皆其類也。
勝春 一名"月季",一名"鬥雪紅",與"長春"相似,而色富麗。
麗春 叢生,柔幹多葉有刺,有紅、紫、白、桃紅數種,俗謂之"粉孩兒"。
茉莉 花木胡人自西國移植廣東,自廣東移植閩中,故俗呼"廣東茉莉"。東坡谪儋州,見黎女競簪之,戲曰"暗麝着人簪"。茉莉,惟南地有之,金陵人一根而易一金。
素馨 始自番船載至,香聞百步,廣人易其名曰"素馨",轉而入閩。蔡端明雲:"素馨出南海,萬裡來商舶。"
菊 《爾雅》作"鞠",其名有八,曰"節花",曰"日精",曰"女節",曰"女華",曰"女莖",曰"周盈",曰"傅延年",曰"陰成"。醫家分别其味,有甘苦二種:一種莖紫、氣香、味甘,葉可作羹;一種青莖而大,味苦不堪食。今人圃中栽種有二十三種,蓋花之隐逸者也。
桂花 或紅,或黃,或紫。古詞:"紅色者為狀元,黃為榜眼,白為探花。"鄭志宏詩:"清芬一日來天阙,世上龍涎不敢香。"
蘭花 蘭,香草也,楚人曰"蕙"者,今零陵是也。《本草衍義》雲:"幽蘭葉不香,惟花香,多生陰地及幽谷中,葉如麥門冬而闊,長一、二尺,花色黃,中有細紫點。春蘭色深,秋蘭色淡,移植檻中,或置座右,滿室皆香。"傳曰:"德芬芳者佩蘭。"古又以蘭比君子雲。
瑞春 樹高三、四尺,枝幹婆婆,葉厚深綠色,有楊梅葉者,有枇杷葉者,有荷葉者。《廬山記》雲:"種始出于廬山之中,紫者香濃,白者香淡。"莆陽彭志又有"纏枝瑞春。"
萱花 萱草,荊楚号為"鹿蔥"。其葉四垂,其跗六出。《風土記》謂:"婦人懷妊,佩之則生男,故又名'宜男'。"傳謂:"中藥性令人歡樂,故又名'忘憂'。"遊子吟:"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古人以此比親。
芙蓉 一名"拒霜",一名"木蓮"。有紅色,有白色,有朝白暮紅者曰"醉芙蓉"。出于山者無香,"木芙蓉"是也。出于水者其香清遠,荷美渠是也。
指甲花 一名"七裡香",樹婆婆,略似紫薇,蕊如碎珠紅色,花開如密,色清香襲人,置發間久而益馥。其葉搗可以染甲鮮紅。
金鳳 樹高一、二尺,葉長,花如粉豆,有紅,有紫,有白,葉可染甲,子如菜種,着地易生。
玉簪 山谷雲:"東南第一花。"一曰"白鶴",秋葉香;又一種紫色,名"紫簪"。
滴滴金 《興化志》雲:"葉露滴地而生。"
葵 花 有紫白二種。又名"幢節",又名"剪春羅",又名"錦葵"。葵心随日轉向。詩雲:"雖然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太陽。"
雞冠花 紅白二種。
杜鵑花 一名"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映山紅"。有深紅、淺紅及紫,三月盛開杜鵑苦叫之時,故名。古詞:"開時偶值杜鵑聲。"俗雲:"杜鵑啼血,滴地而成。"未可信也。
草類
《淮南子》雲:"神農嘗百草。"《博物志》:"黃帝問師曠曰:'吾欲知歲之苦樂善惡,可乎?'曰:'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荠也。歲欲苦,苦草先生。苦草,葶苈也。歲欲惡,惡草先生。惡草,水藻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蒺藜也。歲欲疫,病草先生。病草,艾也。夫草之生,可以占歲,陰陽、感應之理微矣。'"安之山野間,青茵綠帶,草之有名凡一十九種,各考注于下:
蓼草 高而大者為"家蓼",莖有節,如鼓槌草,秋開花,作穗,紅白色,人間種于院落,妝點秋色。生于水澤中者,為"水蓼",造酒取以和面作面,味辛苦。越王欲複吳,卧則嘗蓼以苦其志也。
藻 水草之有文者有二種:其一莖長四、五尺;其一莖小,葉如蓬蒿。以藻名者,言其潔如澡也。傳雲:"藻取其潔也。"古者,山節藻棁,蓋以其有文也。
蘋 蘋之言賓也。一雲水上浮萍,即藻也。葉圓闊寸許,水深潔處乃有,故曰"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左傳》曰:"蘋 蘊藻,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大夫之妻,采之以奉祭祀。"
萍 無根而浮,常與水準,故曰"萍"。葉圓小,一莖一葉,根入水,《月令》季春萍始生。舊說:"萍,善滋生,一夜七子。一曰'萍',浮于流水則不生,于止水則一夕九子,謂之"九子萍"。江東人謂之"漂",言無定性,随風漂流也。《世說》:"楊花入水,化為浮萍。"
蒲 生陂湖間,嫩者惟筍及蒲是也。
蘆 即今苦蘆也,其筍最苦,或謂之"葭",其小者曰藋。
茅 茅體柔理直有刺,三脊又潔白,故先王用之以藉,亦以縮酒。《易》曰:"籍用白茅"。《周禮》"大祭祀供茅。"是也。其長大者,用以蓋屋。
香茅 似茅而香,人以當茶。制七香酒亦用之,味辛。
仙草 生水澤間,四月間取之曬幹,煮熟和米粉,雖三伏成凍,可解熱。
紫草 色可染紫。小兒痘瘡,煎湯服愈。
菅草 《爾雅》雲:"'白葉野菅'。注謂茅屬,有二種。"陸機雲:"菅似茅,滑澤無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柔韌,宜為索。"
仙人掌 如人掌,治腸痔、瀉血。
鼠面草 《艾軒集》作"暑菊",生田野,葉蒼白色,三月間人多采之,與米粉同搗作餅餌,蒸熟食之。"
大風草 療大風疾。
接骨草 生坑澗中,取其莖斷之,接則複續,人手足跌傷用之。
槍刀草 似鳳尾草而葉大,治槍傷。
淡酸草 生石間。
遍地錦 葉似萍而大,味辛,近園荽。以上三草合而搗之,治蛇傷如神。
鳳尾草 形似鳳尾,故名。
毛類
毛,獸族也。寒而生,暑而革,以其時也。安溪山中厥獸惟多,或入笠而馴,或走圹而猛,其種靡一,可以供祭祀、備服乘,為用大矣。毛之有名者凡二十一種,各考注其下:
牛 牛為家畜,首角,耳無竅,齒有下無上,尾肉而末毛,性順而緩,其食既食複出而嚼之。牡曰"牜巷",牝曰"母"。農用以耕,禮充太牢,獸之有功于民與夫中禮之用者,莫大于此。
