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韋小寶是康熙的左膀右臂。無獨有偶,在晚清慈禧太後身邊,也有一位類似于韋小寶式的肱骨之臣。

慈禧手書匾額
話不多說,先上圖一張,“樞衡介祉”,意思是“最有福氣的國家棟梁”。
這字寫的歪七扭八,全無“勝筆”,書法水準還不如一個國小生,不過看看落款,“哎”!慈禧太後,她能把字寫成這樣,也挺出人意料的。
關于慈禧太後,稱得上是路人皆知,就連她上廁所用什麼樣的馬桶都有人做過認真的研究。可是要問慈禧太後最寵信的大臣是誰,恐怕就沒多少人知道了。
“樞衡介祉”這個評價可不低,到底是誰讓慈禧太後如此青眼有加,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道光27年(1847年),朝廷三年一次的春季聯考如期進行,來自南皮的張之萬榮獲狀元榮譽稱号。您沒看錯,是張之萬,不是張之洞,張之洞是他的堂弟。
張之萬
這位新科狀元郎,可不算少年得志,金榜題名時已經36歲了。
能考上狀元,自然是書讀得好,朝廷知人善任,張狀元被配置設定到教育部門,在湖北、河南等地做了幾年學政。
就當張之萬打算為大清的教育事業奉獻終身時,卻正趕上太平天國的林鳳祥和李開芳北伐,在臨洺關打敗了滿清大将納爾經額,攻進了直隸,又先後攻克了交河、獻縣、滄州、青縣等地,太平軍攻打南皮不克,為洩憤殺了二千多當地百姓,然後掉頭北上,兵鋒直指天津。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太平軍攻打的這些地方都在滄州境内。
張之萬聞聽消息後,勃然大怒,教書匠不幹了,回老家募兵專打太平軍。
滄州一帶民風彪悍,張之萬指揮得當,沒用多長時間,就挫敗了北伐軍的攻勢,把太平軍包圍在連鎮長達一年,最終北伐軍全軍覆沒,林鳳祥也被押送到北京,淩遲處死。
北伐太平軍在滄州境内活動範圍
對于這次微不足道的勝利,張之萬的本意是替原籍的老百姓讨還公道,殺人償命。可朝廷卻如獲至寶,這個張之萬不但書念得好,指揮打仗也有兩下子,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鹹豐六年(1956年),朝廷調張之萬回北京,入上書房教授恭親王、醇親王的兒子讀書。
第二次鴉片戰争時,張之萬奉旨回原籍督辦團練,準備和英法聯軍決戰。卻沒有等到機會。
一年後,年僅31歲的鹹豐皇帝死在了承德,同治皇帝繼位。怡親王,戶部尚書肅順等八大臣攝政。
恭親王、醇親王和慈禧密謀除去肅順等人,張之萬是這次事件的核心智囊人物,肅順等人被抓後,張之萬上書援引嘉慶帝殺和珅一案,力主對八大臣用重典。
結果怡親王、鄭親王被賜死,肅順被斬首,另外五大臣被革職治罪。
顧命八大臣等人
慈禧借此機會垂簾聽政,對張之萬更是倍加信任,實授河南巡撫。目的是剿滅北方的撚軍起義。
撚軍比起南方的太平軍,對清政府的威脅更大,持續的時間也更長。
對付撚軍的隊伍有兩支,一個是僧格林沁指揮的八旗兵,另一個就是張之萬的部隊。後來僧格林沁戰死,張之萬就成為打擊撚軍的總指揮。
張之萬認為八旗兵不聽從指揮,便大量提拔漢人将領,比如袁保慶(袁世凱的嗣父),左宗棠、宋慶(湖南提督)、張曜(山東巡撫)、吳元炳(安徽巡撫)等著名将領,都出自張之萬麾下。
張之萬先後用了六年時間,才徹底剿滅了撚軍。
撚軍的勢力範圍
就在要論功行賞的時候,張之萬卻以自己年逾六旬,老母在堂為由緻仕,回蘇州拙政園養老去了。
也有人認為,張之萬此舉是韬光隐晦,當時同治皇帝新亡,民間對彼此對慈禧頗有微詞,張之萬緻仕有避嫌的嫌疑。
不過慈禧太後沒有忘了這個能文能武的全才,光緒八年(1882年)正月,已經71歲的張之萬重新出山。
拙政園
慈禧太後對張之萬委以重任,得到火箭式提拔。
