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6日),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在北京閉幕。
本屆大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組織了14場主要活動。與會嘉賓從民生、綠色發展、互聯互通、應對疫情和經濟複蘇等多個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交流對話。
本屆大會為期三天,共有171個國家的代表以線上、線下方式出席會議。其中150個國家交通部長及代表線上參會;133個國家、近800名駐華使節、在華國際組織代表線下參會。各國代表結合國别經驗,針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話題建言獻策。
與會嘉賓表示,世界各國要共同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采取更多務實舉措,為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和包容性的可持續交通共同努力。
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 李小鵬:大會的成果檔案《北京宣言》已經在大會官方網站上釋出。《北京宣言》描繪了全球可持續交通發展的未來願景,提出了加強交通合作的行動倡議,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與交通相關的各項目标的落實提供了一個架構。我們真誠地希望這些願景和倡議能夠得到與會各方的重視和響應,使之逐漸轉化為務實合作的舉措,為交通助力可持續發展注入信心,增添動力。
聯合國副秘書長 劉振民:我們必須對所有交通工具進行脫碳,以便到2050年在全球實作淨零排放。聯合國建立了一個線上儲存庫。它将儲存成員國和其他所有支援可持續交通的人所做出的努力和承諾。通過這個線上資料庫,我們希望可以展示大家已經付出的努力,同時激勵更多人加入并采取行動。
聯合國副秘書長:大會取得兩項重要成果
在昨晚的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閉幕新聞釋出會上,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表示,大會取得了兩項重要成果,将為各國持續推進可持續交通發展制定路線圖。
劉振民介紹,第一項成果是在大會官方網站上釋出了《北京宣言》,該宣言描繪了全球可持續交通發展的未來願景,呼籲采取綜合、跨學科和跨部門的方法,加強國際合作,該檔案将送出聯合國大會,并作為檔案印發;另一項成果是建立了一個新的線上資料庫,由聯合國秘書處建立,将用來及時擷取各國在發展可持續交通方面的最新承諾、活動和進展,這個平台将提升各國在發展可持續交通方面的意識,促進各國采取行動。
聯合國副秘書長 劉振民:我認為,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的舉行,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石,它将鼓勵更多國家形成可持續交通的方案和政策,進而實作可持續發展目标。
劉振民表示,在本屆大會上,中國承諾建立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這為全球交通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力量。
采取實質行動 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研發
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來自國際組織、政府、企業等各界人士就節能減排技術研發,以及碳排放碳中和所采取的措施展開了相關讨論。
在企業家論壇上,國際組織和中外企業共同探讨了企業在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推動可持續交通程序中應肩負的社會責任。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 桑達·奧佳博:越來越多的企業正投入更多的研發技術,希望能減緩全球變暖的步伐。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胡建華:持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推動綠色港口、綠色航運和綠色物流體系化的建設,将适時釋出招商局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大創新研發投資力度,推動能源利用清潔化、營運管控智慧化、産業生态數字化。
資料顯示,全球近1/4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交通,可持續交通與綠色的低碳發展,對于全球業内氣候變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可持續交通與綠色發展的論壇上,與會嘉賓呼籲各方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和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等架構下,制定公正、務實的制度與規則,各國根據國情,自主、自願地作出減排承諾并采取實質行動。我國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上司小組,目前正在抓緊制定完善“碳達峰”“碳中和”的一系列政策體系。
中國生态環境部氣候變化司副司長 孫桢:落實碳強度降低的限制性名額,強化目标導向作用。大力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研究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建立健全政策标準體系。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履約能力建設。堅持多邊主義,紮實推進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可持續交通系統發展需配套政策創新支援
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可持續交通與政策“主題會議昨晚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與會代表們認為,可持續交通系統的發展需要在相關配套政策創新的支援下才能實作。這些配套政策包括法律法規、發展規劃、技術創新以及決策過程中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等。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在讨論中表示,可持續交通的相應政策需要保持連貫性。我們如今所實施的政策會對未來産生影響。是以要在人口增長、人口年齡結構、城鎮化、全球化、氣候變化等方面方面做出改變。
聯合國副秘書長 劉振民:我們對這三個問題的回應将會決定我們能否真正轉型。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有沒有為所有人提供便捷的易獲得的交通工具?第二,減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在這件事情上我們表現如何?第三我們需要快速行動,同時也需要以一種明智的方式行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介紹了中國在交通管理和技術創新方面的一些做法。為适應形勢的變化,中國不斷地制定和修訂交通政策,以支援綠色交通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 傅志寰:在城市交通方面,我們着重發展公共交通,例如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減少小汽車的使用。二是大力發展綠色運輸裝備,重點建設電氣化鐵路,注重推廣新能源汽車。
為了使可持續交通獲得最廣泛的支援,在宏觀政策和規劃的設計和實施等決策過程中,應當鼓勵不同的利益相關方群體積極參與,進而提升相關政策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續性。目前,各國政府通過制訂和實施相關法律法規、推行可持續的貨運和客運戰略、制訂鼓勵和激勵政策等方式,以實作更可持續交通的發展,這一點在短期決策行為以及非長期規劃的情況下尤為重要。
在這場主題會議上,與會代表表示,可持續交通系統的發展隻有在相關配套政策創新的支援下才能實作。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催生了很多新的本國、多邊和全球性的政策,包括對受影響行業的緊急援助,以及對低碳交通運輸系統的投資等。在思考如何推進後疫情期全球可持續交通發展時,還應考慮其對生态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向可持續交通的加速轉變也将加快現有車輛和基礎設施的淘汰和報廢速度,由此可能帶來新的環境挑戰。
中國交通邁向高品質發展新時代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加快推進,通達城鄉,聯結世界。中國交通正邁向高品質發展新時代。
608.2萬公裡,這是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的最新裡程,這背後有全球最大的高鐵網、高速公路網、内河航道網和世界級港口群。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 孫文劍:以鐵路為骨幹、公路為基礎、水運和民航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日益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大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補短闆力度,固定資産投資保持在每年2萬億元以上。“八縱八橫”高鐵網進一步加密,高鐵通車裡程由不足一萬公裡增加到3.8萬公裡;高速公路通車裡程新增6.5萬公裡,總裡程達到16.1萬公裡。
今年,我國首個《綜合立體交通網的中長期規劃綱要》出台,交通強國建設再提速。“複興号”曆史性地覆寫了31個省、區、市;全國高速公路“一網”通行,435萬公裡“四好農村路”修到了村頭,打通鄉村振興“微循環”。
在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剛披上秋景的梭磨大峽谷間,通村通鄉路上車輛往來繁忙,靠着牦牛養殖和高原蔬菜種植,梭磨鄉兩千多村民走上了緻富路。
阿壩州馬爾康市梭磨鄉毛木初村村民 李正華:今年我們的鄉上水泥路,還有我們村道都新鋪了瀝青,成都來的商販,下了高速就可以直接開到我們這裡,拉牛送菜出去,那都是相當友善。
如今,一張通達城鄉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串聯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和成渝雙城經濟圈。不僅為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先行動力,也為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支援中歐班列發展,暢通國際物流打好了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八年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4萬多列,已鋪畫78條運作線路,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4個城市;交通運輸“走出去”步伐加快,“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我國與1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航空運輸協定。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 常啟德:新冠疫情的暴發嚴重擾亂了全球的供應鍊,中國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迅速恢複公共交通、國際物流,展現出強大韌性,對世界經濟複蘇産生了積極作用,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可持續發展的交通,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到2035年,建構70萬公裡的交通網線,建設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建設100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實作國際國内互聯互通,支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中國交通正在邁向高品質發展新時代。
來源: 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