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集采常态化後 中小藥商或将“退場”

在第四批國采拟中選結果公布後,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近日釋出了《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拟中選結果上海地區配送企業公示》,公示時間至2月7日。

我國各地國采品種配送基本由大型醫藥商業公司包攬,配送企業則以頭部藥商為主的格局,分析人士認為,随着集采覆寫面的不斷擴大,醫藥商業流通格局也将重構,藥品配送企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成為趨勢,中小藥商或将“退場”。

頭部藥商漸成配送“龍頭企業”

第四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日前在上海開标,并産生拟中選結果。此次采購産生拟中選企業118家,拟中選産品158個,拟中選産品平均降價52%。

針對國采中選品種的藥品配送,上海市對企業配送速度和管道覆寫範圍都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根據此前釋出的《全國集中采購上海地區補充檔案(gy-yd2021-1)》,一個中選藥品僅可以委托一家藥品配送企業負責配送,指定配送企業應符合以下條件:指定配送企業2020年配送藥品範圍覆寫本市所有區;指定配送企業具備24小時内向全市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配送中選藥品的能力和條件。

《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拟中選結果上海地區配送企業公示》顯示,第四批國采的45個品種全部配置設定了相應的配送商,國藥系配送企業拿下22個品種的配送資格,上藥21個,華潤2個。國内四大醫藥商業公司中的三家基本包攬了上海地區的國采品種配送。

記者梳理發現,從首輪4+7到第四批國采拟中選結果公布,上海地區的國采品種配送基本被上藥和國控覆寫,已經難覓中小配送企業的身影。其他省份的國采品種配送也基本由四大醫藥商業公司和地方大型醫藥商業企業包攬。

中西部地區的柳藥股份業績穩步增長的核心在于擁有本地零售闆塊的龐大資源,尤其是獲得了不少國采品種的配送:藥店總數達668家,其中醫保藥店417家,dtp藥店109家,通過國采配送與零售管道“同步發力”的方式,在處方外流的大背景下積極開展專業化藥房建設,并同時在中藥領域生産加工發力。

中小醫藥流通企業面臨成本控制挑戰

業内人士認為,配送企業呈現“頭部藥商占主導”的格局,一方面是由于國采對于配送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國采中選品種價格大幅壓縮,“按點數收取配送費”的醫藥商業企業提出了更強的成本控制能力的要求。國家集采和在品種、品類上的持續擴圍,中小醫藥流通企業面臨着配送時效和成本控制的挑戰,壓力持續增大。

南甯益生堂醫藥配送公司副總裁劉剛說:“醫藥商業企業的主要業務有分銷批發業務、零售業務和醫藥工業等,國家集采使得醫藥工業企業會選擇行業前3或前5的醫藥商業公司進行配送,這就導緻中小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争。”

常年從事醫療市場營銷研究的專家、廣西師範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羅婧說:“配送品種利潤空間壓縮,醫藥商業公司的盈利狀況面臨挑戰,成本控制成為關鍵。”

廣西醫科大學一附院血液病科大夫唐中源認為:國家組織藥品集采的中選産品極為嚴格,量價挂鈎、保證使用,醫藥流通企業的藥品銷售和推廣的優勢将大大被削弱,傳統賺中間價的貿易模式将被颠覆,從分銷商徹底淪為配送商。“醫藥流通行業的價值下行壓力非常大。”獲得全國集采品種配送權的醫藥商業也面臨着“加量不加利潤”的困境,配送集中度提高的同時,毛利收縮明顯。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程俊佩表示,2019年中國藥品流通規模達23667億,同比增長8.6%,連續三年呈現個位數增長,預計2020年整個藥品流通市場的增加值在4%左右。

醫藥流通市場集中度逐漸提升

随着集采覆寫面的不斷擴大,作為下遊的醫藥商業的市場格局也将重構,藥品配送企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成為趨勢。

目前,我國醫藥流通企業以“以市場分銷為主的經營模式”,包括基層醫療機構、民營醫院、零售藥店、下遊分銷商等市場化客戶為主要銷售對象,提供藥品銷售及配送服務。但随着醫藥行業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醫藥商業流通管道的兩端(生産企業和終端客戶)對醫藥流通企業的依賴日趨加強,經過市場競争和行業整合,擁有強大的市場覆寫、物流配送、客戶服務、品種保證等能力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将會占領更多的上、下遊資源及市場佔有率。

在國家組織藥品集采的倒逼之下,藥品市場的管道分化明顯。國藥控股、華潤、九州通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此前的半年報中均表示積極迎接變化:2020年的“帶量采購”政策實施,擴充品種,規模擴大和藥價下調,倒逼醫藥批發企業加快創新、轉型,加快高品質發展步伐,這一領域将加速淘汰僅依靠傳統經營模式的藥品流通企業。

上藥在2019年年報中提出,上藥積極參與帶量采購品種配送商遴選,為中标企業提供市場準入、備貨倉儲及項目推廣等增值服務。

華潤明确持續聚焦戰略重點産品和核心治療領域,加速對基層醫療終端和零售終端的拓展覆寫。

作者:□記者 李唐甯 何豐倫 北京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