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作者:Beiqing.com

九月,收獲季節。幾千年來,工業化改變了農業模式,聯合收割機在平坦的土地上行駛,谷物像瀑布一樣在機器的出口處傾瀉而下,給人留下了豐收的印象。然而,最原始的農業模式仍然可以在尚未被工業化覆寫的綠色山脈和水域中找到,在那裡人們耕種火,努力工作,用手和背收割。今天,其中一些場景被稱為"農業文化遺産"。

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夕,新京報記者走訪了雲南哈尼梯田的采收地點。有村下林、田下、田下、雲田,有數千年人類農業史的奇觀,還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首批公認的"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覆寫4個縣、12個鄉鎮82萬畝梯田。與自動化大型機器相比,哈尼農民的收成特别困難和珍貴。

哈尼梯田的收成很好。新京報記者 周偉宗拍攝制作

露台上的雲彩,人們帶着馬匹在秋收

9月17日上午,幾名村民蹲在雲南省元陽縣祿口村下山交界處的棚子裡,腳下夾着鐮刀、編織袋、繩索和魚籃。雨沒有太大,但突然打破了他們收獲的節奏。

另一個人走過棚子,腳步聲沒有停歇,雨點在田野裡,他邀請幫忙收割稻的親戚朋友已經聚集起來,等不了多久,下一個家庭還在等。

塔克古奇村是單一的哈尼族聚集村,位于山的南部,是該村的雛形,可追溯到1000阿.M左右,也是早年形成的哈尼梯田文明。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9月17日等待收獲的哈尼梯田。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祿口村具有典型的梯田文明特色,山寨建在半山半山,村上,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水系豐富的森林,沿着山坡蜿蜒流經村嶼,澆灌着延伸到山腳下的梯田層,最後進入山谷。

村口懸崖邊上的一個小廣場,是村民們放松的地方,也可以作為觀景台,俯視,梯田邊緣是深綠色的雜草,金黃的米飯分成一個小塊,梯田一層一層地向下延伸,一直延伸到山谷的雲層。

森林下有村莊,村莊下面有田野,田野下面,是一片千變萬化的雲海,仿佛梯田建在雲上。有已經收獲的小梯田,水和光反射,雲層搖曳。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俯瞰着在露台上工作的人。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剛在雨中倒下的人們走進他們的梯田,從遠處往下看,隻能看到幾個灰黑色的小點,在田野裡慢慢地移動。其實他們的速度并不慢,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排成一排,彎腰揮舞着鐮刀,成熟的大米被一排切開,在田間造粒。

梯田狹窄,山路蜿蜒陡峭,無論是開車還是三輪車或騎自行車。顆粒狀的大米隻能通過馬屁股或人背運回家。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收獲後,村民們手提大米。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雨從未停過,稻田裡收割的人都有收割,下山路口,有人回來了,他們背着一個裝滿大米的編織袋,一根繩子圍成一圈,一邊是食物袋,另一邊縫着寬大的布帶,額頭上裹着。扛着米飯的男人低下頭,彎下腰,一步一步地沿着濕滑的山路緩緩前行。

林田村水,千年農耕文明的奇迹

幾千年來,哈尼人一直在延續這種生産方式。研究表明,大約1300年前,哈尼族祖先遷移到哀悼的山地一代,在山區和森林中建造家園,并在延伸的山坡上開墾梯田,創造了人類農業一千多年曆史的奇迹。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哈尼梯田,人類農業史上的奇觀。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當地一位從事保護哈尼梯田文化的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哈尼人有着悠久的耕作曆史,千年傳承積累了很多寶貴的傳統耕作經驗,這些經驗圍繞着梯田系統,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生态發展模式。

"從山頂到山谷,頂端是森林,接着是村子,再一直向下延伸到梯田,穿過三層,是水從山頂流下來,滋養森林,供應人畜,灌溉梯田,最終形成了哈尼梯田林, 村、梯田、水系四态、循環生态農業體系,"地方梯田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崔偉告訴新京報。

這種格局的形成與山體的特殊地理環境有關。根據博物館的展品,哈尼梯田位于亞熱帶山谷的深切中部,海拔從144米到2939.6米。海拔2000多米,山谷的熱風上升,山頂形成雲層和降水,滋養茂密的森林,形成豐富的水系,這些森林的水源,常年從山頂流向山谷,為水稻種植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崔的工作地點,在距離川口村不遠的哈尼梯田博物館,博物館不在城市裡,而是在山坡梯田和森林的交界處。

