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蟹養殖全過程中的關鍵詞

河蟹養殖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我國水産養殖的支柱産業之一,基本形成了河蟹育苗、蟹種培育、成蟹養殖、蟹産品加工、出口創彙等完整的産業鍊,養殖面積、産量、産值和貿易逐年穩步增長。由于各地河蟹養殖技術水準不平衡,導緻河蟹養殖效益波動區間較大。筆者根據多年技術積累和總結,提出以下河蟹生态健康養殖全過程的關鍵技術要點,供廣大養殖者參考。

1、水源。在選擇養蟹基地前必須對水源有充分的了解,水量充足是前提條件,養殖區要遠離工、農業和生活污染源。規模養殖場要設定廢水淨化處理設施(如生态溫地、生态淨化池等),廢水排放應符合《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标準。蟹池必須分别建設獨立的進、排水口,防止排出的水進入進水口。進水口須安裝60~80目的不鏽鋼或篩絹網過濾裝置,防止野雜魚蝦及其它敵害生物進入。

2、水質。水質無異色、異臭和異味,總大腸杆菌等12個名額經檢驗符合《無公害農産品 淡水養殖産地環境條件》(ny 5361-2016)标準。最好設定養殖用水預處理裝置或設施(如蓄水淨化池等)。

3、清淤。 池塘因投餌施肥及養殖動物排洩物使池底沉積了大量的殘餌、肥渣、糞便、屍體和有機碎屑等。一個養殖周期結束後,排幹池水,使用人工或機械,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以減少池底聚積的有毒有害物質。

河蟹養殖全過程中的關鍵詞

4、曬塘。排幹池水,讓池塘徹底曝露在陽光下,通過冬季冰凍和陽光曝曬1個月左右,使池底曬至龜裂,促進池底有機質分解變成養份,讓有毒有害物質分解、揮發,減少細菌、寄生蟲等有害生物的危害。

河蟹養殖全過程中的關鍵詞

5、消毒。蟹種放養前必須用藥物對蟹池徹底消毒,常用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和茶粕等,每畝用量分别為75~100千克、30~75千克和30~50千克,也可采取生石灰或漂白粉+茶粕的方法消毒。

6、種草。水草不僅可以作為河蟹的部分餌料,而且可以吸收利用水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還能為蛻殼蟹提供隐蔽場所避免互相殘殺等。蟹池種植的水草品種有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浮萍和水花生等,這些水草均有優缺點。伊樂藻氣溫在5℃以上即可生長,在寒冷的冬季能以營養體越冬,當其它水草尚未發芽時,伊樂藻已開始正常生長,其缺點是不耐高溫,易爛根。輪葉黑藻适應性強,易種植,生長快,産量高。苦草适用于底泥較厚的蟹池種植,形成“水下森林”,缺點是蟹喜歡夾斷新老草葉,漂浮在水面上必須人工撈除,否則腐爛敗壞水質。通過套種可以揚長避短,發揮各品種水草的優勢。早期以伊樂藻為主,夏秋季節以輪葉黑藻,苦草為主,後期以輪葉黑藻為主,浮萍和水花生作為補充水草品種。

河蟹養殖全過程中的關鍵詞

7、投螺。螺蛳是河蟹的優質天然餌料,還具有利用蟹池營養鹽類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每畝蟹池分2~3次投放活螺蛳400~500千克,要求鮮活、清潔,清明前必須投放1次,以繁殖小螺蛳供剛放養的蟹種攝食。投放螺蛳以本地産的為好,長途運輸影響成活率,一次性投放過多容易引起水質清瘦,導緻青苔滋生。

8、肥水。肥水的作用是保持良好的水質,有利于消耗有機質,為冬春蝦蟹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生物,促進水草生長,抑制青苔繁衍。蟹種放養前15天,每畝水面施發酵腐熟有機肥200千克和複合肥2千克作為基肥,以後視水質肥瘦情況,每兩周潑灑一次複合肥,每畝1千克。低溫期間應選擇即溶型肥料肥水,否則不能直接被藻類和水草吸收利用;施肥應少量勤施,避免發生大量輪蟲和枝角類;施肥時應選擇晴天上午,肥料兌水後全池潑灑。

9、選種。選擇長江水系經提純複壯親蟹繁殖的蟹苗,規模養殖場或成蟹面積大的養殖戶最好另辟專池自育蟹種,做到心中有數,避免長途運輸等。外購蟹種必須到育種苗場調查察看,了解育種池水質、環境和育種期間發病及用藥等情況,蟹種必須經産地檢疫,確定健康無疫病。

10、放養。蟹種規格每千克100~160隻,放養量根據設計産量和規格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600~1500隻/畝。同一池塘放養的蟹種規格基本一緻,要求蟹種内髒器官正常,附肢齊全,無磨爪現象等。放養時間2月底至3月初,選擇晴天進行。事先用網圍欄占總面積約10%的暫養區,其他區域栽種水草,待水草生長茂盛後約5月底前拆除圍欄。蟹種放養前在100千克水中加入10克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浴5~10分種,以殺滅與體表寄生蟲、細菌等病原微生物。

河蟹養殖全過程中的關鍵詞

11、混養。為充分利用養殖水體空間,規避單一養蟹的風險,蟹池可混養一些與河蟹沒有沖突的魚蝦,如青蝦、熱帶蝦(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細鱗斜颔鲴、鳙魚、塘鳢、鳜魚等。青蝦可與河蟹錯季養殖,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可與河蟹“雙當家”養殖、細鱗斜颔鲴和鳙魚可攝食蟹池中青泥苔與浮遊動物,塘鳢和鳜魚可控制蟹池中的野雜魚、蝦。

