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初加工:
選用進食飼料和青菜,自然散放,1.5—2.5千克重的母雞,既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宰殺洗淨後從翅膀下開刀,取出内髒,洗淨,接着用青花椒、八角、香葉、小茴香、丁香各5克,鹽、味精、高度白酒、姜片、幹辣椒各10克腌漬10小時以上(不要加大蒜,否則容易變味),取出晾幹,表皮用15—25克生菜子油塗抹均勻(起上色和增香的作用)。
2.包裹:
在雞肚内塞入清水泡過的香菇、紅棗、枸杞、黨參、當歸、黃芪、玉京(中藥店有售)各8克,用2張水發幹荷葉包裹,接着裹上一層潮濕的紗布,紮上“十”字形的兩根細鐵絲,然後将包好的雞放在調好的黃泥漿中裹兩圈,使泥漿均勻地粘附在紗布上,厚度約為0.2厘米(比一張牛皮紙略厚)。泥漿多了,表面容易裂口,泥漿少了容易掉落,導緻雞肉水分散失。
3.烤制:
将裹勻泥漿的雞放入自制雙層壁爐内(如圖,自制烤爐外層采用鋼闆焊接,用耐火磚在鋼闆外圍砌一層牆面,用于保溫。内層分上下兩層,下層用于生火,上層同樣是一層用鋼闆焊接的烤箱,中間是一根轉軸,可以将雞挂上去自由轉動,保證受熱均勻。兩層爐門都要關閉,在保溫的同時防止熏煙外溢。需要說明的是,圖中的木柴比較潮濕,是以先放在内層烤爐内烤幹,實際使用時應該放在下層的爐膛内點燃),烤制5小時即可(先用大火烤制1小時,轉用中火烤制1.5小時,再轉用小火烤制2.5小時。每換1次火候,将轉軸轉動1次)。
4.成菜:
将客家叫化雞取出,用剪刀剪斷細鐵絲,剪開紗布,撕開,扒開荷葉,取出整雞,用手撕成塊,上桌即成。
另附多款改良叫花雞配方及制作工藝:
叫化雞,又名“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在常熟虞山有一個叫化子,無意中偷了一隻雞,但一無炊具二無調料,連煺毛的開水也無法找到,他就把雞宰殺後掏出内髒,糊上泥巴,堆積些敗枝松葉烤了起來。待泥巴烤得發黃,往地上一摔,雞毛随泥巴一起脫落,香味四溢。這就是叫化子雞的由來。
後來,傳說乾隆皇帝也吃過叫化雞,問其名時,回話者不好意思說“叫化雞”,便胡吹這雞叫“富貴雞”。于是,“叫化雞”有了“富貴雞”又一稱号。
大凡讀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除了神迷書中那蓋世傳神的武功外,還會對書中的諸多江湖美食饞涎欲滴。“七公叫花雞”便是一例。聰明靈巧的蓉兒給七公做了一道叫化雞,也從此牽出一段師徒緣。這種叫化雞已經脫離原始形态,比較講究了,至今還有些酒店按照此方制作。
選一隻1500克重的光嫩母雞,去雞爪,腋下開一小口,去内髒及食氣管,洗淨,瀝幹水,敲斷四柱骨(勿弄破表皮),用海天醬油150克、鹽3克、白糖15克、紹酒100克腌1小時取出,取蔥25克、姜10克、丁香粉1克、八角粉2克調勻,塞入雞肚内,将雞頭塞入刀口,翅下各夾丁香1粒,依次用豬網油、荷葉、玻璃紙包裹,包好後紮緊,塗上酒壇泥,入炭火爐上烤制5小時即可。成品色澤姜黃,質酥,味鮮香。
叫化雞改良工藝1 面粉包裹鐵桶烤
原料 :童子雞1千克,豬肉(肥6瘦4)150克,芽菜100克。209kd(faphi[[5s=
包裹料 :荷葉50克,小麥面粉300克。
調料 :a料(泡打粉、鹽、白芝麻各3克),b料(鹽、姜、大蔥各15克,味精2克,醬油12克,花椒3克,料酒25克,香油5克)。
制作:
1、童子雞宰殺後洗淨,砍去腳、翅,剔去腿骨,(菜師傅:40458389)用b料腌漬1小時;豬肉、芽菜切末炒成餡;面粉加清水150克及a料和成面泥備用。2.将豬肉餡瓤入雞腹内,再用荷葉把雞包緊,然後敷上面泥,抹上蜂蜜,撒上白芝麻,入燒熱的圓形鐵桶内,慢火烤熟後取出,改刀裝盤即可。