馬 《周禮》:"六擾之一,是謂家畜。"其色不一,其蹄圓,尾卯而散垂,其力徤,八尺為駥,古人用以駕車。牡為'隲',牝為'騇'。"《列子》曰:"馬口中紅白間色者壽,鼻中紅色如朱點者壽,眼中赤色如象形者壽,上齒欲鈎,下齒欲鋸,上唇欲緩,下唇欲急,其善走者用以騎戰,則驅馳沖突,其銳莫當,故國家之用,以養馬為急。"
豬 北方豬多食草,其味不佳,一人而養四、五十。在南方,皆谷食,其味佳。
羊 首角蹄棱,其齒有下無上,尾秃,食齥齥,黑白二種,在閩中多黑,性畏露,養之當晚出早歸。舊說:"春夏早放,秋冬晚出,尤善群,每成群以一雄為主,舉群聽之。"今俗所謂壓群是也。
貓 能捕鼠,有數種。身短尾如釘耳提之身縮一團者佳;身長尾大者拙。諺雲:"尾大懶如蛇。"聞溫州貓有三種:有碎鼠貓,皆辟去比鄰數家鼠不敢入其上也;有積鼠,捕鼠堆積之,揀擇而食;有食鼠,捕鼠而食也,斯為下,上鼠價值銀三、四十雲。
虎 一名"山君",言山獸虎為之君,行以爪拆地觀奇耦,及作威則毛張爪露,嘯則林振風生。安溪山木深邃,虎患為多。
豹 毛黃,小于虎,紋黑如錢,比比相對。古雲:"餓狼食不足,饑豹食有餘。"言狼貪豹廉也。
熊 有人熊,四掌絕似人手足。有豬熊,似豬其毛黑。《本草圖經》:"性輕健,好攀緣樹木,見人則自投而下。膽可入藥,掌味為珍,背上有脂曰"熊白",寒月有,夏無。"
豺 狗足狗聲,今人所謂"噬狗"是也。尾長頰白,高前廣後,其色黃。每群行有一小者指路,遇犬羊相與傳食,一霎而盡。貪殘之獸也。
鹿 行速,性警防,分背而食,食則相呼,群居則環其角外向,陽類也,故夏至感陰生而角解。《格物論》:"十年為蒼鹿,又百年為白鹿,五百年為玄鹿。"
麂 似鹿而小,其皮甚細,今與鹿皮充貢,但鹿粗而麂細。
獐 似鹿而小,其皮亦細,本處重之過于麂。《本草》:"肉溫補,與鹿同。"
麈 《興化志》雲:"山牛也,絕類水牛,角直尾秃。"相傳其尾能碎塵。古人揮用麈尾,蓋以此也。按:此獸泉中絕少,惟本地有之。
猴 一名"狙",一名"王孫",一名"胡孫"。凡獸皆橫,猴則或橫或豎,蓋其禀氣近人,故能曉解人事,鳴噭噭而悲,無脾以行消食,多巧詐。《柳子》曰:"猴性躁暴,群居不相善,食相噬齧,行無列,有難則推其柔弱者以免焉。"
猿 善攀緣,故名。猿似猴大,黑色。《說文》雲:"或黃或黑,非五裡樹木不栖,恐人害已也。其物通臂,左引則右短,右引則左短,足不履地,飲水則相連接配接而下,其聲嗚咽,每呼三聲相連,最為悲怆,其臂可作箫,人得之則自斷其臂。"《蜀志》:"鄭艾見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為撥箭,卷樹葉塞瘡。艾歎曰:'吾違物性矣。'乃投弩于水中。"
狐 似狗而小,尾如長帚,小前大後,其為物靈善變化,妖淫以惑人,其性好疑,所謂狐疑也。腋下之皮,其毛純白,集以為裘,輕柔難得。《本草》雲:"臘月取狐膽,若有人暴卒未移時者,溫水微研,灌入喉即活。"
獺 似狐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水居食魚。《淮南子》曰:"鵲巢知風,獺穴知水。"言能預知者也。或曰:"獺一歲二祭,皆四面陳之。獺圓布,豺方布,亦知報本雲。昔魏明帝見洛中白獺不可得,問之徐邈曰:"獺喜食魚。"乃畫魚數百于闆中,置之河岸。獺見魚,競而取之,卒為人所獲。
兔 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謂之兔。舊說:"明月之精,視月而孕。"《楚辭》曰:"顧兔在腹。"顧兔居月之腹,而天下之兔望焉,于是感氣。《禮》以兔曰"明視",其以此與。
鼠 晝伏夜行,有齒無牙。《格物論》:"鼠善為盜,族類不一,有家鼠、鼯鼠、鼨鼠、火鼠、社鼠、白鼠。"
狗 耳垂或豎,尾卷或垂,其牙相制,足蹯。蹯後有懸爪曰"犬",未成毫曰"狗",四尺為"獒"。
山狗 赤色黑紋,好食果實。
竹鼠留 其形如鼠而大,毛細而密,能穿地,食竹根,性溫,味甚佳美。
豪豬 《山海經》雲:"行山有獸如朦,毛黑如錐,名曰'豪豬'。其鬃有刺,怒則奮以射人,其剌可為簪。"今按:此豬山中多有之,身麻黃色,其刺近肉者一半白,餘黑。世傳其胃可治翻胃病。
鼠登鼠令鼠 似鼠,尾散垂,食果,貪緣樹而走。遇隔枝處,躍過如飛。
玉面狸 《格物論》:"狸似虎斑,一種似兔而短,栖高木,候風吹而過他木,謂之'風狸'。"東坡雲:"首如狸,尾似牛,捷險似猿猴。"
羽類
羽,蟲之屬。有三百六十,其說備之《禽經·釋鳥》詳矣。安溪所有,其狀不一,然可以供祭祀,宴賓客,凡三十一種,各考注其下:
鸠 一名"班鸠",一名"布谷"。江東呼為"發谷",天欲雨乃鳴。昔鄭弘遷臨江太守,郡人徐憲居喪緻哀,鸠巢戶側,以孝廉舉。後人稱憲為"白鸠郎"。
燕 《爾雅》曰"鳦",一名"玄鳥",蓋取其色之玄。有二種:颔赤者為"越燕",颔黃者為"胡燕"。凡燕依人家栖息,無有敢殺之者。故老相傳雲:"殺燕令人發惡疾。"詩雲:"燕知社日辭巢去。"此地燕不知社。
鵲 一名"乾鵲",一名"喜鵲",俗呼為"客鳥"。俯鳴則陰,仰鳴則(晴)。《淮南子》曰:"鵲,知風之自而作其巢,知歲所在而開其戶。"蓋鵲巢高枝,知來歲多風,則巢于下枝。又鵲巢開戶向天,一而背歲。故《博物志》雲:"鵲背太歲也。"俗說:"鵲巢中有梁,見鵲上梁者必貴。"又謂"其鳴有吉慶事或客至。"
雞 雞,知時之畜,司晨,善鬥,火德之精。《記》曰:"雞為翰音,頭戴冠,文也;足傳距,武也;敵在前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有五德之貴也。"
雉 今所謂"雉鸐"也,又呼"野雞"。其飛不越分域、疆界之内,其交有時别有倫。其羽紋明,可用為儀。故王後之服畫之曰"華蟲",曰"祎衣",皆是鳥也。其死耿介。《周官》曰:"士執雉。"《書雲》:"一死贽。"取其守介,死不失節也。
鵝 一名"舒雁",江東人謂之"鵝"。掌黃羽素,頸長眼綠,王羲之愛之。
鷗 海鳥也。色白,百數為群,飛鳴咿嘔,因名曰"鷗"。《說文》雲:"多在漲海中随潮上下,常以三月風至乃還洲嶼。"《列子》論:海翁事,以為鷗忘機則狎,機動則飛去。然則機之所伏,雖禽鳥猶知之,人何必以機詐為哉!