這也是所有哈尼族村莊的場地建設模式,在悠久的曆史中,哈尼人在山頂森林中尋找相對平坦,且水源充足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村莊,并依靠村莊,開墾了無數的梯田,然後引進了山間水、灌溉梯田, 野山,成田養育子孫後代的好田。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在山上耕種的好田地。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這樣的奇迹,放在世界各地,也是奇迹。2010年6月,哈尼台地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為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2013年6月,哈尼台地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5個世界遺産。

這是一個巨大的遺産。僅"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範圍,包括紅河縣、元陽縣、綠泉縣、紅河縣、錦屏縣等4個縣12個鄉鎮,梯田總面積約82萬畝。其中,元陽縣約有19萬畝,此外,有些沒有列入保護區,還保留了大量的梯田。

以最傳統的方式生産的台地勞動力

臨近中午時分,風停了,陽光明媚,群山周圍的梯田裡充滿了金色的稻光。

61歲的李有華戴着一頂窄邊帽,防水雨褲,系着帶子,帶着一個打山谷的工具,從家裡出來,帶着妻子和三個親戚沿着山路走下去。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李有華站在金黃的稻田裡。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三個親戚都在這裡幫忙,還有傳統習俗,每次到農場忙活,幾個親戚聚在一起,互助合作,在最快的時間内完成秋收。

海拔差2000多米梯田,水稻成熟時間不一樣,這為村民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幾個人團結一緻,從山下到山,每個家庭都不會錯過這個季節。

前來幫忙的三個人中,有李有華妻子的姐姐、姐夫,他們住在另一個村子裡,從三四月耕種到九月收割,已經一起耕種土地多年。

合作耕種的人,也有分工,切米以婦女為主,造粒以男子為主,磨機是簡單的農具三部分組合而成,底部為淺矩形箱體,箱體兩側有兩個傾斜的邊框。

在他面前切米飯的人,把切好的米包放在切好的米袋上,後面的男人拿起米包,在盒子裡狠狠地打一下,成熟的米飯濺起,被擋闆擋住,落在盒子裡。當地人稱收割大米為"小米",這可能就是它的來源。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打敗谷物的人。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李有華和姐夫李振元共用一台糧機,兩個人站在長方形箱子的兩端,一邊打着"山谷尖刺",很快,箱子就滿了。與此同時,這對夫婦的帽子,臉,胳膊和衣服都被泥土濺得滿身。

打完一小段距離的米飯後,李友華他們會把碾磨機往前推,磨機底部光滑,可以把幹水放在泥漿上滑行,但人不能滑行,一隻腳往下,腿就變成膝蓋深的泥。

稻黃色魚脂肪,與大自然同居的人

離李有華的稻田不遠,另一戶人家也在玩糧食,這裡人多一點,接近10人,四人用兩個碾磨造粒,速度更快。半個下午的工作,一個長長的梯田就完成了,一個裝滿大米的編織袋被馬扛上山,打敗了糧食人,然後轉向下一塊土地。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被打碎的小米被一匹馬帶走了。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62歲的陸長生坐在田間休息,收割的不是他的稻田,而是侄子的,田間辛苦,主要是幫忙。

不遠處,在田野上,有一隻魚蛞蝓,裡面裝滿了半隻蛞蝓。這些魚都是在稻田裡種植和放養的,這種稻田魚共生的模式,在哈尼梯田無處不在,因為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是以梯田水非常适合養魚。

在切米的人面前發現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大喊:"來拿魚。在後面打谷物,然後暫時停下來的人,在田間運河或水坑中撿起魚,踩在泥地上到前面,把魚裝回水中,經過一天的工作,魚還活着,把它帶回家,晚上在餐桌上, 将不止一條"米魚"。

稻田裡的魚,以水中的昆蟲為生,對防治稻瘟疫有一定的好處。但也因為不進食,是以産量不高,魚一般不大,最大的有一兩斤,多隻有手掌大。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孩子們舉起稻魚。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這種稻魚在外面很受歡迎,最貴的時候,每斤可以賣到60或70元,但由于産量低,出口也不多。

李有華無意出售這些米魚,他準備自備食物。李有華有兩個兒子,都在外面打工,留下四個學孫輩,由李有華夫妻照顧,這些魚,孫子孫女6個人,其實不能吃久。

林田村水、山璜奇觀、稻魚共生...李有華他們不了解這些話,或者聽說過,卻沒有想過它們的意思。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鶴曾在元陽學習過當地的梯田文化,他告訴記者,"在當地,哈尼人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生産秩序,節日禮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保持着文化的連續性。對于旁觀者來說,這是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産,但對他們來說,這些富有成效的生活方式,這些儀式文化,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活。"

