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畢業“寄”:教授客串搬運工 7小時打包3000本書

新京報訊(記者 吳婷婷 應悅)今年畢業季,很多高校畢業生因為疫情不能返校,導師、教授、輔導員紛紛當起臨時家長,将畢業生滞留在宿舍裡的物品無一遺漏地打包、寄送。

北京郵政資料顯示,截至7月22日,已有超過60所在京高校為畢業生寄運作李,完成包裹郵寄量12萬餘件,預計相關工作将于7月底結束。新京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多所高校了解到,北京高校畢業“寄”自6月底啟動,至今仍有不少行李整裝待發。

據悉,幾乎所有北京高校都召開了畢業生行李打包的“專題研讨會”。由于校外人員無法進入學校,校内從業人員尤其是老師成為“主力”,親自動手尋找、整理、打包行李。

北京畢業“寄”:教授客串搬運工 7小時打包3000本書

中國傳媒大學老師為學生收拾書籍。受訪者供圖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提前準備移動wi-fi、錄屏軟體 打包過程實時溝通

“史無前例的全院總動員。”談起這次畢業“寄”,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晶這樣評價老師們的工作。考慮到近期南方多地暴雨,人文學院準備了有防水層的行李袋,用來打包學生的床鋪被褥等易受潮腐蝕的物品。打包用的箱子,也會專門墊上一層塑膠布用來防水。

接下來是具體的打包環節。老師及學生志願者以工作小組的形式進入宿舍進行打包,并通過直播形式實時溝通,為此學校提前準備了移動wi-fi、可移動攝像頭、錄屏軟體、手機支架等裝置。

“整理時按照‘先公共,後個人;先重要,後一般’的原則,逐一核對、分類裝箱。”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劉首兵介紹,打包學生物品時,首先要把一個宿舍内的物品配置設定好,放在公共空間的物品,必須要在宿舍所有人都線上時共同處理。

東西清理完,裝箱也是個技術活。郵寄的規定是一個箱子不能超過20公斤,為了平衡每個箱子的重量,老師們研究出一套經驗。“箱子底部可以放點書,上面可以放衣服,這樣一來可以平衡重量,也能防震。”劉首兵介紹,人文學院還準備了不同顔色的行李标簽,貼在打包好的箱子上作為區分。還有一些在本校考研升學、延畢以及在京工作的同學,希望在可以進校之後自己來領取行李,學校為此提供了專門的場所暫存行李。

為了保障學生的隐私,參與打包的老師們都簽署了承諾書,未經行李所有人同意,絕不向任何其他無關人員提及“雲整理”過程中的物品情況。

為了掌握行李去向、完善後續工作,所有行李的寄件人都登記為劉首兵。目前,已經有不少同學回報行李已經收到。“幾乎所有同學都表示很感動,能聽到大家這樣說,老師們也感到很安慰。”劉首兵說。

據了解,老師們還在畢業生專用證件材料袋中裝入了人文學院2020“廿廿不忘”畢業季紀念品“小扇子+書簽”,希望畢業生在打開包裹時,能感受到母校的心意。

北京畢業“寄”:教授客串搬運工 7小時打包3000本書

為了保護畢業生隐私,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老師用一些特殊詞語替代衣物、書本等。如,“

鮮衣怒馬”對應衣服、“看盡繁花”對應零碎物品。受訪者供圖

北京畢業“寄”:教授客串搬運工 7小時打包3000本書

中國人民大學老師為同學打包物品。受訪者供圖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行李按衣物、書籍等分類打包 隐私物品可由朋友代領

“寄:所有布料,包括衣服、鞋;床上用品(綠色那個不用)。存:所有書、列印資料。扔:行李箱、床墊、吃的……”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一位老師記錄的畢業生包裹清單,上面詳細記錄了此前溝通的行李處理方式。

