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老饕既“吃貨”,作家汪曾祺描寫故鄉食物的文字,适合搭配《舌尖上的中國》、《人間風味》或《深夜食堂》。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炒米和焦屑,回憶起家鄉的貧窮和那段的動亂時期,端午的鴨蛋,教科書裡的文章讀來倍感親切,鹹菜茨菇湯,喝一碗鹹菜茨菇湯,想念家鄉的雪,虎頭鲨、昂嗤魚、砗螯、螺蛳、蚬子,都是有特點的家鄉水産,野鴨、鹌鹑、斑鸠、鵽(duò),家鄉的鳥禽,蒌蒿、枸杞、荠菜、馬齒苋,家鄉的菜蔬。一篇文章裡就出現如此多的家鄉美食與食材,足見汪曾祺的對“吃”的講究。吃貨的“教父”,不但教你怎麼吃,還深究美食的文化。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蘇高郵,我喜歡稱他為中國當代作家和美食家,其他稱号可以暫時放一邊了!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炒米和焦屑 小時讀《闆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闆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裡。我們那裡也有炒米糖,像别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作“歡喜團”。那也是作坊裡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裡做出來,是自己家裡炒的。 說是自己家裡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裡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鬥,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裡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裡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幹,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産,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隻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丢了一隻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丢,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準,怎麼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裡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友善。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闆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裡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闆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甯願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裡叫作“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隻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我們那裡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煳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裡,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着。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馊,不長黴。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後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們那裡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友善,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饑。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國小,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内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于一種什麼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着,特别關照,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正常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着,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系的。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端午的鴨蛋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 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 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挂在帳鈎上。 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坎上。 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幹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 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個風俗不知别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隻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着後不響,隻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着的黃煙子丢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闆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是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 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顔色的菜。