在"遺産"中種植田地的人正在慢慢變老

其實,并不是每個人都在延續傳統生活、現代化大潮,也影響着山梯田裡的人們。

從祿口村往山路走下去,沿着馬路兩旁的梯田,打糧食的人,大多是老人,很少見到年輕人。他們基本上就像李有華的兩個兒子,在國外工作,不回來。盧長生告訴記者,年輕人基本上不種地,不會種地。就連曾在國外打工的陸長生本人,也是近幾年才回到家鄉的。

36歲的李華是為數不多的回國秋收的年輕人之一。李華和她的丈夫帶着兩個孩子一直在城外工作。家裡隻有婆婆,因為太老了,不能在地下工作,隻有他們回來打糧食。但隻有李華獨自一人回來,她的丈夫和孩子還在城裡。

李華家的大米,前兩天就完了,和李有華不一樣了,李華沒有找親戚幫忙,因為她繼續回去工作,不能回來幫親戚。但李華有自己的招聘方式。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在田裡撿米的人。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雇一個人打糧,一天100-120元左右,如果管飯,價格就低一點。這樣的市場,在無盡的山間和梯田中,出現的時間并不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方式。雇用人比互相幫助更容易,更直接,這當然是人們外出工作最經濟的方式。

27歲的馬薇也選擇了聘用。馬薇家隻有他和媽媽兩個人,馬薇一直在深圳工作,今年因為一次手術,是以在家休息。單靠母親,幾乎無法承受農業勞動的強度,尤其是秋收。馬偉告訴記者,不僅可以雇人收割,稻米上山馬,也可以雇,按包,每袋10元左右。

大約4點.m,馬薇的梯田關上了,雇工走了,媽媽和另一位親戚來幫忙把稻子還給山上,馬薇不能做繁重的工作,隻是幫忙拿着鐮刀、魚和騾子上山,腳上的運動鞋幹淨淨,白色的粉紅色外套和黑色的褲子, 幾乎沒有泥土。

"多年來,我們采取了許多措施來保護哈尼梯田及其農業文化,包括保護森林生态、修複和維護哈尼村、保護山地森林和水系等,确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崔也表示,保護哈尼梯田,也面臨着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年輕人外出打工多了,願意在農、農、少。

遺産仍在繼續,需要外界的幫助

有人試圖改變。在當地一家糧食加工廠,官員們告訴記者,他們購買了哈尼梯田獨有的紅米,并将它們加工成梯田産品,這可以幫助農民賺更多的錢,同時他們還試圖建立自己的生産基地,以便農業,引導農民生産,并幫助他們以更好的價格出售糧食。但即便如此,它也不會真正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他們基地裡的農民,或者接受他們指令種植的農民,也以老年人為主。

"人們自然會尋求更好、更豐富的生活。随着社會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低,如果沒有額外的收入,單靠農業,就再也不能為農村居民提供富裕的生活,負擔不起農村公共設施改善的成本,哈尼梯田等農業遺産,确實保留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保持文化多樣性做出了突出貢獻, 也要看到,辛苦工作,一直收入不成比例,越來越難以吸引人留下來,逼迫他們留下來,既不可能也不公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鶴說:"保護文化遺産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但要有效保護它,還需要引入政府投入等外部力量,通過旅遊吸引外部金融人才。"

在李和看來,這些仍然保留着傳統耕作方式的文化遺産,在現代化程序中,不僅僅是當地人的生命形式,"過去,文化就在那裡,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但現在,除了他們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繼承意義的展示。哈尼梯田的文明和曆史、文化和記憶可以而且必須改變。"

李有華、陸長生,他們也在蛻變的過程中。

.m 6點30分左右,夕陽西下,夕陽最後的餘晖蔓延到稻田裡,李有華放下鐮刀,拔出磨坊,背着大米回家。

探訪哈尼梯田秋收 在“遺産”裡勞作的人們

日落時分,村裡把大米還給回家的人。攝影:周偉宗,新京報記者

在元陽縣中心區梯田,祿口村已完成村落整理,家庭小樓幹淨整潔,曲線優美,高低落巷,石闆路和石階平坦。在疫情爆發之前,它是梯田旅遊的核心區域之一,村裡有旅館,小超市和小賣部比一般村莊還多。

穿過半個村子,把米放在樓上,老婆送親戚回家,李有華在門口撿回的魚,孫子也在旁邊幫忙。一個多小時後,一切都收拾好了,老婆準備了晚餐,炒飯魚放在桌上,孫子孫女6個人坐在餐桌旁,這是收獲季節的晚餐,簡單,但有些特别。李有華不知道這個梯田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但他知道,餐桌上的四個孫子,可能不會像他一樣長大,将不得不從田裡采肥,把稻子擡上山,他們會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生活。

新京報記者 周偉宗

編輯:張淑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