鹳 狀似鶴,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于石前如術士禹步,其石即然而轉。南方有裡人伺其養雛,緣木以篾,絙縛其巢,鹳則作法解之。天将雨,則長鳴而喜,善群飛。薄霄激雨,雨為之散。作巢大如輪,伏卵時取礐石圍卵,以助暖氣,故方術家以鹳巢中礐石為真物也。又泥其巢傍為池,池以石宿水,取魚置池中,以飼其雛。《記》曰:"鹳能聚水巢上,故人多聚鹳鳥以攘火災。"予學谕箫山,鹳屢結巢文廟,結東則東齋登第,結西則西齋第,每有驗,始信為瑞鳥也。
鴨 鴨,家骛也。頭綠掌黃,文翅花毛,一名"舒凫",皆自呼其名"鴨鴨"。
雁 陽鳥也,一名"朱鳥",多集洲渚間,春去秋來,性惡熱,故始寒則南翔,始暑則北狙。《釋鳥》雲:"足蹼踵企,銜蘆而翔,以避矰繳。其飛也有序,其進也有漸,其羽可用為儀。知夫婦之義,故婚禮用之。周官六贽,大夫執雁,蓋取其去就有儀,不失序也。"
鷹 鸷鳥也,金睛鐵爪,釣嘴劍翮,善擊。月令仲春,鷹化為鸠;仲秋,鸠化為鷹。今西北人多畜鷹教之,旬月間即操縱随人意,用以攫兔。
凫 《釋鳥》曰:"沉凫,卑腳短喙,百十為群,其飛迅速而下,沒而還浮,與波上下。"《楚辭》曰:"甯昂昂若千裡之駒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
莺 莺名不一,曰"黃鳥",曰"黃鹂",曰"搏黍",曰"倉庚"。其聲清和婉轉,可聽如調歌然。當椹熟時,則應節而來。此鳥與燕皆入蟄,燕冬間入蟄,其形如稿,春乃飛去;莺冬月以土自裹而蟄。
烏 其全體皆烏者,名烏,能返哺,孝鳥也。身烏頸白者名"夕烏",人遇其鳴則惡而唾之,鬼鳥也。
鹞 大如鷹,蒼黑色,尾短善擊凫雁。大者謂之"老鹞",羽毛粗,鼻上黃如臘色者,俗謂之"蠟鼻"。
鴛鴦 匹鳥而有恩也,雌雄偶居。崔豹《古今注》雲:"鴛鴦,鸠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謂之'匹鳥'。"《本草食療方》雲:"人家夫婦不和,作羹私與食之,立相憐愛。"
杜鵑 一名"杜宇",一名"子規",四月間苦啼,啼血不止,始鳴皆北向,啼苦則倒懸于樹,寄巢生子,百鳥為哺雛。
百舌 似鸲鹆而身差長,毛蒼嘴尖,惟食蚯蚓,一名"反舌",謂能反覆其舌,以效百鳥之聲也。
畫眉 褐質白眉,善鳴好鬥,其聲似莺而小,最清婉可聽。
竹雞 與鹧鸪相類,其聲亮,俗傳能辟蟻。謂:"屋中白蟻,聞其聲皆移去。"
布谷 《爾雅》:"鳴鸠鴶鹆。"即今之布谷也。語雲:"布谷催耕,故名"。蓋東作方興則鳴,人以為耕農之候也。
鸲鹆 江東人呼"鵋其鳥",亦謂之"鸲鹆",端午斷舌養之,能人言。俗呼"八哥"。
鶺鴒 水鳥,腳細尾長,背青灰色,腹下白,頸上黑如連錢,飛則鳴,行則搖尾。詩以況兄弟。唐元宗時,鶺鴒千數集于殿,魏光乘作頌以獻,以為友悌之祥。
鹧鸪 飛常向日,畏霜露,早晚稀出,或夜飛則以木葉自覆其背,多對啼南向,雖東西回翔,然開翅之始,必先南翥。肉白而脆,味勝雉雞。
啄木 啄木,鴷鳥也。口如錐,長二寸許,常啄樹食蟲。《本草》雲:"有大有小,褐者是雌,斑者是雄,患牙齒痛,以此鳥燒灰為末,塞孔中即愈。"
山鹕 大如鸠,蒼色,兩腮有圓點,黑白相映,上下修跳不定,善鳴聲清,調如莺,人多籠畜之。又有"吉吊",形與山鹕相類,聲不如鹕。
鹪鹩 詩所謂"桃蟲"也。一名"巧婦",一名"篾匠",本地有之。此鳥最小,往往于桑條弱葉間結巢,緝理完好,生子其間不墜。
翡翠 赤羽曰"翡",青羽曰"翠",小如燕,毛青黑,翎深青有光,飛水上食魚。翡大如鸠,以毛紫赤,羽青不深無光,林棲不食魚,其羽人家多用之纏花勝。
白鹭 頂有絲,腳綠,一名"夫鉏",一名"屬玉"。劉禹錫雲:"鹭兒最高潔,毛衣新成雪不敵。"
白頭翁 似雀而大,頭有白點,故名。
鱗類
《爾雅》:"鱗具八十一,九九之數,陽也;具三十六,六六之數,陰也。其族甚繁。生巨海中,為鲸、為鲲、為鳅,大者長數裡,小者長數丈,噓風噴雨。潛物之至大者,莫魚若也。"昔陶朱養魚,以六畝地為池,畫九州聚石作九島,使魚繞之,日夜可千餘回;春二月,以懷子魚置之塘,其生自繁,可以資民用也。魚之有名凡十種,各考注于下:
鯉 《爾雅》:《釋魚》,以"鯉"冠篇。《養魚經》曰:"人多養鯉者,鯉不相食,易長而且貴也。"
鲈 巨口細鱗,能食諸魚。凡池塘中放魚秧,必揀而出之。肉可為脍。張翰思鲈以此。隋炀帝謂:"金齑玉脍。亦東南之佳味也。"
鲫 淡水魚也,海中亦有之,體促肚大,脊隆色白帶微黃。本地溪中所生者僅二、三指許。《藥性賦》雲:"味甘溫,主溫胃氣。"
鳝 諸家皆雲"似蛇無鱗"。今觀之有細鱗,穴處,夏出冬蟄,狀如鳗,但鳗肉滑,鳝肉澀,鳗脊圓,鳝脊骨方。
鳗 本地有二種:曰"蛟鳗",善攻崎岸;曰"盧鳗",力最大,長五、六尺,圓身扁尾,頭有兩耳,肉極膏腴豐美,可療瘡殺蟲。
鬥魚 大如指,長二、三寸,身有花紋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鬥,兒童輩多盆養之,此地呼為"丁班魚"。
吹沙魚 魚小身圓,貼沙而行,常張口吹沙,故名。
田瑟 生池田泥中,無鱗,黑色巨口,在池塘中能食小魚,頰旁有刺彈人,故又名"彈瑟",以其生于塗如虱,又謂之"塗虱"。
鲢魚 口小鱗細,身扁色白,人家畜池塘中,大者二尺許,甚佳;又一種巨頭者,大頭鲢,味次之。
金魚 有二種:大者為金鯉,小者為金鲫,其色如金,亦有時變白,曰"銀魚",人家或畜之池,或畜之盆,以供觀玩。
甲類
蟲之有甲者,亦魚屬也,生之山澤、溪澗之間,性之寒溫,味之美惡,載之《爾雅》詳矣。安溪有甲之魚,凡五種,各考注于下:
龜 蟲有三百六十,龜為之長,背有文應八卦,脅肋有文應二十四氣。《周禮》:"天龜曰'靈屬',色玄,其行俯。地龜曰'繹屬',色黃,其行仰,東龜曰'果屬',色青,其甲并前;西龜曰:'雷屬',色白,其行左倪;南龜曰'獵屬',色赤,其甲并後;北龜曰'若屬',色黑,其行右倪,善藏,久能行氣導引。《韓子》謂之'穹龜',《白虎通》謂之'壽考物'也。"
