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永樂大典》是國家圖書館善本中的“四大專藏”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最神秘的、故事最多的文獻古籍。為了讓讀者感受《永樂大典》“朱墨燦然、溫潤古雅、版式精美”的特點和一代代學者在民間搜羅、尋找這部傳說中的典籍的艱辛,以及《永樂大典》在曆史中的那些傳奇故事,5月31日,國家圖書館的典籍博物館将舉辦“珠還合浦 曆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展覽,該展覽6月1日起面向社會公衆免費開放。
本文圖檔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翻拍
《永樂大典》正副本的命運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為什麼《永樂大典》如此重要?而它又是什麼時候、在怎樣的情況下開始編寫的?
許多開國之君都喜歡在平定天下以後編纂一部“集古今之大成”的文獻來彰顯對文治的重視、顯示國力。《永樂大典》就是明成祖朱棣為了消弭“靖難之役”以後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氣,下诏謝缙等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集合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編成一書。解缙奉谕召集百餘人組成編修班子,次年進呈。成祖覽後,賜名《文獻大成》,但是朱棣并不滿意,認為“尚多未備”。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中記載了,永樂二年十一月丁已,解缙等人進呈修成韻書,成祖為書賜名,賜鈔參與人員47人,并在禮部賜宴。
永樂三年,朱棣又指令姚廣孝等重修,招攬了文儒有兩千多人來編修此書,最終“廣集天下圖書六七千種,按韻編排,彙為一書。永樂五年,姚廣孝進呈《永樂大典表》,成祖審閱後甚為滿意,并親自撰序,正式定名《永樂大典》。永樂六年冬,全書告成,計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
《永樂大典目錄六十卷》目錄系從翰林院抄出,前附明成祖序言及姚廣孝《進永樂大典表》,在大典正本損毀的情況下,該目錄得以讓後人得窺大典引書全貌。
嘉靖帝喜歡求仙問道,因而很喜歡對各種知識都有詳細介紹的《永樂大典》,嘉靖帝常在案頭放一二帙,以備随時翻閱。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奉天門和三大殿被燒毀,嘉靖擔心殃及附近文樓貯藏的《永樂大典》,一夜之中傳谕三四次搬遷,使其免于大火。
為了以防萬一,嘉靖帝決定重錄(即重新抄寫)一部《永樂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他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慶元年告竣,共耗時五年,重錄本與永樂正本在内容和外觀上幾無二緻。至此,《永樂大典》有了正本和副本兩部。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五百六十六卷》中記載了嘉靖帝着意重錄大典,以備不測。
其實《永樂大典》正本自永樂六年編修完成後,一直深藏禁中秘府,明朝皇帝大多并未直接使用過此書,史料中僅有弘治和嘉靖兩位皇帝真正翻閱過《永樂大典》的記錄。隆慶元年,《永樂大典》副本錄畢之後,文獻中幾乎再難尋到有關永樂正本的記述,亦未曾發現正本實物存世。
曆史文獻中曾記載過的《永樂大典》正副本曾收藏在哪裡
《永樂大典》正本之謎
因為長期在曆史中杳無音訊,世人對永樂正本的下落出現了諸多猜測,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就是“陪葬嘉靖帝”,由于副本錄入完畢的時間與嘉靖帝下葬的日期相隔不遠,是以有當代學者推測,正本可能被陪葬于嘉靖帝之永陵。理由是,嘉靖皇帝沉湎于煉丹術,生前視《永樂大典》為至寶,死後随葬可能是早已做好的安排。其次,嘉靖皇帝下令重錄副本時,嘉靖最器重的文官徐階向他奏明,重錄隻能“對本抄寫”,工程浩大,不可能很快完成。而嘉靖則強調“重錄”是為“兩處收藏” “以備不虞”,必須加緊完成。四年後,嘉靖駕崩,三個月後下葬,葬禮剛剛完畢,隆慶帝就宣布《永樂大典》已抄成,并重賞抄錄的衆臣。也就是從此時起,正本便神秘地失蹤了。到目前為止,此說尚未于明清史料中發現任何文字證據。
第二種說法是明代萬曆二十五年六月,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毀,《永樂大典》正本也被認為在這個時候葬身火海;第三種說法就是《永樂大典》正本藏在現在故宮隔壁的皇史宬。皇史宬是皇家檔案庫,城牆很厚,東西3.45米,南北牆厚6.17米,這種厚度的牆壁異乎尋常,甚至占建築面積的64%,因而有人推測其中另有夾牆,存有《永樂大典》正本。不過,《永樂大典》副本在錄成後就入藏皇史宬,而正本同樣被放置在皇史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到現在,也完全沒有在這裡發現《永樂大典》正本。
第四種說法被采用較多,即1644年,李自成于山海關敗歸,撤出北京時燒毀皇宮,僅武英殿幸存,如果《永樂大典》正本當時尚在皇宮之中,應已經付之焦土。
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五十卷》中采用這種觀點。
上述就是關于永樂正本的猜測,而《永樂大典》副本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散逸的?根據清代康熙年間的文獻記載,《永樂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際就開始佚失,清代雍正年間被移到翰林院敬一亭後,被官員們監守自盜,少數毀于戰火,或被劫掠,至宣統元年,翰林院的《永樂大典》僅存64冊。
我們現在所搜集和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副本體系中的。原11095冊、22937卷(包含目錄、凡例60卷)的嘉靖副本,截至目前僅有400餘冊、800餘卷及部分零葉存世。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永樂大典》224冊(其中62冊現暫存于台灣地區),是《永樂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
明清時期《永樂大典》副本就散失嚴重
“找到《永樂大典》,就能跨越漫長的曆史直接與宋元時代實作對話”