光緒八年正月授兵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次年兼任刑部尚書,來年三月,入軍機處,同時兼屬吏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光緒十一年,兼戶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補授大學士。第二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光緒18年授東閣大學士,光緒二十年,賞三眼花翎,紫缰紫禁城騎馬行走。
光緒22年,85歲的張之萬因年老緻仕,賞食全俸。
緻仕前,慈禧手書“樞衡介祉”的匾額送給張之萬。
張之萬的書畫作品
張之萬比慈禧年長24歲,是慈禧太後的第一智囊,對張之萬的話慈禧言聽計從,張之萬離開後,沒人繼續給她出謀劃策,慈禧才做出那些匪夷所思的荒唐事。
晚清四大名臣中,除了曾國藩死的早,剩下的三個都和張之萬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張之洞是是張之萬的堂弟,張之萬擔任過兩次科舉的主考官,為了避嫌,張之洞16歲中解元,到26歲時才進京趕考,中了探花。
張之洞
朝裡有人好做官,要是沒有張之萬的大力支援,張之洞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張之洞光緒十一年重新啟用馮子才。李鴻章以“馮年事已高,精力不濟”為由加以阻撓,張之洞找到張之萬,不但問題迎刃而解,兵部還劃撥了十萬兩銀子的軍費。
馮子材出手不凡,在鎮南關擊敗法軍,取得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
張之萬和李鴻章是同榜進士,又是兒女親家,張的孫女嫁給了李鴻章的孫子。
李鴻章擁兵自重,不少人彈劾他,張之萬一邊在慈禧面前替李鴻章開脫,一邊找到李鴻章,埋怨他私心重,用人任人唯親,北洋水師外強中幹,徒有虛表。“且不可急于與日本人開戰。至少卧薪嘗膽10年,日本人摸不清北洋水師的底細,也不敢太過造次”。
可惜李鴻章飛揚跋扈,已經聽不進别人的勸說了。
李鴻章
曾國藩死後,左宗棠曾經率領湘軍剿滅撚軍,在張之萬麾下聽命,左宗棠曹州兵敗被革職,通過張之萬力保,左宗棠才官複原職。
張之萬第一次緻仕前,曾經做過一段時間也閩浙總督,左宗棠把馬尾造船廠選址在福建,也和張之萬有莫大關系。
光緒八年正月,也是因為左宗棠平定新疆催要軍費甚急,朝廷中為此争議不絕。慈禧太後不能決斷,才重新啟用張之萬任兵部尚書。
張之萬走馬上任,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挪用籌建頤和園的款項,補齊了拖欠新疆征戰将士的軍費,三個月後,70歲的左宗棠擡着棺材出征,誓死收複伊犁。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是袁世凱。袁世凱是袁保中的庶子,小時候被過繼給無子的叔父袁保慶。袁保慶是張之萬的心腹愛将,袁世凱正是借助了這個平台,才有了日後的飛黃騰達。
袁世凱的嗣父袁寶慶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韋小寶是康熙的左膀右臂。對于慈禧太後來說,張之萬就扮演了韋小寶的角色。他們唯一的差別,一個是不學無術的市井流氓,另一個是學富五車的狀元郎。
張之萬在晚清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不過他和他弟弟張之洞都有一個挺大的缺點,一個為了江浙殚精竭慮,另一個為了湖廣鞠躬盡瘁,在原籍的産業卻一貧如洗。
慈禧獎勵張狀元的“樞衡介祉”的匾額,竟然無處可挂。
張之洞興建的慈恩學堂(現南皮一中)
慈禧太後給的那點用來養老的銀子,也被張之萬打腫臉充胖子,送給堂弟張之洞建學堂去了。從斂财這一點兒來看,張之萬和韋小寶相比,也是頗有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