十二紅裡我隻記得有炒紅苋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隻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苋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鹹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裡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别标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别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别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隻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确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顔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處的發幹、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别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挂“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别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挂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挂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隻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的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麼?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鹹菜茨菇湯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不知是什麼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隻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鹹菜湯! 鹹菜是青菜腌的。我們那裡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作“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地買來,洗淨,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鹹菜很好吃,不鹹,細、嫩、脆、甜,難可比拟。 鹹菜湯是鹹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鹹菜已經腌得很鹹了,而且已經發酸,鹹菜湯的顔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鹹菜湯裡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鹹菜茨菇湯。或者叫茨菇鹹菜湯,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産,隻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後數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洋芋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麼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于茨菇、洋芋。 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後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裡人都不怎麼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會有人問我:“這是什麼?”——“茨菇。”——“茨菇是什麼?”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産)的蕃茄、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虎頭鲨、昂嗤魚、砗螯、螺蛳、蚬子 蘇州人特重塘鳢魚。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魚,眉飛色舞。塘鳢魚是什麼魚?我向往之久矣。到蘇州,曾想嘗嘗塘鳢魚,未能如願。後來我知道:塘鳢魚就是虎頭鲨,嗐! 塘鳢魚亦稱土步魚。《随園食單》:“杭州以土魚為上品,而金陵人賤之,目為虎頭蛇,可發一笑。”虎頭蛇即虎頭鲨。這種魚樣子不好看,而且有點兇惡。渾身紫褐色,有細碎黑斑,頭大而多骨,鳍如蝶翅。這種魚在我們那裡也是賤魚,是不能上席的。蘇州人做塘鳢魚有清炒、椒鹽多法。我們家鄉通常的吃法是氽湯,加醋、胡椒。虎頭鲨氽湯,魚肉極細嫩,松而不散,湯味極鮮,開胃。 昂嗤魚的樣子也很怪,頭扁嘴闊,有點像鲇魚,無鱗,皮色黃,有淺黑色的不規整的大斑。無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銳的骨刺。用手捏起這根骨刺,它就發出昂嗤昂嗤小小的聲音。這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我一直沒弄明白。這種魚是由這種聲音得名的。它的學名是什麼,隻有去問魚類學專家了。這種魚沒有很大的,七八寸長的,就算難得的了。這種魚也很賤,連鄉下人也看不起。我的一個親戚在農村插隊,見到昂嗤魚,買了一些,農民都笑他:“買這種魚幹什麼!”昂嗤魚其實是很好吃的。昂嗤魚通常也是氽湯。虎頭鲨是醋湯,昂嗤魚不加醋,湯白如牛乳,是所謂“奶湯”。昂嗤魚也極細嫩,鰓邊的兩塊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稱至味。有一年,北京一家魚店不知從哪裡運來一些昂嗤魚,無人問津。顧客都不識這是啥魚。有一位賣魚的老師傅倒知道:“這是昂嗤。”我看到,高興極了,買了十來條。回家一做,滿不是那麼一回事!昂嗤要吃活的(虎頭鲨也是活殺)。長途轉運,又在冷庫裡冰了一些日子,肉質變硬,鮮味全失,一點意思都沒有! 砗螯,我的家鄉叫饞螯,砗螯是揚州人的叫法。我在大連見到花蛤,我以為就是砗螯,不是。形狀很相似,入口全不同。花蛤肉粗而硬,咬不動。砗螯極柔軟細嫩。砗螯好像是淡水裡産的,但味道卻似海鮮。有點像蛎黃,但比蛎黃味道清爽,比青蛤、蚶子味厚。砗螯可清炒,燒豆腐,或與鹹肉同煮。砗螯燒烏青菜(江南人叫塌苦菜),風味絕佳。烏青菜如是經霜而現拔的,尤美。我不食砗螯四十五年矣。 砗螯殼稍呈三角形,質堅,白如細瓷,而有各種顔色的弧形花斑,有淺紫的,有暗紅的,有赭石、墨藍的,很好看。家裡買了砗螯,挖出砗螯肉,我們就從一堆砗螯殼裡去挑選,挑到好的,洗淨了留起來玩。砗螯殼的鉸合部有兩個突出的尖嘴子,把尖嘴子在糙石上磨磨,不一會就磨出兩個小圓洞,含在嘴裡吹,嗚嗚地響,且有細細顫音,如風吹窗紙。 螺蛳處處有之。我們家鄉清明吃螺蛳,謂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給孩子,一人半碗,由他們自己用竹簽挑着吃,孩子吃了螺蛳,用小竹弓把螺蛳殼射到屋頂上,喀啦喀啦地響。夏天“檢漏”,瓦匠總要掃下好些螺蛳殼。這種小弓不作别的用處,就叫作螺蛳弓,我在小說《戴東匠》裡對螺蛳弓有較詳細的描寫。 蚬子是我所見過的貝類裡最小的了,隻有一粒瓜子大。蚬子是剝了殼賣的。剝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殼,像一個墳頭。蚬子炒韭菜,很下飯。這種東西非常便宜,為小戶人家的恩物。 有一年修運河堤。按工程規定,有一段堤面應鋪碎石,包工的A錢了款子,在堤面鋪了一層蚬子殼。前來檢收的委員,坐在汽車裡,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還抽着雪茄煙,連說:“很好!很好!” 我的家鄉富水産。魚之中名貴的是鳊魚、白魚(尤重翹嘴白)、鮕花魚(即鳜魚),謂之“鳊、白、鮕”。蝦有青蝦、白蝦。蟹極肥。以無特點,故不及。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野鴨、鹌鹑、斑鸠、鵽 過去我們那裡野鴨子很多。水鄉,野鴨子自然多。秋冬之際,天上有時“過”野鴨子,黑乎乎的一大片,在地上可以聽到它們鼓翅的聲音,呼呼的,好像刮大風。野鴨子是槍打的(野鴨肉裡常常有很細的鐵砂子,吃時要小心),但打野鴨子的人自己不進城來賣。