除了上述的因為命運跌宕而格外吸引人,《永樂大典》本身有着極高的價值,展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
《永樂大典》是類書,即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以備查檢的資料性書籍,有點類似現在的字典。但是,《永樂大典》與一般類書不同,它以韻為綱,以字隸事,每一單字下分類彙集與該字有關的各種資料,把以韻排序與按類部次相結合,并在一些事項下面附有總論,每一事目有一個标題。《永樂大典》在檢索字的下面首先注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标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内容十分豐富。裁選的典籍或文章一般列在辭目下面。但根據具體情況,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
《永樂大典》的體例。
《永樂大典》根據文獻中的語詞來确定條目,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都抄錄下來,并點明是何人撰寫的,采自什麼文章或書目,讓人明晰出處,可以查考。這也是它最珍貴的地方所在,學者們認為,“找到《永樂大典》,就能跨越漫長的曆史直接與宋元時代實作對話”。
我們現在許多很重要的文獻都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早在明隆慶年間,高拱、張四維等人參與重錄《永樂大典》,張四維就從中輯出《名公書判清明集》和《折獄龜鑒》二書。清代乾隆年間開始編修《四庫全書》,《永樂大典》被重視,甚至乾隆還準許專門成立了“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書處”。著名學者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參加了這項工作。
到乾隆四十六年,共在《永樂大典》中輯出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總計385種4946卷。如《春秋釋例》、《元和姓纂》、後來列入“二十四史”之一的薛居正《舊五代史》、研究南宋初年曆史的重要史料《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代醫學名著《博濟方》《仿寒微旨》等等,由此可見《永樂大典》的重要價值。
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舊五代史》。
《永樂大典》用彼時的台閣體寫就,《永樂大典》全書約3.7億字,正文内容通行的規則是用一行大字墨書辭目,用雙行小字朱筆記載作者和書名,墨筆記載書中的篇名和内容,斷句及标聲符号用紅色小字小圓戳钤印。除标題首字用多種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楷體——書台閣體”(清代稱“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
由于明清時期對科舉試卷文字要求行字整齊、烏黑端正、大小一緻,是以年輕的生員和經過科考任命的館閣、翰林院官員們都擅長書寫這種規矩的字,這種台閣體還完全不是柔軟無力,柔中有骨。
而且抄寫副本時,選擇抄書工的程式非常隆重嚴格。《永樂大典》的重錄,以禮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讀翟景淳為總校官,重要參與者有翰林院官員張居正、徐時行、王希烈、張四維等。
重錄工作對書寫水準有較高要求,吏部和禮部為此主持“糊名考試”,最終招收109位善書人負責抄寫謄錄。為保證重錄工作的順利進行,朝廷照例設定必要的服務設施和人員,如内府禦用監調撥畫匠、紙匠,順天府專門提供上等的硯台、筆墨,惜薪司及工部供應取暖的木炭,光祿寺負責酒飯,翰林院支付書寫人員“月米”,錦衣衛撥送巡禁,保障安全。
重錄副本制定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規定繕寫人員晨入暮出,每次領取大典正本必須登記,不許私自攜帶外出雇他人代寫。每人每日抄寫三葉,完全按照正本的冊式、行款摹寫,如有差錯,必須重寫,發現有混報怠工者,還要“罪坐各官”。每冊大典重錄完畢後,于冊後注明該冊重錄總校官、分校官、寫書官及圖點人員姓名,以示各人職責。
9冊《永樂大典》嘉靖副本為近年來首次展出
進入到這次展覽的重頭戲——9冊《永樂大典》的嘉靖副本。
國家圖書館方面介紹,展覽共展出展品60餘種70餘冊(件),其中9冊《永樂大典》嘉靖副本為近年來首次展出。
分别是“人”字冊,“陳”字冊,“農”字冊,“易”字冊,“頌、溶、蓉、庸”字冊,“郎”字冊,2件“水”字冊,“士”字冊。
郎字冊
現在我過收藏的《永樂大典》有多冊是海外回歸的,如1938年王重民自英國為北平圖書館購入的“農”字冊,1951年蘇聯列甯格勒大學東方學系圖書館送還中國的“頌、溶、蓉、庸”字冊,1955年德國政府送還中國的“士”字冊等。
《永樂大典》卷540-541“頌、溶、蓉、庸”字冊,原藏蘇聯列甯格勒大學東方學系圖書館,送還中國後,1951年由文化部文物局撥交北京圖書館。
此外,還有1950年顧子剛捐贈的“易”字冊,1951年徐伯郊捐贈的“郎”字冊,1951年商務印書館捐贈的“水”字冊,1958年北京大學捐贈的“水”字冊等。
易字冊
展覽特設單元展示《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以圖表加重點事件描述的形式,全面地整理了《永樂大典》通過政府撥交、海外送還、藏家捐贈、員工采訪等多種途徑,入藏國家圖書館的曆程,深度挖掘了國家圖書館在不同時期圍繞大典進行的部署安排。同時,回顧了抗戰時期《永樂大典》等古籍善本南遷、運美往事,梳理海外《永樂大典》的回歸曆程。
為推進《永樂大典》保護和研究,經文化和旅遊部準許,國家圖書館将正式在古籍館加挂“國家圖書館《永樂大典》研究中心”牌子,通過舉辦展覽、開發文創、利用多媒體宣傳推廣等各方面工作,不斷推出更多《永樂大典》的新研究成果。研究中心拟聘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上司小組副組長、全國高校古委會主任安平秋,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緻忠,國家圖書館原常務副館長陳力,中華書局有限公司編審張忱石等在《永樂大典》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的專家學者為特聘專家。
責任編輯: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