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文
胡世甯從貶戍地遼東被啟用,先後擔任湖廣按察使、右佥都禦史等,巡撫四川。在去四川的路上,正德帝駕崩,嘉靖帝朱厚熜即位。他寫了一副賀表,舉薦了一批有才識、為官正直的官員,希望嘉靖帝能重要他們。
在四川兩個月,糾正當地的錯誤做法
在四川,胡世甯發現,松潘轄内的當地人無視王法,官府不但不管,反而很害怕,甚至官兵要從境内通過,還得向他們交納财貨借路。當地人殺了官兵,官府不敢追究,官兵殺了當地人,就必須抵命。
胡世甯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他上書朝廷,請求選将增兵,規定賞罰标準,嚴辦隐匿罪犯的罪行,修建烽火台,經常派人巡邏,以振官兵軍威,疏通四川境内的道路,并懲辦下軟蛋的官員。朝廷對他的建議全部接納,準予實行。
可惜的是,胡世甯隻在四川待了兩個月,朝廷就召他回京出任吏部右侍郎了。
但他還沒到任,父親去世了,他隻得回家居喪。
在兵部尚書任上,提出“邊備三事”
嘉靖4年(1525),胡世甯出任兵部左侍郎。除建議辦理邊防事務外,胡世甯還針對嘉靖帝迷信方士、濫用藥物的習慣進行勸誡,并從《四書五經》中摘編了講義3章,供嘉靖帝閱讀。
這一年,胡世甯的官職變動很大,最初被改派到南京吏部,又升任南京工部尚書、入京做左都禦史,最後升任刑部尚書。
宦官剛聰誣陷漕運士兵搶劫禦服,連累2000多人。胡世甯懷疑這案子是剛聰誣告,經認真審理,終于真相大白,法辦了剛聰。
嘉靖7年(1528),胡世甯轉任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參贊軍機事務。
胡世甯在兵部尚書任上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邊備三事”:武備、人才、邊儲,即加強軍事準備,重用軍事人才,充實邊境戰争物資儲備。
他又“陳兵政十事”,針對在西北邊防中的薄弱戰争環境,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制定戰略、加強監察、擴大将權、增置武備、改革賞罰、控制士人、充實邊防、杜絕禍根、修正錯誤、愛護人才等。
由于胡世甯邊境經營的政策正确,明朝一直外患不斷的北方邊境,得到了短暫的安甯,這是胡世甯對明朝國防事業作出的貢獻。

胡世甯畫像(資料圖檔)
退休之際,還為家鄉百姓着想
嘉靖8年(1529),胡世甯與權臣政見不合,加上身體日漸虛弱,于是決定辭官還鄉。
臨行前,嘉靖帝感念胡世甯一生為官清廉,賞賜了他很多财物。胡世甯竭力推辭說,這都是民脂民膏,不敢接受。
嘉靖帝說,我知道你喜歡清貧,但你都不為子孫後代着想嗎?胡世甯說不為子孫打算,但為家鄉父老着想。
胡世甯趁機提出,家鄉不産糧食,老百姓為交納漕糧,要到百裡外的江蘇吳江去買米,十分艱難,希望能以銀兩折成漕米。嘉靖帝當即允準,這事大大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
胡世甯回鄉後半年,嘉靖9年(1530)九月,在家中端坐而逝,享年63歲。嘉靖帝賜祭葬,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谥号“端敏”。
胡世甯兒子胡繼頗有軍事才幹
胡世甯有胡純、胡繼兩個兒子,胡純因胡世甯的恩蔭,官至肇慶府知府,才能、品行都不錯。
胡繼小時頭腦并不聰明,忙于政務的胡世甯對他了解不多。
胡世甯在江西時,一次外出讨賊,部将到府中,見到胡繼。胡繼為他們指點陣法,對部隊的進退、離合,考慮得很周密。
胡世甯回來後檢閱部隊,發現部隊面貌煥然一新,大吃一驚。得知原因後,胡世甯感慨地說:“我有這麼個兒子,我卻不能發現他的才幹,真是沒道理啊!”
此後,胡世甯把胡繼一直帶在身邊,與他一同決定用兵方略。胡世甯決定的戰略,在實施時,十不失三,而胡繼卻能十不失一。
胡世甯起草奏章揭發朱宸濠,胡繼苦苦勸說父親:“這是要闖大禍的呀!”胡世甯卻不管不顧地說:“我已以身許國,哪裡還管得了别的?”
胡世甯入獄後,胡繼因想念父親而憂病死去。
【下期關注】
請看胡姓(93)。
【特别緻謝】
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