鼈 俗呼"團魚"。形與龜相類,但龜甲裹肉,鼈肉裹甲,乃食品之珍者。頸中有軟骨,與鼈相類,名曰'醜',食當剔去之,亦不可與苋同食,令人生鼈瘕,難治。
蟹 北人呼"螃蟹",南人以其螯有毛呼'毛蟹'。江中生者長一尺,此地生者長四、五寸。雌者團臍,滿殼皆黃膏;雄者尖臍,滿殼皆白脂。好食稻穗,故臍中有芒。
螺 種類甚多,一種取其黡,可和香,名曰"香螺"。一種闊口圓身,殼色黃白有黑點,名曰"花螺"。一種軟殼吐舌,名曰"泥螺"。一種小而長,自首至尾有旋文,名曰"梭尾螺"。一種生田中,用清水浸去泥,然後可食,名曰"田螺",本地惟有之。
黿 多産江湖中,四足而鱗,似鼈而大。頭有刺,青綠色。老者能變為魅,性至難死,剔其肉盡,頭猶能咬物。
蟲類
蟲,至微也。一母而生百子,或潛之水,或附之樹,或巢于土壤之間,飛而鳴,縮而藏。安溪蟲之有名者凡二十二種,各考注于下:
蠶 一種曰"原蠶",一種大而黑曰"番蠶",性好溫惡寒,好幹惡濕,養之多就暖室,飼之葉用幹。《周禮》禁"原蠶"。說者謂:"惡其傷馬。蓋蠶與馬皆陽類,養'原蠶'則耗陽氣,故傷馬,是以先王禁之。"
蛇 種類甚多。曰"水蛇",曰"草花蛇",水處曰"紅蛇"、"青竹蛇"、"百步蛇"。陸處者尤毒,凡遇蛇傷,急服麻油一碗,以雞子鑽孔,掩其瘡口,則毒趕入雞子,須臾盡黑,四五換則毒盡而愈。
蜂 飛蟲,能螫人,其毒在尾,取百花釀蜜于房,有君臣禮。其王之所居,疊積如台,衆蜂為之旋繞,每日兩衙應潮,無王則盡死。
蛙 青色,腹細紫尖,後腳長,善躍。一種曰"土鴨",一種曰"水雞",身長嘴短,背黃黑色,白上有黑點。一種曰"石棱魚",生溪澗深潔處,身有文紫班,如缬錦,昔人謂之"綿繃",味甚佳。
螢 一名"晖夜",一名"夜光",一名"宵燭"。生陰濕地,大暑前後得大火之氣而化,以囊盛之,可以照書、入藥品。
蚊 有水草之交則生,長喙身細,性惡而毒。《埤雅》曰:"蚊性惡煙,以艾熏之則潰,或以棟花熏之亦逝。"人問楊子以"貨殖"。楊子曰:"蚊",謂蚊取利雖小而善撓,令人長夜不寐,人之營利何異此?
蟬 兩翼,喙長在腹下,或以為無口,以脅鳴。有五德:"文、清、廉、儉、信"。歐陽《鳴蟬賦》:"吐孤韻以雜律,含五音之自然。吾不知其何物,其名曰'蟬'。"
蠅 蠅好交,其前足有絞繩之象,其後足搖翅自扇,故《爾雅》雲:"蠅,醜扇。"又一種青蠅,赤頭如火,背若負金。傳曰:"蠅喜暖而惡寒,故遇冰輙側翅遠引,所謂:'夏蟲不可以語冰'蓋有小人之狀也。"
蝗 食禾稼蟲也。兇年則生,能壞禾稼,民以為災。
蝶 蛱蝶粉翅,有須,一名"蝴蝶"。《埤雅》雲:"園蔬化為蝶。"
蛾 一名"慕光",先孕後交,每夜飛,善拂燈火,多赴燈而死。古雲:"附炎竟何功?自取焚如酷。"世之趨附者,即此可戒焉。
蟻 有數種。有馬蟻,大能螫人,作穴依樹。有黃蟻、黑蟻,作穴地中。有白蟻,則能運土,上食屋木,大雨将集,則先封戶。昔人以蟻知義,詩雲:"尊卑應識君臣位。"
蝙蝠 一名"伏獸",一名"天鼠",肉翅,晝伏夜飛,捕小蟲食之。
蟋蟀 似蝗而小,善躍,光澤如漆,有角翅,一名"促織",善鬥。七月在野,九月在戶,十月入居床下。語曰:"促織鳴,懶婦驚。"傳曰:"蟋蟀之蟲,随際迎陽,秋初生,得寒乃鳴。"
蝦蟆 生陂澤中,身小背有黑點,舉動極急,能跳接百蟲食之。
蜻蜓 一名"蜻蛉",飲露,六足四翼,食蚊虻,遇雨多集水上款飛。
螳螂 有斧蟲也。前兩足如斧,舉以拒物。深秋乳子,至夏初乃生,常捕蟬而食。将捕蟬時,往往執葉自蔽,物小而智如此。
水蛭 俗呼"馬蟥",能咂人血。此物能去結積。昔楚王食菹,偶研蛭吞之,王素有結積疾,因是而愈。
蜘蛛 大腹者名"蟏蛸",小而長腳者名"喜子"。有赤班色者,有五色者,多于空中作圓網,以掩食蚊虻。王守一每見蛛網,必以杖裂之,蓋惡其機害物也。
蜈蚣 此蟲至毒,人家屋壁往往有之,喜食雞肉,時聞雞肉氣,即投下就之。人或有被其毒者。
蚯蚓 一名"土龍",一名"蜿蟺",一名"曲蟺"。引而後伸,應侯而鳴,長吟于地中,江東謂之"歌女"。傳曰:"蛇無足,蚓無筋。"舊說乃土精,無心之蟲也。
蜣螂 一名"蛣蜣",其大者鼻高目深,名"胡蜣螂",翅光黑如漆,飛有氣息,莊子雲:"蛣蜣之智,在于轉丸。"
貢者,下所供也;賦者,上所取也。《夏書》之"厥貢厥賦",《周官》之"九貢九賦"是也。安溪貢賦,曆代不同。而我朝額辦、歲辦及各色課程,各有定制,皆書之以備版籍之考。志《貢賦》。
唐 制不可考。
僞閩 王延鈞,遣官丈量田土,第為三等。上給僧道,次給土著,又次給流寓。其科取之法,彷諸唐兩稅而特重焉。
及宋 因陳洪進納士,诏均定租額,罷煩賦之無名者,以土田高下,定出産錢,而第五等,征輸兩稅,一以産錢為宗。升平既久,奸弊日生,至于産錢不實,五等人戶,亦無足據矣。
本縣産錢一千九百八十三貫九百五十七文。(田以種子論,上等鬥或一十文;中等鬥或七文、五文;下等鬥三文;自第四等、第三等并與諸縣同,自二貫二百文至三貫八百八十九文為第二等;三貫八百九十文以上并與一等。)
夏稅錢内有布稅、小麥、稈草三頂。每小麥一鬥,元價二百三十文,增價一百二十文,元價從州納,增價從縣納。其布稅折變稈草者,每草一束錢二十文,仍于布稅内,免科七錢七分。
本縣夏稅錢二千三百五貫五百三十四文。(每産錢一文,納稅錢一分五厘,布錢一分二厘五絲,小麥一勺五抄,其科折稈草,産錢一貫至二貫文科六束,三貫至七貫文七束,八貫至十貫九束,自十貫以上每貫十束。)
秋稅糙米,本府原額七萬九千二百三十一石有奇。開禧間,郡守陳子沖除豁三千五百三十三石四鬥有奇,見額七萬五千六百九十三石一鬥二升四合四勺有奇,白米見額四萬六千四百五十四石四鬥五升有奇;其糙米變白米者,每糙米一鬥變白米八升,逐年截撥倉分。
本縣該糙米七千三百二十六石九鬥,白米三千五十八石四鬥九升五勺(與南安同)。