關鍵:
1、荷葉可在包裹雞前入開水中焯1分鐘,使之柔軟,但須防止破碎。2.面團中應多加些鹽,以防面團烤制時開裂。3.可将生菜洗淨切絲,加入白糖、醋腌漬成糖醋生菜上桌,起解膩作用。
叫化雞改良工藝2 童子雞烤箱烤
原料 :童子雞1隻(約重1千克),豬腿肉 75克。
包裹料:豬網油250克,鮮荷葉3張,白報紙1張,酒壇泥3500克,細麻繩4米。
調料 :精鹽2克,花椒鹽10克,醬油8克,京蔥100克,味精4克,山柰1克,白糖10克,紹酒15克,蔥段6克,八角3克,姜絲5克,熟豬油25克。
制法:
1.洗殺:将童子雞宰殺、褪毛,洗淨,在左翅膀下開約3.5厘米的口;取出内髒、氣管,用水淋洗潔淨,瀝幹。剁去雞爪,取出雞翅主骨和腿骨,将頸骨折斷,便于烤制時包紮。
2.腌制:将山柰、八角碾成粉未,放入瓦缽内,加入紹酒、醬油、白糖、精鹽、蔥段、姜絲拌勻,将雞放入腌制15分鐘,其間翻動2—3次,使調料均勻滲入雞體内。
3.炒料:将豬腿肉、京蔥切成絲。炒鍋置旺火上燒熱,用油滑鍋後,下熟豬油,放入京蔥絲、肉絲煸透,加紹酒、醬油、精鹽、味精,炒熟裝盤備用。
4.包紮:先将炒熟的肉絲和京蔥從雞腋下刀口處填入雞腹,再将腌雞的鹵汁一起灌入,然後用豬網油包裹雞身,先用2張荷葉紙包裹,第二層包一層透明紙,再包一張荷葉,接着用麻繩捆兩道十字。
5.塗泥:将酒壇泥砸碎,加入紹酒沉渣、粗鹽和水搗韌,平攤在濕布上,把包紮好的雞放在中間,并用手沾水拍打濕布四周,使泥牢固地貼在麻繩上。然後除掉濕布,包以白報紙,以防煨烤時泥土脫落。
6.煨烤:采用烘箱,先用200℃高溫,将泥團中雞身烤熟,以防微溫引起雞肉變質、變味。40分鐘後,将溫度調到160℃左右,持續烘烤3—4小時即可熟爛。煨烤時要注意使泥團中雞腹朝上,防止油漏出流失。
7.上席:将煨好的叫化雞泥團放在盤裡端入餐廳,當場敲開泥團,然後将荷葉等包裹物去掉,将雞和鹵汁倒入備好的腰盤,端上餐桌,随帶花椒鹽供蘸食。
叫化雞改良工藝3 釀餡瓦缸烤
原料 :嫩母雞1隻(重約1千克),雞丁50克,瘦豬肉100克,蝦仁40克,熟火腿丁30克,香菇丁20克。
包裹料 :豬網油400克,鮮荷葉4張,酒壇泥3千克。
調料 :紹酒40克,鹽6克,醬油100克,白糖20克,蔥花25克,姜末10克,丁香、八角各5克,玉果末0.5克,香油10克,蔥白段、甜面醬、熟豬油各50克。
1.将雞去毛,去内髒,洗淨。(菜師傅:40458389)加醬油、黃酒、鹽,腌制1小時取出,将丁香、八角碾成細末,加入玉果末和勻,擦于雞身。2.将鍋放在大火上,内加入豬油燒至五成熱,放入蔥花、姜爆香,然後将雞丁、瘦豬肉、蝦仁、熟火腿丁、香菇丁分别到入鍋中炒熟,出鍋後,放涼備用。3.雞的兩腋各放一顆丁香夾住,再用豬網油緊包雞身,用荷葉包一層,再用玻璃紙包上一層,外面再包一層荷葉,然後用細麻繩紮牢。
4.将酒壇泥碾成粉末,加清水調和,平攤在濕布上(約1.5厘米厚),再将捆好的雞放在泥的中間,将濕布四角拎起将雞緊包,使泥緊緊粘牢,再去掉濕布,用包裝紙包裹。5.将裹好的雞放入用木炭燒熱的瓦缸,用旺火烤40分鐘,如泥出現幹裂,可用泥補塞裂縫,再用旺火烤制30分鐘,然後改用小火烤90分鐘,最後改用微火烤90分鐘。
6.取出烤好的雞,敲掉雞表面的泥巴,解去繩子,揭去荷葉、玻璃紙,淋上香油即可。
小貼士
可另備香油、蔥白、甜面醬供蘸食。選料時以頭小體大、肥壯細嫩的三黃(黃嘴、黃腳、黃毛)母雞為好,此雞皮色金黃橙亮,肉質鮮嫩酥軟,香味濃郁,原汁原味,營養豐富,風味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