12、投料。河蟹是雜食性動物,飼料有“葷、精、青”之分,葷料主要有螺、蚌、蚬肉和海、淡水小雜魚等,精料有配合飼料、麥類、玉米等,青料包括種植的水草和南瓜、洋芋絲等。投喂要求“前後期精,中期粗”, 堅持定質、定量、定時、定點的“四定”原則,一般5月份前每天每日下午5時投喂1次,從5月份開始,每天投2次,第一次在上午8~9時,占日投量的30%,地點在深水區;第二次在下午5~6時,占日投量70%,地點在淺灘區。

河蟹養殖全過程中的關鍵詞

13、管水。河蟹養殖龍其是蝦蟹混養池塘,提倡“前期肥水,中後期清水”的原則,有利于控制青苔,促進蝦蟹和水草的生長。蟹池水位3月份水深30厘米,以後每月增加10厘米,至9月份池水達到90厘米,如遇持續高溫最高水位可增加到110厘米以上。6月底以前以加水為主,每次10~20厘米,7~8月高溫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每10天更換新水一次,每次10~20厘米,淩晨換底層老水,防止溫差過大産生應激,河蟹蛻殼、用藥期間應避免換水。保持充足溶氧是管水的關鍵,梅雨季節增氧尤為重要,有條件的蟹池最好安裝微孔管增氧設施。水質名額應掌握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透明度30~50厘米,氨氮0.2毫克/升和亞硝酸鹽在0.02毫克/升以下。一般通過潑灑生石灰、芽孢杆菌、em菌等進行調節。

14、改底。因殘餌、動物屍體、腐爛的水草等導緻池底淤泥中硫化氫、氨氮、亞銷酸鹽、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增加。在養殖過程中尤其是中後期,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質改良劑,如分解型底改、芽孢杆菌、噬菌蛭弧菌等生物制品。

河蟹養殖全過程中的關鍵詞

15、護草。水草管護是養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蟹池水草各品種的生長特點是:伊樂藻前期随着水位的加高,生長非常旺盛,6月底前後進入進入衰敗期,應提前割掉草頭,割後可打破在高溫時休眠的狀态,重新恢複旺盛的生長力。輪葉黑藻和苦草前期生長慢,高溫季節生長加快,但過分生長會覆寫水面,甚至水底沒有光照,池塘不能形成風浪,不利于增加池塘溶氧,是以同樣需要采取割、疏等人為控制措施。割草時要注意避開蛻殼高峰期和水草生長狀态欠佳時期,割草後要及時消毒、調水,以護理水草的傷口,使其盡快恢複生長力,也可以分批割,待先割的水草恢複生長了,再割另一批。管護水草還要妥善處理葉面長毛、葉面長垢、爛根、莖葉細小和吃草蟲的破壞等常見問題。

16、防病。河蟹病害防控應遵循“重在防而非治”的原則。病防工作要走免疫、生态和綠色防治的路子;發生病害,堅持對症下藥,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綠色漁藥,避免使用高殘毒的抗生素、化學制劑,杜絕違禁漁藥的使用和濫用藥現象。養殖過程中要把握清塘消毒、選種藥浴、種草投螺、選料精喂、調水改底、定期用藥預防等關鍵環節,實行生态建康養殖。

17、除害。河蟹養殖過程中的敵害主要有烏類、鼠類和野雜魚蝦等。可采取設定防鳥網、彩條、稻草人等設施以恐吓、驅趕水鳥。放養前徹底用藥物清除敵害生物,進水口要用紗網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平時加強防範和清除敵害生物。

河蟹養殖全過程中的關鍵詞

18、捕撈。河蟹的捕撈最佳季節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如捕撈過早,尚有部分河蟹未完成成熟蛻殼;而捕撈過晚,由于氣候轉涼,河蟹因生殖洄遊,極易逃逸,部分留池河蟹也會穴居越冬,不易捕捉。捕撈的方法有地籠張捕、徒手捕捉、燈光誘捕和流水捕撈等。

19、暫養。對于捕撈起來的商品蟹,來不及銷售或留待市場緊缺時再行銷售的,或出口外銷的,都需要集中進行暫養。暫養的好處:一是便于集中、遠距離銷售;二是通過暫養,可以待價而沽,充分利用市場的季節差價,賣到好價錢;三是通過暫養,可以育肥增重,使一部分蛻殼不久的商品蟹,通過投喂小雜魚、黃豆等優質飼料,達到增重育肥的目的。暫養方法根據商品蟹的暫養數量、要求和暫養時間的長短,選擇适宜的暫養工具,并提前準備好蟹籠、蟹簍、網箱等暫養設施,選擇好技術方案,實行科學暫養,以提高河蟹暫養的成活率。

20、運輸。商品蟹運輸前要做好大小、強弱、健殘和肥瘦“四分開”,然後根據運輸和銷售方法選擇合适的包裝工具,并标明等級、規格、雌雄、淨含量、生産者名稱和位址、包裝日期、批号和産品标準号等。運輸工具在裝貨前應清洗、消毒,做到潔淨、無毒、無異味。運輸過程中,防溫度劇變、擠壓、劇然震動,不得與有害物質混運,嚴防運輸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