秋稅黑豆錢,每豆一鬥,折錢三百文,仍于糙米内折除六升八合。
本縣該二千一百七十二貫三百五十文(自第三等以上戶,每産錢一百文,納豆五升五合)。
本縣該二十六石六鬥七升。
元 本縣無考。
國朝 凡天下田地、園林、池塘、海蕩等,悉書其名數于籍,為等有二,曰官曰民,若職若學、若廢寺、若沒官皆系于官。其賦亦分夏秋二稅,夏稅征鈔,秋稅征米。舊制民産畝科夏稅四文,秋米五升,惟官産輕重不同,有甚重者至一石,輕者亦至一鬥。景泰間,乃下減分之令,凡官米自一鬥至四鬥減十之一,四鬥一升以上減三之七,遂為定則雲。
夏稅鈔 本縣該鈔一百七錠四貫五百七十八文。
官田地等鈔九十錠二貫三百一十六文。(官租田、廢寺田、官學田每畝每科三文;今沒官田每畝科鈔二文;官租地,今沒官地每畝科二文;職地、官學地每畝科三文;官租山、廢寺山每畝科一文。)
民田地等鈔九十七錠七貫二百八十文。
内田地山塘每畝并科四文。
秋租鈔 本縣二十一錠九百一十文。
官地等鈔二十一錠九百一十丈。(内官租地每畝科六分八厘,官學山每畝科二百文,廢寺山每畝科七十一文一分二厘。)
秋糧米 本縣秋米正耗共七千九百二十一石三鬥五升。
官田地等米正耗共一千三百三十七石一鬥。(内官租田每畝科正米六升一勺,職田每畝科正米七升;今沒官田每畝科正米二升;廢寺田每畝科正米三鬥五升九勺;官學田每畝科正米五升;官租地每畝科正米四升八合;職地每畝科正米七鬥;今沒官地每畝科正米二鬥;學地每畝科正米五升。)
民田地等米正耗共六千五百八十四石二鬥五升。(内民田一則每畝科正米五升五勺,餘田地、山、池塘每畝并科正米五升。)
官米折色 舊制民米每石量折十分之三,每米一鬥征銀三分,解運赴京。至沈禦史奏,将民米存留儲積,以官米随等第科銀大約每鬥三分有奇,抵舊折色之數。
本縣銀四十四兩四錢六分六厘。
鐵課
宋,産鐵之場,在永春曰"倚洋",安溪曰"青陽",德化曰"赤水",而晉江之石崗、盧灣、牛頭嶼、長箕頭,惠安之蔔坑、黃崎、潐頭、許埭、港尾、沙溜、盧頭、峰前、牛埭皆有鐵砂。慶曆三年,立法禁興販入海,後有诏許于兩浙貨賣,未幾罷。至淳祐中,永春東洋、肥湖,德化信洋、山田、丘埕鐵砂尚有業作者,通判掌之。諸縣歲額錢五十五貫七十文,曰"爐稅錢",解送建甯府坑冶。我朝悉罷官坑冶,鐵課均敫丁田。
本縣課鐵一千三百二十七斤一十二兩(每斤征銀二分五厘解工部,又一半每斤折鈔一百二十文解府。)
商課
宋,諸縣各有稅務。政和八年、紹定元年、二年,額減數盈縮不常,于是有侵蝕追陪之弊,後皆罷廢。丞簿兼掌之,其稅目有遺利、陪綱、增稅一五分、二五分、糜費頭等錢。(遺利錢二百三十七貫六百文,陪綱錢六百六十九貫三百五十六文,增稅一五分錢一千三百五貫四百二十八文,增稅二五分錢六百四十八貫八十八文,糜費頭錢一十六貫四十三文。)
國朝,府設稅課司,縣設稅課局,凡貨物稅三十分之一。永樂七年,差有職事人點問,遂以所點為額。正統元年,诏革司局課鈔不及三萬貫者,由是諸縣局例罷,有司兼領之,唯稅課司及晉江縣局如故,而貨物弛不複稅,課額尚存。今每歲就均徭中編銀一十九兩五錢九分解府。
周歲商稅等課鈔一千六百二十六錠四貫七百六十五文。
原額課鈔七百三十八錠二貫一百五十文。(商稅課鈔六百一十六錠四百三十文,窯冶課鈔六錠三百二十文,門攤課鈔一百一十六錠一貫四百文。)
新增課鈔八百八十八錠二貫六百一十五文,(商稅課鈔四百二十二錠三貫一十五文,門攤課鈔四百六十五錠六百文,契本工墨課鈔四貫。)
閏月課鈔加一百四十一錠三貫四百四十一文。(商稅課鈔九十三錠一貫一百六十四文,門攤課鈔四十八錠二貫二百五十文,契本工墨課鈔二十七文。)
各色課
周歲酒醋等課鈔一百四十一錠四貫二百七十文。(酒醋課鈔一十六錠四貫,窯冶課鈔八十六錠一貫九百二十文,系官房屋課鈔七錠三貫三百九十文,房地賃課鈔三百文,鑄瀉課鈔六錠四貫四百三十文,茶課鈔二百三十文,鐵課鈔二十四錠。)
閏月加一十一錠四貫一百五文。(酒醋課鈔一錠二貫,窯冶課鈔七錠九百九十三文,系官房屋課鈔三貫一百九十九文,房地賃課鈔二十五文,鑄瀉課鈔二貫八百六十九文,茶課鈔一十九文,鐵課鈔二錠)。
已上課鈔歲報額數,無銀征解。
農桑絹課
宋 夏稅布紐産錢科納,南渡後,始折布為錢,以供軍時,亦令民廣植桑柘而無特征。
我朝 度曠地之在官者,予民種桑,畝四十株、每株科絲五錢,每絲一斤四兩。成絹一匹,長三丈,其餘兩為寸尺之差,裡甲丁糧科解。
本縣該絹一丈九尺九寸,每匹征銀一兩六錢。
物料
唐宋 土貢甚少,然亦屢罷。及南渡軍興,于是名色繁多,皆有司随時措辦,非有定額,故其制不能盡考。
國朝 每歲物料,俱于該年裡甲丁糧出辦。至禦史沈奏準,各縣每米一石、人丁一丁,歲征銀八分,通融各縣該辦之數,就于八分内支解。本府編佥長解買辦,本色解部交納。至嘉靖二十六年禦史金會議,又因八分丁料之法斟酌而損益,每丁石足征銀七分八厘,附派油帖征銀解司支解。歲額雜三辦,仍以京司府三項鹽鈔并支其内。其數詳備于《八閩料鈔》總征冊雲。
額辦
曆日紙 二萬張。(弘治年間無查,正德十一年二萬張,連松煙工食價銀七兩四錢。餘年至嘉靖以來俱同。)
藥味 樟腦三十五斤,三賴子四十斤。(弘治間無查,正德十一年征銀一十一兩,餘年及嘉靖以來俱同。)
牲口 年分二季輸銀。(弘治間無考,正德十年征銀一十三兩二錢二分四毫五絲,至嘉靖以來俱同。)
弓箭 弓一百四十六張,弦七百三十條,箭一千七百一十二枝。(弘治五年征銀多至一百七十八兩三錢八分,少者一百九兩六錢三分。正德元年間多至一百七十八兩三錢八分,少者一百九兩,及嘉靖以來俱同。)
軍器 弘治五年征銀多至八十六兩九錢三分,少者二十七兩九錢零。正德元年,少者二十七兩九錢零,多至五十三兩六錢。嘉靖以來,多至三十六兩三錢零,少者二十七兩九錢零。
雜皮 弘治五年,雜皮折造胖襖二十領,征銀少者一十九兩二錢三分,多至五十二兩五錢零。正德元年,多至二十一兩五錢零。嘉靖元年二十一兩五錢。
翎毛 二千四百根。(弘治五年起至十六年止,折銀六錢三分。正德元年起至十六年止,折鈔銀五錢零。嘉靖以來俱同。)
