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田秋與貴州開科鄉試

作者:俯視世界

田秋(1494-1556年)是貴州思南人,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時期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曾官至福建布政司右參政、四川按察使、禮部左科給事中、廣東布政使。田秋為官清廉正直,敢于直言,他一生為國為民,興利除弊,建樹頗多,尤其是請準貴州開科鄉試,振興貴州教育,開發貴州人才,貢獻最大。

隋唐以來,我國曆代選拔人才,都是要經過科舉考試。這種開科取士的辦法,在明清兩代更是盛行。考生先要在縣裡或府裡院試,考取秀才後,再到省裡參加鄉試考舉人。取得舉人資格後,才能進京參加會試,考貢士。然後才能參加殿試考進士。考上了進士,才能得到朝廷的任用。明王朝建立150多年後,貴州的讀書人在省内隻能參加府、縣院試考秀才。要參加鄉試考舉人,先是要去四川,後是去湖廣,再後到雲南。不但要長途跋涉,曆盡艱辛,花費很多錢财,而且考中者很少。如此折騰,對開發貴州人才,發展貴州教育極為不利。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貴州總兵焦俊和貴州監察禦使張淳等曾上奏朝廷,請自開鄉試取士,未獲準許。明嘉靖九年(1530年),時在禮部任職的田秋,為讓故鄉讀書人擺脫遠道赴考的苦楚,使家鄉能夠多出人才,向朝廷上了一道《開設賢科以宏文教疏》,請開貴州鄉試試院。田秋在疏中還以兩廣為例,說明雲貴分别設科以後,可以多出人才,提出貴州雲南分别設科以後,還希望朝廷對兩省規定的名額,再增加幾名“以風勵遠人,使之激勸”。

田秋為開發故鄉人才,不遺餘力,大聲疾呼,難能可貴。田秋的不懈努力加上貴州巡按禦使王杏的支援,明朝廷終于在嘉靖十四年((1533年)同意貴州單獨開科鄉試,定貴州每科鄉試取25名,并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與雲南正式分開考試,從此,讀書人在省城貴陽就可以參加鄉試考舉人了,以後科額也逐年有所增加。據史料記載,明代276年中,貴州中進士者,開闱科考前169年僅27人,開闱科考至明末107年,即達75人。以後更是人才四起,直追中原。清朝267年,貴州中進士者,竟多達641人。貴州開科鄉試,并增解額,是貴州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這和田秋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田秋為鼓勵青年學子上進,扶持貧困人家子弟,貴州單獨開科鄉試後,又自己帶頭并倡導士紳捐資買卷田,解決考生試卷費用。故貴州自開科鄉試,至清末廢科舉制度,曆屆考生,都不用自己出錢買試卷。

除了争取貴州單獨設科以外,田秋對貴州邊遠地方學校的設定也極為關心,他認為要把國家治理好,最重要的是要讓人民群衆受到教育感化,而要達此目的,必須盡可能興辦多的學校。之後,他又向朝廷上《請建務川安順印江學校疏》,以廣文教,說貴州當時隻有府衛建學,而無州縣建學。這些州縣離府衛又較遠,江河阻隔,如遇夏秋水漲,學子上學困難,況且地方人才多,又因休養生息已久,富而未教,未免遺憾。請朝廷撥款興學,培養人才。因田秋的努力,務川、安順、印江三個州縣也相繼建起了儒學。

田秋對振興貴州教育,開發貴州人才,是傾注了心血的。此後,明朝政府下令,府、州、縣衛所,都要興辦官學,各地又紛紛辦起了儒學、書院、社學和義學。從此,更是文教大興,讀書的人多了,出的人才也更多了起來。

總計明清兩代,通過考試,貴州中舉人多達6000多人,中進士有700多人,還高中了三名狀元。在明清進士題名錄和有關資料上寫得清清楚楚。特别是近代,貴州更是人才濟濟,像貴陽李端棻、周漁璜、姚茫父、丁道衡、羅聲璕、黃齊生、謝六逸、秦天真、徐健生、朱啟鈴、嚴寅亮等,都是全國有影響的人物,其匡時濟世的高風亮節,令後人交口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