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鑄印局額設大使,副使各一員,食糧儒士二名。
及滿,将補投考者不下數千人,請托者半之,當事者每難處分。
費宏為吏部尚書,于食糧二名外,預取聽缺者四人,習字者四人,拟次第補,度可逾十數年。
由是投考及請托者皆絕迹。
土官世及,辄轉展結勘,索賂土官,土官以故怨叛,輕中朝諸人。
胡公世甯令土官生子,即聞府;子弟應世及者,年且十歲,朔望或有事調集,皆攜之見太守,太守為識年數狀貌。父兄有故,按籍為請官于朝。土官大悅服。
[馮述評]
不唯省臨時結勘之煩,且令土官從幼習太守之限制,而漸消其桀骜之氣,真良策也。
譯文
鑄印局中的編制是設大使一名,副使各一名,食糧儒士二名。
當他們的任期屆滿,前來候補投考的不止數千人,有半數的人都托人情拉關系,負責的人很難處理。
當時費宏任吏部尚書,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便在食糧儒士二名之外,預取候補四名,習字四名,将來依次遞補,等補完大概要等十幾年。
于是再也沒有人投考及請托了。
明朝時土官世襲循例須經多方稽核,稽核的人往往索取賄賂。土官因而怨恨叛亂,且輕視朝中的官員。
胡世甯乃下令:土官若生兒子須立即向郡府報告;而接受世襲的子弟,年滿十歲之後,每逢初一、十五日或有集會時,都要帶來見太守,太守為他記下年紀狀貌,待父兄去世,就按他的名籍向朝廷請官。土官因而心悅誠服。
[馮評譯文]
這不隻省略臨時稽核的麻煩,而且使土官從小就習慣接受太守的限制,而逐漸消除他們暴戾不馴之氣,真是好辦法。
補
費宏,知名神童,狀元,明朝首輔。他少年聰慧,有濟世之才。
胡公世甯,即胡世甯,明孝宗時期的進士,為官清廉,嫉惡如仇。以前講過的,不多說了。
感
費宏這個方案看上去很死闆,但是實際上這個方案是最穩妥的方案。
其實作在用的還是這種方案。
關注我們
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