鹿皮 鹿皮一張,麂皮四十張。(弘治五年至正德、嘉靖年間同,每年鹿皮一張,銀九錢;麂皮四十張,每張征銀五錢五分。)
翠毛 五個。(弘治五年至正德年止,每年翠毛五個,銀一毛錢五分。嘉靖年起,每年翠毛五個,銀一兩五。)
歲辦
水牛底皮 二張。(弘治五年起至正德年間止,每年水牛底皮二張,每張銀一十三兩。嘉靖元年起,水牛底皮二張,每張銀八兩五錢)。
白糖廚料 弘治至正德十五年具派裡甲,無查。十六年征銀六十九兩四錢二分九毫零。嘉靖元年,銀三十四兩七錢一分二厘零;二年,四十八兩五錢八分零;三年,六十九兩四錢二分;四年,六十四兩八分零;餘年增減不一。
黃蠟葉茶 弘治至正德十五年具派裡甲,無考。十六年至嘉靖元年,征銀一十四兩一錢六分零;二年同;三年,銀二十八兩三錢三分零;四年,銀二十六兩三錢一分零;餘年增減不一。
石大青 弘治五年,少者銀五錢六分,多至九十五兩七分;正德八年,少者二兩五錢,多至一百兩五錢三分;嘉靖年間無征。
黑鉛 弘治五年無考。正德四年,銀少者八錢二分,多至七兩三錢;嘉靖以來俱無征。
銀硃 内有膩硃。(弘治八年,征銀少者八兩三錢,多至四十一兩零;至正德六年,少者九錢,多至八十八兩一錢;嘉靖年間無征。)
紅熟銅 弘治五年、十一至十二年,每年銀七錢七分;十六年九錢三分;正德十一年,銀少者二分,多至九兩;嘉靖元年,征三年,每年征銀七兩六錢。
黃熟銅 弘治五年,征銀少者八錢四分,多至一兩三分;正德六年,少者一錢二分,多至二十八兩三錢;嘉靖五年,征銀一十四兩六錢八分零;九年,征銀一十三兩五錢七分零。
生銅 弘治九年,征銀少者二兩四錢,多至七十六兩五錢;正德、嘉靖具無征。
熟鐵 弘治六年,征銀少者八錢三分,多至九兩四錢;正德四年,少者銀五錢三分,多至二十七兩九錢六分。
金箔 弘治五年,征銀少者二錢一分,多至七兩四錢五分;正德十四年,少者二兩三錢七分,多至一十三兩八錢四分;嘉靖三年,少者四兩六錢,多至二十一兩六錢零。
熖硝 一千斤三兩。(弘治五年、十年,每年征銀八兩三錢四分;至正德四年,少者三錢二分,多至三十五兩五錢四分;嘉靖七年征銀九兩二錢。)
杉木 弘治、正德、嘉靖間俱無征。
牛筋 弘治五年,征銀少者三錢二分,多至四兩一錢;正德三年,少者三錢二分,多至五錢七分;嘉靖間無征。
綿羊皮 弘治十三年,征銀少者二兩四錢四分,多至十八兩八錢;嘉靖元年,少者一十八兩二錢。
蘇青 正德三、四年,征銀三兩四錢;五年,征銀三錢二分;六年,銀一錢四分;嘉靖無征。
皮張 弘治七年,征銀少者七錢二分,多至三兩四錢;正德七年,少者銀四錢九分;九年多至十一兩二錢;嘉靖元年七錢。
楠木 弘治五年、十一年,每年征銀一十六兩八錢七分;正德、嘉靖年間無征。
柁木 弘治間無征。正德八年,征銀少者七兩二錢,多至二十六兩二錢六厘。嘉靖年間無征。
串五絲 弘治五年,征銀少者一兩二分,多至七兩二分;正德、嘉靖年間俱無征。
绫紗紙剳 弘治十四年,銀二百六兩五錢二分;正德三年,銀一百四十一兩四錢一分;十年,一百一十二兩八錢七分;十六年一百七兩九錢六厘;嘉靖八年,銀一百四十六兩五錢三厘。
明綱甲葉 正德十、十一年,征銀共一百八十五兩五錢;嘉靖年間無征。
青熟絲綢綿煖皮 弘治間無征。正德四年,少者銀六錢一分;十四年,多至七兩三錢;嘉靖元年,五兩七錢三分。
雜辦
生漆 弘治六年,征銀少者二錢二厘;三年,多至一十七兩四錢一分。正德五年,少者四兩三錢二分;十一年,多至四十二兩五錢三分。嘉靖年間無征。
棕木 弘治八年,征銀少者二錢,多至一兩八錢;正德十三年,少者三錢,多至八兩九錢六分;嘉靖年間,多至四十二兩五錢四分。
水膠 弘治九年,征銀少者五錢二分五厘,多至四兩一錢八分;正德十二年,少者一錢五分,多至八兩九錢六分;嘉靖三年,少者三錢,多至七兩一錢六分。
雜皮 弘治、正德間無征。
黃蠟 弘治五年,征銀一兩三分;十七年,多至五兩四錢。正德間以來無征。
白麻 弘治十年,征銀七兩三錢二分;十二年,一十四兩四錢四錢四分;正德六年,少者七錢九分;八年,多至四兩三錢;嘉靖四年,征銀六十兩一錢八分。
布匹 弘治十年,征銀一十一兩五錢;十六年,五兩三錢;正德八年,少者一兩三分五厘,多至二十九兩八錢八分;嘉靖間無征。
紙張 弘治十五年、十六年,銀五兩七錢六分;正德四年,少者二兩二分;十三年,多至一十八兩一錢九分;嘉靖二年,六兩六分;七年,征三錢二分。
紵絲線羅 正德十一年,銀六十九兩三錢五分;嘉靖三年,少者三十八兩三錢,多至七十八兩九錢九分。
荒絲 正德三年,征銀少者二錢;八年,多至一兩一錢;嘉靖八年,征銀一百三十二兩三錢八分零。
翠毛 弘治間無征。正德八年,少者銀三錢一分;十四年,多至銀七兩七錢二分;嘉靖年間無征。
生鐵 弘治間無征;正德十三年,征銀四錢二分;嘉靖三年,征銀五錢九分四厘。
鐵線 弘治九年,少者六錢三分,多至四十五兩五錢;嘉靖五年,征銀四十六兩二錢一分。
木炭 正德八年,少者二兩八錢三分,多至六十六兩九錢四分;嘉靖元年,八兩七錢;三年,三十二兩四錢二分。
裡甲綱銀 國初,應役之費,唯以裡甲直日者自辦。正德十五年,沈禦史議将通縣費用分正雜二辦,以丁四糧六法則科派。嘉靖十六年,禦史李鳳翔再議,刊定賦役冊儲庫,其銀兩用度各有定則,但額外之費尚多,原派之數未足,蓋未能奉行如法雲。
陂塘之築,池堰之修,皆為旱澇之備,實農作所系,國賦所關,良有司所當加意者也。志《水利》。
塘陂
産坑陂 在永安裡。長一百九十三丈,闊六尺,深六尺,溉田三頃十畝。
上 塘 在永安裡。長四十餘丈,闊三十餘丈,深四尺,溉田一頃三十畝。
可 塘 在永安裡。方圓一十四丈,今為田。
陳 塘 在永安裡。闊六十餘丈,深五丈。初龍津有放生池,宋縣令陳宓乃移于此,葺亭于上,名曰"流惠亭"。
周 塘 在長泰裡。洪武以後分地方,今屬永安裡。長六十餘丈,闊三丈,深五尺,儲水溉田二頃二十畝。
蘇 塘 在長泰裡。七十丈,深三丈,溉田二頃二十畝。
