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記者日前獲悉:英國權威考古刊物《古物》雜志(antiquity)近日線上發表的最新文章中,披露了一個重大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在河南荥陽官莊遺址的一處大型青銅鑄造作坊内,發現了世界上經碳14測年确認的最古老的鑄币作坊。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鄭州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趙昊,他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通過對鑄币作坊遺址灰坑内碳化小米的測年,他們得知該作坊所屬年代為公元前640年~公元前550年,處于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
60多個鑄币陶範,證明最古老鑄币作坊的存在
趙昊告訴記者,這篇論文是他去年上半年完成的,現場發掘時間則主要集中在2017~2018年,“發掘之後還需要很多時間去研究分析、測年代等等,用了大概一年多時間吧,然後論文投稿後到修改發表,還要經過一年多時間。”
2017~2018年,鄭州大學考古隊在河南荥陽官莊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兩枚青銅布币和60多個用于鑄币的陶範。錢币的發現并不令人特别驚喜,而鑄币陶範的發現才是真正令人興奮的——因為這意味着一個非常古老的鑄币作坊的存在。
“這就好比,發現一張人民币并不稀罕,而發現一家鑄币廠才比較少見。”趙昊說,“錢币就是用來流通的,可以在很多地方出現,但在那個金屬貨币剛開始流行的春秋時期,鑄币的作坊顯然數量極為有限。”
迄今為止,在中國僅3座城市發現了春秋時期鑄币作坊遺址,分别位于山西的侯馬以及河南的新鄭與荥陽。侯馬和新鄭在春秋時期分别屬于晉國與鄭國,而荥陽在春秋時期曾在虢國治下,後來又被周王室、鄭國和晉國來回争奪過很久。
趙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三處遺址當年鑄造錢币的年代應該相差不多,但侯馬和新鄭的遺址因為發現時間較早(前者在上世紀50~60年代發現,後者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科技考古水準尚不如今日,沒有做精确的碳14測年,也就沒能在國際考古界有力确認“世界最早鑄币作坊”的地位。
趙昊與他的考古團隊在荥陽官莊發掘的這處鑄币作坊,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屬于一處規模很大的青銅器鑄造作坊的一部分,其主體為一座具有“凸”字形格局的兩周時期城址,始建于公元前800年前後。
官莊鑄銅作坊遺址區鳥瞰
“整個作坊以鑄造兵器、禮器和車馬器為主,而錢币則是工匠們‘順便’制作的,是以鑄币遺址所占的面積比較小。”趙昊說,“春秋時期也是我國金屬貨币的萌芽和發展階段,對錢币的需求量還不是很大。”
在當時,這些布币的制造都不是“批量生産”的,而是造一枚币就要做一個芯範(鑄造銅币的陶制範模),個個都獨一無二。但另一方面,每件鑄币的芯範在尺寸方面高度相似,表明當時所鑄造的錢币在重量和尺寸方面都已經有了明顯的規範。
官莊遺址出土的尚未使用的空首布芯範
空首布:從農具形狀發展而來的東周古币
趙昊等人在官莊遺址發現的這種古錢币叫做“空首布”,是布币的一種。布币最早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春秋戰國時期流通于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币,又稱鏟布。
在冶金工業還不發達的東周時期,金屬農具不僅實用,也很值錢,較之牲畜、谷物,更便于攜帶和儲存。于是,它漸漸從普通交換物品中分離出來,然後逐漸演變,成為形制穩定的金屬鑄币,同時也一定程度保留了它最初農具的造型。
布币按照形狀,分為空首布和平首布兩大類。先出現的是空首布,布上端有把手,把手上有孔,可以插木柄,還在模拟鏟子的模樣,是以稱之為空首布;到了第二個階段,布首變得比較平實,也沒有洞了,是以又叫平首布。總體而言,布币的發展趨勢是:币身不斷縮小,重量減輕,以求輕巧、便于攜帶使用,造型和紋飾也趨向于精整美觀。
官莊遺址出土的空首布成品
布币鑄行的年代,一般都認為起始于春秋而盛行于戰國。也有研究者将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街等出土的多件西周“青銅鏟”(原始布币),與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銅鏟進行比較,認為布币最早出現于西周。更有研究者聯系了多種古文獻中的曆史記載,認為大體在殷周之際,錢、鑄就已發展成為貨币。
但從各方面的情況看,殷商和西周的青銅鏟,形體大,分量重,還沒有脫離農具的原形,主要以實物形态,與珠玉、貨貝等一起,作為财物來交換。
布币在春秋戰國時通貨300多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掉了原先的貨币,統一鑄秦半兩錢,後來漢代的王莽曾一度仿制過布币,莽漢之後,布币便永久退出了曆史舞台。
傳奇的琥珀金币:世界最古老的錢币
除古代中國之外,世界其他地區最早流通使用的金屬貨币是何時開始出現的?在考古學界,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比較統一地集中在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70年之間。除了中國的中原地區,當時的印度河流域和土耳其的呂底亞王國,都有了早期的金屬鑄币。
“這裡對世界最早金屬貨币的定義,有三個标準。”趙昊說,“首先得是以國家為機關鑄造發行的,貨币本身必須是有政治權威保證的;第二是要能大量生産,不能是偶發性的;第三就是要有比較統一的形制規範。”
目前被認為出土了世界上最古老錢币的遺址所在地,是呂底亞王國的以弗所古城。呂底亞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部,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呂底亞開始鑄造一種金銀合金币(成分為3金1銀),俗稱“琥珀金”。
這些金币自從20世紀初被英國考古學者發現以來,國際考古學界對其年代一直存在争議。
“這些金币當初是在以弗所城的一座神廟下面的罐子裡發現的,是一個窖藏。考古學者們主要是從古建築的石材等方面入手去推斷年限,因為碳14測的主要是有機物,不适用于金屬和石頭,是以可靠度受到争議也可以了解。”趙昊說。
1990年後,以弗所古城又迎來了新的考古發掘:一支由德國和奧地利組成的專家隊伍在繼續探究這批琥珀金币的來源,并确認以弗所琥珀金币窖藏的年代應當在公元前610年左右。趙昊在2018年也去過以弗所的考古現場。
趙昊告訴記者,最适合碳14測年法的就是植物種子,而且最好是一年生的植物種子。“因為碳14測年表明的是有機物死亡的時間,而樹木往往可以生長幾十年甚至數百年。”
在官莊的鑄币作坊遺址灰坑裡,趙昊和他的團隊發現了碳化的小米和小麥,應該是來自當時鑄币工匠們吃的糧食。該作坊所屬的年代,便是通過對碳化小米的分析得出的。“因為小麥數量較少,并且還有可能是通過貿易得到的外來作物,而小米則是中原本土作物,測小米會更準确更放心。”
最終,考古人員得到了一個相對準确的年代範疇:公元前640年~公元前550年。“我要強調的是:官莊遺址的這些布币并非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古老的錢币,目前土耳其以弗所古城的金币窖藏仍是考古工作發現的最早的金屬貨币。”趙昊說,“不過以弗所城并未發現鑄币場所。是以,官莊遺址這個春秋時期的鑄銅工坊,是迄今考古發現且經碳14測年确認的世界最古老鑄币廠。這也再次說明了中國在世界早期貨币發展曆史中的重要地位。”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李學莉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