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貓》《劇院魅影》創作者韋伯中文版自傳上市:摘下面具,回憶人生

作者:星星飛翔

自2003年韋伯代表作《貓》首次被引進國内以來,《劇院魅影》《艾薇塔》《周日戀曲》《搖滾學校》接連上演,掀起觀演熱潮,更不用說那些經典唱段,比如《回憶》《阿根廷别為我哭泣》的影響力了。

2018年3月,韋伯在70歲生日之際推出了英文版自傳。曆經三年打磨,中文版《韋伯自傳:面具後的天才與狂喜》在近日與中國讀者見面。這本自傳的英文書名借鑒了韋伯的代表作《劇院魅影》中的标志性元素,以unmasked(摘下面具)一語雙關地擊中了音樂劇愛好者的心,讓人不由揣測,莫非面具後的魅影才是他内心隐秘的自我?

曾出演韋伯音樂劇的明星費翔寫道:“讀韋伯爵士這本自傳,感覺如同出席一場盛宴,一幕一幕颠覆所有的想象。”

《貓》《劇院魅影》創作者韋伯中文版自傳上市:摘下面具,回憶人生

生于藝術世家,命中注定的戲劇天賦

安德魯·洛伊德·韋伯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是一位作曲家,韋伯的母親開辦了倫敦知名的鋼琴學校,是韋伯口中“一流的兒童鋼琴教師”。相比能夠了解并支援他的藝術追求和人生選擇的父親,母親則是一位望子成龍的“虎媽”。而與他關系最親密的姨媽“薇姨”,不僅演過話劇,更是将他帶入戲劇圈子的領路人,是他的精神向導。

成長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中,韋伯的回憶錄展現了他特别而有趣的家庭。他後來成為大提琴家的弟弟以及弟弟的同學、摘獲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大獎的鋼琴家約翰·裡爾,都為他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定期到倫敦帕拉迪厄姆劇院看戲的家庭習慣使他對舞台表演大感興趣,甚至親手制作了一座玩具劇院,還與弟弟一起為這個“劇院”策劃了許多演出節目。

大師的青春期也叛逆

盡管成長于令人羨慕的藝術家庭,韋伯依然有着不少壓力和苦惱。他無法滿足媽媽對他在藝術成就上的期待;進入校園後,又由于低于正常入學年齡不合群;他努力完成學校課業,千辛萬苦考入了牛津大學曆史學院,卻無法割舍自己對音樂的本能熱愛,在藝術創作上大花精力,是以被學校強制休學……這個“叛逆青年”最終用一個決定給自己的人生劃下了關鍵一筆:為了音樂劇,從牛津大學退學!

盡管他做出在家人看來是“自毀前程”的退學決定時,還不清楚前路何在,但冥冥之中對音樂劇的熱愛讓他堅定地奔向了這條路,從未回頭。

從《貓》到《劇院魅影》,打造音樂劇舞台高光時刻

在這本回憶錄中,韋伯花費了大量篇幅講述那些經典作品的創作過程,從《約瑟夫和神奇彩衣》到《萬世巨星》,從《艾薇塔》到《周日戀曲》,從《貓》到《劇院魅影》……讀者将看到一部音樂劇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

他細細地回顧了觸動無數人心弦的《回憶》是如何寫成的;出演首代貝隆夫人的初版“艾薇塔”伊蓮·佩吉經曆了怎樣的選角過程;全球傳唱的《阿根廷别為我哭泣》是在何種情境下醞釀而生;更收錄了《劇院魅影》的初版草稿,讓人不禁驚歎這部經典之作的初稿竟如此一氣呵成,與今天舞台上演出的幾乎别無二緻。

成就韋伯的那些人

在藝術圈沉浸了大半生的韋伯,他的回憶錄也是對英美音樂劇發展史的重要回顧,當中不隻展示了光鮮亮麗的成功,也有令人沮喪頹然的失敗,書中戲劇界與音樂界的大咖紛紛登場……還有一衆活躍在當代音樂劇舞台上的演員們,向我們展示了五光十色的演藝圈生活。

他的三次婚姻,他與莎拉·布萊曼的情感糾葛,也盡數收入書中:第一任妻子與他結婚時才剛滿18歲;而現任妻子瑪德琳則是他事業上最強有力的幫手。這些生命中的角色,與韋伯一同演繹着他精彩的戲劇人生。

屢創票房奇迹,藝術與商業的雙重傳奇

韋伯的音樂劇作品不僅在藝術層面頗具魅力,在商業上取得了難以超越的成功。《貓》在倫敦西區連續演出 21 年,在紐約百老彙連續演出 18 年,《劇院魅影》在2016年于倫敦慶祝了30周年生日,也打破了《貓》的紀錄,成為在百老彙連續演出時間最長的劇目,這部戲已在全世界166座劇院上演過,至今仍在全球範圍内演出。

據統計,迄今為止他一共獲得了8次托尼獎、4次格萊美獎、7次奧利弗獎、1次金球獎、1次奧斯卡獎、2次國際艾美獎等,更在2018年的托尼獎頒獎典禮上,獲頒終身成就獎。

他借用托馬斯火車頭的名字創辦的“真正好”公司,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文化演出集團。同時他的名下已擁有七座劇院,童年時代的夢想照進現實,玩具劇院裡的孩童遊戲變幻成每一個星光璀璨的劇院夜晚。

編輯/弓立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