上洋塘 在長泰裡。長二十丈,闊十丈,深三尺,溉田二十畝。
黃潭塘 在長泰裡。長六丈三尺,闊四丈五尺,深三尺,溉田一頃一十畝。
楊柳塘 在依仁裡。長四十餘丈,深四丈,圳水沿流一裡許,溉田一頃九十畝。
烏德陂 在依仁裡。長五十丈,闊三丈,深五尺,溉田三頃八十畝。
烏鎮陂 在依仁裡。長一千六百丈,深五尺,溉田三頃五十畝。
洋塘 在依仁裡。方圓二百五十餘丈,深三尺,溉田三頃二十畝。鄉官詹源請産懇田。
石蛇陂 在新溪裡。長五百餘丈,闊四尺,深二尺,溉田一頃八十畝。
洪岩陂 在新溪裡。長三十餘丈,闊六尺,自大岩山之南而來,溉田三頃四十畝。
洪岩洪山陂 在新溪裡。二大陂也,水來自大岩山之南者為洪岩陂,來自大岩山之北者為洪山陂。
二陂共長三千餘丈,闊六丈,溉田五十頃九十畝。
黃新塘 在新溪裡。方圓四十餘丈,溉田二頃一十畝。
洪 塘 在新溪裡白沙亭十裡許。長二十餘丈,闊一丈,深八尺,溉田一頃八十畝。
鄭岩陂 在新康裡。屈曲二十餘裡,闊二丈,深三尺,溉田二十頃一十畝。
卓元東洋陂 在新康裡。屈曲二十餘裡,闊八尺,深三尺,溉田三頃八畝。
高 陂 在崇善裡。長一千六百一十一丈,闊五尺,深三尺,溉田一十頃一十畝。
亭前陂 在崇善裡蓬萊山下。長一百二十七丈,闊十餘丈,深五尺,溉田八頃十畝。
西門陂 在崇信裡。舊與亭前陂為一,今各長一百二十七丈,闊一十餘丈,深五尺,溉田二頃。
源口堵珑洋塘 在龍興裡。長五十丈,闊十丈,深四尺,溉田二頃十畝。
西 陂 在崇善裡。長一千一百九十五丈,闊六尺,深七尺,溉田一頃八十畝。
石鼓陂 在崇善裡。長九百三十二丈,闊一十丈,深二尺,溉田二頃二十畝。
山洋陂 在崇善裡。長五百七十三丈,闊五尺,深五尺,溉田一頃九十畝。
前山坑陂 在感化裡。長三百餘丈,闊九尺,溉田五十餘頃九十畝有餘。
陂烏陂 在來蘇裡鲎山下。長一千一百九十九丈,闊七丈,深七尺。陂下又有大官圳,長五百九十四丈,闊一丈二尺,深五尺,溉田二百八十頃二十畝零。
蘆汀兩塘陂 在還集裡。長二十餘丈,闊七丈,深八尺,土下兩大塘,溉田五頃七十畝。
先王祭五祀,井居其一。《易》曰:"井洌寒泉食"。又曰:"井養而不窮"。蓋井泉之有利于人也大矣。書其大者,餘不悉焉。志《井泉》。
井
歐宅井 在縣治鳳山之麓,主山之泉。正統間,裡人共浚之,泉愈清冽,又呼為"後田井",有古石盂在焉。
縣庭前井 在縣治中東廊下。宋紹興間,知縣龔時可鑿,有《新井銘》,今廢。
縣内井 在縣治東廊下。國朝天順間,知縣楊紀鑿,以便汲水,且防火患。
下市井 在縣治南路旁。舊因婦溺,衆填塞作小屋,其上供泗洲佛。成化八年,裡人拆屋浚之,味清甘,雖旱不竭,今堙塞。
曹主簿井 在縣治東,地名"下尾"。宋熙甯五年,主簿曹緯鑿,右闌有"主簿曹公"四字,今堙塞。
蔡公井 在縣治宣化坊之旁,石闌有"衆緣修蔡公井"六字,後堙塞。永樂十八年複浚。
宮後井 在四聖宮邊路旁。
後園井 在縣治西路房後,堙塞。國朝天順間複浚,今在民家花園之後,故名"後園井"。
蘇家井 在縣治後,泉甘冽,汲之者衆。
縣前井 在縣治興賢坊,味甚甘,清冽,
活邊巷内井 今廢。
陳複齋井 在鳳池橋頭複齋祠内。今祠廢而井存。
佛泉井 在新溪裡。相傳宋昭應禅師經過,值溽暑渴甚,無井可汲。有一老妪汲澗水飲之。禅師感其意,以杖錫卓地,泉出,民遂甃為井,味亦甘美。
泉
聖泉 在縣治東隘門外。泉湧道旁山石間,砌池潴之,冬夏不竭,石刻"聖泉"二字。
甘泉 在永安裡折柳亭前。味甚甘,可以蠲煩拆酲。
瀑布泉 在永安裡産坑山。雨後潺湲琤琮,奔瀉直下,如瀑布狀,故得名。
真覺院泉 在光德裡。山前寒聲鳴玉,可以洗心清耳,最為可愛。
湯泉 在龍興裡溪邊。
凡邑裡,民居所聚之處為坊,而貨物貿易之地為市。坊則系之以名,表厥宅裡,市則治之以官,平其物價。蓋周制矣。安溪雖小,而遠近坊市亦有可觀。志《坊市》。
坊
牧愛坊 在縣鼓樓前,舊名"敏政"。國朝正順間,知縣楊紀立。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改名"承宣"。嘉靖八年,知縣黃怿改名"撫字",歲久圯壞。嘉靖三十年,知縣汪瑀拆建,改今名。
省元坊 在縣治東街。宋淳祐間,縣令汪愈為庚戍禮闱第一人陳應雷立,今廢。
中和坊 在縣東街。宋寶慶間,縣令顔振仲立,今廢。
梯雲坊 在東街,初名"攀鱗"。宋嘉定間,縣令孫昭先立,改"梯雲",今廢。
美政坊 在縣西街,初名"濟川"。宋縣令林徹改"美政",後改"亨衢"。縣令吳内重立,複名"美政",今廢。
仰朱坊 在縣西街,舊曰:"新堤",以西通仰朱堂故名,今廢。
興仁、和義二坊 宋嘉定辛未,縣前東西新辟一字路,立二表,東曰"興仁",西曰"和義"。紹定間,知縣劉龐立坊,今廢。
升俊坊 在東街,初名"亨衢"。宋淳熙間,縣令林徹改"升俊",後改"冠英"。鹹淳間重立。國朝正統間,知縣邵公陽重立,今廢。
興賢坊 在縣東街,舊為"鳳池坊",改"履道坊"。宋淳熙間,縣令林徹又改"擢秀"。鹹淳間重立,初名"興賢",今廢。
宣化坊 在縣前街。國朝正統間,知縣邵公陽立,今廢。
育賢坊 在儒學前。國朝正統間,知縣邵公陽立,今廢。
仙桂坊 在縣南街。國朝正統間,知縣邵公陽立,今廢。
瀛州坊 在東街。宋嘉定三年,縣令趙遵夫立,今廢。
會元坊 宋有會元坊,在西街,為省元陳應雷立,今廢。國朝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以弘治間知縣吳琎立南街"熙春坊",改今名。
直講坊 在縣治東,舊名"鳳髻"。國朝弘治間,知縣吳琎立。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為宋直講張讀改立今名。
侍禦坊 在縣治西,舊名"龍津"。國朝弘治間,知縣吳琎立,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為禦史劉安生立,改今名。
