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師解讀|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

作者:學學詩詞讀讀書
名師解讀|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

聽蜀僧浚彈琴

【唐】李白

蜀僧抱綠绮,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名師解讀|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

【作品簡介】

《聽蜀僧浚彈琴》由李白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寫作者聽蜀地一位和尚彈琴,極寫琴聲之入神。開頭兩句,寫他來自故鄉四川,表達對他的傾慕。颔聯寫彈琴,以大自然的萬壑松濤聲作比,令人感到琴聲之不凡。頸聯寫琴聲蕩滌胸懷,使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尾聯寫聚精會神聽琴,而不知時日将盡,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全詩一氣呵成,勢如行雲流水,明快暢達。這首詩在贊美琴聲美妙的同時,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對故鄉的眷戀。

【注解】

⑴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認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綠绮:琴名。晉傅玄《琴賦序》:“楚王有琴曰繞梁,司馬相如如有綠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司馬相如是蜀人,這裡用“綠绮”更切合蜀地僧人。

⑵峨嵋:山名,在今四川省峨嵋縣。

⑶一:助詞,用以加強語氣。揮手:這裡指彈琴。嵇康《琴賦》:“伯牙揮手,鐘期聽聲。”

⑷萬壑松:指萬壑松聲。這是以萬壑松聲比喻琴聲。琴曲有《風入松》。壑:山谷。這句是說,聽了蜀僧濬的琴聲好像聽到萬壑松濤雄風。

⑸“客心”句是說,聽了蜀僧濬彈的美妙琴聲,客中郁結的情懷,像經過流水洗了一樣感到輕快。客:詩人自稱。流水:《列子·湯問》:“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這句詩中的“流水”,語意雙關,既是對僧濬琴聲的實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彈的典故。

⑹餘響:指琴的餘音。霜鐘:指鐘聲。《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這句詩是說琴音與鐘聲交響,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⑺“碧山”句是說,因為聽得入神,不知不覺天就黑下來了。

⑻秋雲:秋天的雲彩。暗幾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韻譯】

四川僧人抱彈名琴綠绮,他是來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為我揮手彈奏了名曲,好象聽到萬壑松濤雄風。

高山流水音調一洗情懷,袅袅餘音融入秋天霜鐘。

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幾重!

【評析】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四川绮麗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壯闊胸懷,激發了他的藝術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的詩裡。他對故鄉一直很懷戀,對于來自故鄉的琴師當然也格外感到親切。是以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綠绮”本是琴名,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绮,這裡用來泛指名貴的琴。“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

二三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說:“伯牙揮手,鐘期聽聲。”“揮手”二字就是出自這裡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講,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其中包涵着一個古老的典故。《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現蜀僧和自己通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很含蓄,又很自然,雖然用典,卻毫不艱澀,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

下面一句“餘響入霜鐘”也是用了典的。“霜鐘”關于《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霜鐘”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雲暗幾重”照應。“餘響入霜鐘”,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後,餘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列子·湯問》裡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裡用“餘音袅袅,不絕如縷”,形容洞箫的餘音。這都是樂曲終止以後,入迷的聽者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所産生的想象。“餘響入霜鐘”也是如此。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鐘聲共鳴着,這才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雲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感覺時間過得真快。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唐詩裡有不少描寫音樂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濁的琵琶聲,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變的音響效果表現了出來。唐代另一位詩人李颀有一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物,形容音樂曲調的變化,把聽覺的感受訴諸視覺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松”之外,沒有别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着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想到萬壑松聲,聯想到深山大谷,是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

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格律比較嚴。而李白的這首五律卻寫得極其清新、明快,似乎一點也不費力。其實,無論立意、構思、起結、承轉,或是對仗、用典,都經過一番巧妙的安排,隻是不着痕迹罷了。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的藝術美,比一切雕飾更能打動人的心靈。

【用典及分析】

詩歌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稱為“用典”。典故用得巧,便了無痕迹,不僅可以起到“寓萬于一”“以少勝多”“言簡意豐”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更為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便是用典恰切自然的典範,讀來清新撲面,給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享受。

全詩共用了“綠绮”“揮手”“流水”“餘響”“霜鐘”五個典故。

首聯用“綠绮”一典寫出了蜀僧非凡的來曆,并以此來襯托蜀僧技藝的超群:有道是“寶劍名馬配英雄”,懷抱“綠绮”琴,可見藝非俗類。再加“西下峨眉峰”的來曆,就更讓人欽慕這位世外高人了。當然,這裡詩人也委婉地表達了對蜀僧的親切之感,有考證說李白是四川人,而且他的詩歌中也不止一次吟頌過“峨眉山月”,今見僧從峨眉來,怎能不由然而生親切之感呢?

颔聯用“揮手”一典給人豐富的聯想,首先是蜀僧彈琴時蕭灑的動作和氣定神閑的從容姿态,其次是與此相似的“伯牙彈琴”“子期聽聲”的場景。詩人内心的感動和知遇之情也曲折地顯露出來。“如聽萬壑松”的比喻,寫出了音樂聲音的宏偉、浩蕩和锵锵悅耳,其實這何嘗沒有融進一顆感動的心靈的呢?

頸聯用“流水”一典,從字面上了解,是蜀僧的琴聲使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和愉悅;而字句的後面隐含着的是伯牙和子期故事,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蛾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那種心領神會的默契。詩人借助這個典故含蓄、委婉、自然、恰切地表達了通過音樂建立起來的知己之感,這是心靈相通的深層感動。“餘響”這個典故寫出了音樂的旋律優美、回環不絕、久久萦繞在人耳畔的感覺,突出了琴聲的魅力。“霜鐘”點明了時令,與末句的“秋雲”照應;時間過得真快啊!

尾聯用自己着迷而不知時間飛逝來暗示琴聲的感染力。彈者高超的技藝和傑出的音樂才能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給讀者帶來無窮的想象和回味。另一方面,我們也真切地感到,詩人内心的贊許、欽佩、感激、知遇之情正像這繞梁的“餘響”那樣流動不止。

全詩了無痕迹地化用了五個典故,着重表現聽者的感受,彈者和聽者的感情交流,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名師解讀|祖詠《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名師解讀丨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名師解讀丨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