賣野鴨子有專門的攤子。有時賣魚的也賣野鴨子,把一個養活魚的木盆翻過來,野鴨一對一對地擺在盆底,賣野鴨子是不用秤約的,都是一對一對地賣。野鴨子是有一定分量的。依分量大小,有一定的名稱,如“對鴨”、“八鴨”。哪一種有多大分量,我現在已經記不清了。賣野鴨子都是帶毛的。賣野鴨子的可以代客當場去毛,拔野鴨毛是不能用開水燙的。野鴨子皮薄,一燙,皮就破了。幹拔。賣野鴨子的把一隻鴨子放入一個麻袋裡,一手提鴨,一手拔毛,一會兒就拔淨了。——放在麻袋裡拔,是防止鴨毛飛散。代客拔毛,不另收費,賣野鴨子的隻要那一點鴨毛。——野鴨毛是值錢的。 野鴨的吃法通常是切塊紅燒。清炖大概也可以吧,我沒有吃過。野鴨子肉的特點是:細、酥,不像家鴨每每肉老。野鴨燒鹹菜是我們那裡的家常菜。裡面的鹹菜尤其是佐粥的妙品。 現在我們那裡的野鴨子很少了。前幾年我回鄉一次,偶有,賣得很貴。原因據說是因為縣裡對各鄉水利做了全面綜合治理,過去的水蕩子、荒灘少了,野鴨子無處栖息。而且,野鴨子過去是吃收割後遺撒在田裡的谷粒的,現在收割得很幹淨,顆粒歸倉,野鴨子沒有什麼可吃的,不來了。 鹌鹑是網捕的。我們那裡吃鹌鹑的人家少,因為這東西隻有由鄉下的親戚送來,市面上沒有賣的。鹌鹑大都是用五香鹵了吃。也有用油炸了的。鹌鹑能鬥,但我們那裡無鬥鹌鹑的風氣。 我看見過獵人打斑鸠,在我讀國中的時候。午飯後,我到學校後面的野地裡去玩。野地裡有小河,有野薔薇,有金黃色的茼蒿花,有蒼耳(蒼耳子有小鈎刺,能挂在衣褲上,我們管它叫“萬把鈎”),有才抽穗的蘆荻。在一片樹林裡,我發現一個獵人。我們那裡獵人很少,我從來沒有見過獵人,但是我一看見他,就知道:他是一個獵人。這個獵人給我一個非常猛厲的印象。他穿了一身黑,下面卻纏了鮮紅的綁腿。他很瘦。他的眼睛黑,而冷。他握着槍。他在幹什麼?樹林上面飛過一隻斑鸠。他在追逐這隻斑鸠。斑鸠分明已經發現獵人了。它想逃脫。斑鸠飛到北面,在樹上落一落,獵人一步一步往北走。斑鸠連忙往南面飛,獵人揚頭看了一眼,斑鸠落定了,獵人又一步一步往南走,非常冷靜。這是一場無聲的,然而非常緊張的、堅持的較量。斑鸠來回飛,獵人來回走。我很奇怪,為什麼斑鸠不往樹林外面飛。這樣幾個來回,斑鸠慌了神了,它飛得不穩了,歪歪倒倒的,失去了原來均勻的節奏。忽然,砰,——槍聲一響,斑鸠應聲而落。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裝在獵袋裡。他的眼睛很黑,很冷。 我在小說《異秉》裡提到王二的熏燒攤子上,春天賣一種叫作“鵽”的野味。鵽這種東西我在别處沒看見過。“鵽”這個字很多人也不認得。多數字典裡不收。《辭海》裡倒有這個字,标音為duò(又讀zhua)。zhua與我鄉讀音較近,但我們那裡是讀入聲的,這隻有用國際音标才标得出來。即使用國際音标标出,不知道“短促急收藏”的北方人也是讀不出來的。《辭海》“鵽”字條下注雲“見鵽鸠”,似以為“鵽”即“鵽鸠”。而在“鵽鸠”條下注雲:“鳥名。雉屬。即‘沙雞’。”這就不對了。沙雞我是見過的,吃過的。内蒙、張家口多出沙雞。《爾雅·釋鳥》郭璞注:“出北方沙漠地”,不錯。北京冬季偶爾也有賣的。沙雞嘴短而紅,腿也短。我們那裡的鵽卻是水鳥,嘴長,腿也長。鵽的滋味和沙雞有天淵之别。沙雞肉較粗,略有酸味;鵽肉極細,非常香。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比鵽更香的野味。
吃貨的“教父”,作家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故鄉的食物
蒌蒿、枸杞、荠菜、馬齒苋 小說《大淖記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我在書頁下方加了一條注:“蒌蒿是生于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作‘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蒌蒿的蒌字,我小時不知怎麼寫,後來偶然看了一本什麼書,才知道的。這個字音“呂”。我國小有一個同班同學,姓呂,我們就給他起了個外号,叫“蒌蒿薹子”(蒌蒿薹子家開了一爿糖坊,國小畢業後未升學,我們看見他坐在糖坊裡當小老闆,覺得很滑稽)。但我查了幾本字典,“蒌”都音“樓”,我有點恍惚了。“樓”、“呂”一聲之轉。許多從“婁”的字都讀“呂”,如“屢”、“縷”、“褛”……這本來無所謂,讀“樓”讀“呂”,關系不大。但字典上都說蒌蒿是蒿之一種,即白蒿,我卻有點不以為然了。我小說裡寫的蒌蒿和蒿其實不相幹。讀蘇東坡《惠崇春江晚景》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此蒌蒿生于水邊,與蘆芽為伴,分明是我的家鄉人所吃的蒌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蒌蒿别是一種,未可知矣。深望懂詩、懂植物學,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的小說注文中所說的“極清香”,很不具體。嗅覺和味覺是很難比方,無法具體的。昔人以為荔枝味似軟棗,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我所謂“清香”,即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這是實話,并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處都有。開花後結長圓形的小漿果,即枸杞子。我們叫它“狗奶子”,形狀頗像。本地産的枸杞子沒有入藥的,大概不如甯夏産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葉,即枸杞頭。枸杞頭是容易采到的。偶爾也有近城的鄉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籃裡叫賣:“枸杞頭來!……”枸杞頭可下油鹽炒食;或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那滋味,也隻能說“極清香”。春天吃枸杞頭,雲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樣。 “三月三,荠菜花賽牡丹”。俗謂是日以荠菜花置竈上,則螞蟻不上鍋台。 北京也偶有荠菜賣。菜市上賣的是園子裡種的,莖白葉大,顔色較野生者淺淡,無香氣。農貿市場間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來賣,則又過于細瘦,如一團亂發,制熟後強硬紮嘴。總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慣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們家鄉有用來包春卷的,用來包馄饨的沒有,——我們家鄉沒有“菜肉馄饨”。一般是涼拌。荠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幹切細丁,入蝦米,同拌。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涼菜的。酒席上的涼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臨吃推倒。 馬齒苋現在很少有人吃。古代這是相當重要的菜蔬。苋分人苋、馬苋。人苋即今苋菜,馬苋即馬齒苋。我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苋晾幹,過年時作餡包包子。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隻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裡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馬齒苋有點淡淡的酸味。 馬齒苋開花,花瓣如一小囊。我們有時捉了一個啞巴知了,——知了是應該會叫的,捉住一個啞巴,多麼掃興!于是就摘了兩個馬齒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馬齒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這知了就拼命往高處飛,一直飛到看不見! 三年自然災害,我在張家口沙嶺子吃過不少馬齒苋。那時候,這是寶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