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劉麗梅
編者按
在第80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科學年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劉麗梅教授團隊呈現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本期微信為大家介紹在“17-b genetics-type 2 diabetes”專題展示的一項mody6基因e59q突變的發現與功能解析(1648-p),并邀請劉麗梅教授予以精彩點評。
研究摘要
劉麗梅等
目的/背景
在中國,超過80%的青少年成人型糖尿病(mody)是無法從基因上解釋的。與較常見的mody2、mody3和mody5不同,mody緻病基因中mody6比較少見。為了探讨neurod1是否與中國mody有關,我們在mody家系中篩選其突變,并探讨其潛在的緻病機制。
方法
用pcr-直接測序法,篩查32個中國人mody家系(mody2、3和5基因突變陰性)的先證者neurod1基因突變;通過臨床表型和病理生理研究以及突變3d模型建構,對新發現突變的功能意義進行解析。由于在蛋白質晶體結構資料庫中沒有neurod1蛋白的晶體結構以及相似性較高的同源蛋白,本研究采用i-tasser進行自動蛋白結構預測,通過能量優化和procheck程式的蛋白模型評價,進行3d模型建構和解析。
結果
一個neurod1基因雜合錯義突變e59q(c.175 g>c,p.glu59gln)在1個mody家族中被鑒定;該突變源自neurod1的n端,氨基酸glu被gln取代所緻;
neurod1基因glu59氨基酸殘基在哺乳動物物種(恒河猴、小鼠、大鼠、狗、牛和馬等)中高度保守;
4例攜帶突變的糖尿病患者(先證者、兒子、弟弟、妹妹)偏瘦,bmi為21.0 kg/m2(20.3~21.2 kg/m2);與非攜帶者(n=6)相比,fins/fpg和2h ins/2hpg顯著降低(p均<0.01);先證者的父親攜帶突變但無糖耐量異常,提示e59q突變呈不完全外顯;
在其他先證者和201個正常葡萄糖耐量的對照受試者中未檢測到e59q突變;
野生型glu59(帶負電荷)與周圍帶正電荷的arg54和lys88形成較強的鹽橋鍵;而glu59主鍊分别與gly56和asp61形成氫鍵;而在e59q突變體中,gln59側鍊的鹽橋鍵消失,但與arg54形成氫鍵。
結論/讨論
本研究提示,neurod1-e59q突變可能通過改變與其周圍氨基酸的互相作用,改變n端分子構象。構象的改變影響了突變體e59q與胰島素啟動子的結合,進而降低胰島素基因的轉錄活性,導緻胰島素分泌缺陷的mody6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