激揚坊 在縣東分司前。國朝正德七年,知縣王廷佐立。
國賓坊 在縣治南。國朝弘治五年,知縣陳輔為舉人陳興仁立。
貞節坊 在縣治南街。國朝正德十一年,知縣彭黃為旌表節婦詹琎妻林氏立。
四牌樓二 一在縣治前十字街。東匾"進士",西匾"世科",南匾"繡衣",北匾"峨采";國朝正德間,知縣彭黃為禦史詹源立。一在儒學前大街,南匾"儒林",北匾"文苑",東匾"騰蛟"、"起鳳";國朝正德辛巳,知縣龔穎立,今廢。
進士坊 在縣西南臨溪。宋嘉定間,縣令趙彥侯為庚辰進士黃申孫立,今廢。
交教坊 在儒學前,國朝弘治間,知縣吳進立,今廢。
秋鹗橫霄坊 在縣治西。國朝正德辛巳,知縣龔穎為舉人劉春立。
泮宮坊 在儒學門前。國朝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立,今廢。
梯雲坊 在感化裡。國朝景泰庚午,知縣铙守中為舉人李煜立。
掇英坊 在崇信裡。國朝正統間,知縣路亨為舉人詹靖立。
雲梯坊 在崇信裡,國朝永樂間,縣令為舉人馮毅立,今廢。
興賢坊 在儒學前東。
育才坊 在儒學前西。俱嘉靖十六年,署縣事本府經曆倪用明始建。按:用明署印安溪廉慎有為,一毫無取,二坊之建皆不動費民财,士民至今猶頌德焉。
市
東街市 在縣前十字街東,立彙征冷鋪一所。
西街市 在縣前十字街,立會元冷鋪一所。
南街市 在縣前直抵龍津渡,立省元冷鋪一所。
以上三鋪各立總甲一名,小甲三名,管各鋪鋪夫,每夜輪更提鈴巡防,以弭火盜。中充總甲者,多狡猾之徒,往往差撥不均,故殷富者經年不差,貧乏者月差數次,風冷霜侵,似亦可憫。前知縣黃怿革弊,通查各街煙戶,共計若幹,自正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除夜終,以序編定,粘于縣廳,照依點撥一名,輕重不得,民甚德之。此事非大節,然亦仁恤愛民之意,良有司毋亦效而行之乎。
儒學街 在儒學門前。東抵錢江庵,西抵南街,其形如帶,乃建學時古路。其後改易,術家嫌于屈曲,有妨人才。國朝正德辛巳,知縣龔穎改複原路。嘉靖八年,知縣黃怿複辟開數丈餘,士子往來便之。
新路街 在縣前東。嘉靖六年,知縣黃怿開建榜亭一十八間,在于街左。
湖頭市 在感化裡。百貨所聚,号"小泉州"。
橋,水梁也;津,小渡也。車輿之行,有橋梁之設;天限之分,有津堠之立,則民無病涉之患矣,亦王政一事也,志《橋渡》。
橋 凡三十二橋。
龍津橋 在縣治南,即古黃龍渡。宋紹興八年,縣令倪察始以舟為浮橋。淳熙二年,縣令趙善竦再修。慶元五年,縣令趙師戬始創石址木梁。嘉泰二年,縣令龔晏始成之。長六十八丈,廣二丈四尺,上覆以屋,凡四十三間。鹹淳丁卯,縣令鐘國秀重修。元至正間圯。國朝天順四年,邑人李森建,今圯。
鳳池橋 在縣治西。宋開禧三年,縣令楊承祖始建。嘉定六年,縣令陳宓重修,石址木梁,覆以屋,凡四十六間,邑人德之,刻石曰"陳公橋"。複齋以為專前人之功,納之水,以其接于鳳山,改為"鳳池橋"。後四十三年,沙擁石出,若有所待,邑人複募而峙立焉,俗呼"上緣橋"。
以上二橋,實車馬往來之沖,但龍津橋正直南門,地理家病其有傷縣治,又各梁斜向學基,未免有害。鳳池橋适當溪流湍急之處,終難植立。議者謂:當以二橋舊石并作一橋,移造于東大隘之下,連續永安東臯之地,以為水口關鎖,則用力省,風氣完密,且水寬溪淺,可保堅固無虞矣,起廢興衰之機端有俟雲。
大嶺橋 在縣西北。
小嶺橋 在縣治西北。
東園橋 在縣治西北。
芒洲橋 在崇善裡,跨山坑,小橋通永春縣。邑人李森天順間修建。
石圳單闆橋 在崇善裡。
溪口橋 在崇善裡。
拱 橋 在崇善裡。
仙人跳橋 在崇善裡。
上任、下任橋 在崇善裡。
大澚橋 在崇善裡。
源口埔頭橋 在龍興裡。
牛嶺橋 在龍興裡。
湯頭拱橋 在感化裡。
馬迹橋 在感化裡。
盆口橋 在感化裡。
卓舍橋 在感化裡。
東山橋 在感化裡。
下坑橋 在感化裡。
白塗橋 在長泰裡羅渡東。嘉靖元年,裡人黃添養重修。
大宇橋 在長泰裡,跨山坑,接南安縣,安溪地界直至此為止。
建口橋 在常樂裡。建口橋,國朝正統六年建,石址木梁,構屋二十三間于上,今圯。
雙濟橋 在崇善裡。宋清水大師建。紹熙中,僧惠華增高之。開禧丁卯,邑人吳遜之、僧了性重建,洿上坑,通源口渡巡司,今圯。
谷口橋 在崇善裡。又名佛口橋,其上為屋十一間。舊有清水大師自永春來,見行者艱涉,遂造成橋,今廢。
西洋橋 在依仁裡。舊名"官廳石橋",跨小溪凡三十三間。宋淳熙十二年,大水壞其九,道人僧惠明重建。壬申,水壞其四,邑人林紹老、僧一甯修之;丙子,又壞其四,林又與僧悟晃修之。丁巳丙寅十年雨水,其三又壞,邑人施天祐及僧道珍又修之,後有寓公寺丞趙嗣嘉以僧自晃主緣,于中一址修作小浮屠其上,今俱圯,石址存。
黃塘橋 在感化裡。俗呼"黃坂橋",裡人吳煜重修,今築成路。
喬美橋 在依仁裡。三間,路通同安。
埔土尋橋 在永安裡。去縣東四裡。國朝正統十三年,水泛橋頹,其址尚存。
兩港橋 在永安裡。去縣東十裡,跨山坑,水自麗碧山而下,橫入于溪,故名。淳熙九年,僧性金創。久廢。嘉靖六年,知縣黃怿重建。
永安橋 在縣治東北,跨東溪。宋,清水岩僧惠清主緣為之,石址,四屋九間,今廢。
壩頭橋 在來蘇裡。平洋橫跨官圳,俗呼"下刈溝邊"。
渡
建口渡 在常樂裡,亦名仙澚渡。
新溪渡 在感化、來蘇二裡之間,又名新魁渡。
下林渡 在感化、來蘇二裡之間。義民胡欽家,世代施舟以濟往來,俗呼"黃坂渡"。
綿淹渡 在感化、來蘇二裡之間。
源口渡 在龍興裡。原巡檢司在焉。
吳埔渡 在縣西北五裡。
薛坂渡 在光德裡,一名仙苑渡。
大洋渡 在新溪裡。
澚下渡 在光德裡。
淩淵渡 在光德裡。
常沿渡 在縣治西鳳池橋下,編年渡夫一名。
黃龍渡 在縣治南龍津橋上,年編渡夫一名。
羅 渡 在長泰裡,編渡夫一名。
(《安溪縣志》卷之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