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李佩潔告訴記者,行李打包前,老師們要先與畢業生電話溝通,讓他們梳理一遍宿舍裡放着什麼東西,哪些寄、哪些扔、哪些存。老師們一一記錄,收拾行李時做一些參考。“從第一天與學生溝通寄行李的事到現在,我一共記錄了16頁筆記,有些還記在了電腦裡。”

有的老師還用畫圖的方式重點标注了學生床鋪的位置,以及物品存放的位置。

李佩潔表示,如果有涉隐私的物品,同學會提前跟老師溝通,想讓誰去取。“我們提前都提醒了同學,可以委托在校的好朋友代領,也可以委托熟悉的老師去。”有些學院的老師還用非熟悉原則幫助同學收拾行李,也就是說,老師不收拾自己學生的行李,而是請陌生老師代勞,以更好保護同學隐私。

這次有很多年紀稍大的老師參與了行李打包工作。“這些老師自己的孩子都很大了,用他們的話說,都很長時間沒有給孩子收拾過東西了,但這次願意為畢業生‘付出’。”

一次次的視訊連線中,老師們将畢業生稱為“孩子”。“孩子,你這鞋子還要嗎?”“孩子,這書都給你寄過去吧?”收拾行李的過程中,老師們常常得彎下腰,甚至趴在地上給學生尋找床底下的物品。“老師們都特别細心,有些學生跟我們開玩笑說,即使能回學校收拾行李他們也想偷懶不來,因為老師們收得太仔細,又快又好!”李佩潔笑着說。

已打包的行李上,貼上了“鮮衣怒馬”“看盡繁花”“乘風破浪”“未來可期”“歸來少年”等詞語,這是老師和畢業生之間的小秘密。

李佩潔說,學生的行李基本按照衣物、書籍等分類打包,為了友善分辨,老師們想着在外包裝上做一些标注。“直接貼上‘衣服’‘鞋子’‘化妝品’顯得過于直白,也有些暴露隐私,我們就用一些詞語代替。”具體來說,“鮮衣怒馬”對應了衣服、“看盡繁花”對應了零碎物品、“乘風破浪”對應了鞋子、“未來可期”對應了書本、“曆盡千帆”指代樂器器材、“歸來少年”指的是護膚品。

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用上行車記錄儀 確定物品無一遺漏

北京理工大學确定通過統一快遞方式免費給畢業生郵寄物品後,開了多次協調會,還向每名委托打包的學生發放表格,提前摸清貴重物品、重要檔案等物品資訊。有一位學生就在“貴重物品清單”裡列出了“抽屜裡的三張銀行卡、學生證、一卡通、若幹證書等紀念品、書架上一摞有筆記的本子”。

學校決定通過導師負責制,配以學生志願者的方式,為畢業生們打包滞留物品。為保護學生隐私,還執行了男老師收拾男同學宿舍、女老師收拾女同學宿舍的打包細則。

據介紹,該校化學與化工學院參與行李打包的人員包括機關幹事、學生輔導員、專業教師、在校學生等共計230餘人。學院黨委副書記張鋒在幫助畢業生收拾行李時全程拿着手機,通過視訊方式與學生确認物品。為了錄制宿舍整體環境,確定物品無一遺漏,他們還用上了行車記錄儀。

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吳芹已經帶過14屆畢業生,這次也為畢業生打包了大大小小不少行李。說起這次特殊的畢業季,她說,“這是我第一次以這種方式送别我的學生,感覺挺親切,也算盡到最後的責任。”

講述

7小時手拉肩扛 幫學生打包3000餘冊書籍

馬子木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今年畢業。在校期間,他發表了很多學術成果,得到一些獎金獎勵,最大的愛好就是用這些獎金購買書籍。因為不能返校,他委托自己的導師、國學院常務副院長烏雲畢力格教授幫忙打包行李。

烏雲畢力格帶着5名老師、1名學生志願者打開馬子木宿舍的大門,隻見書櫃、角落滿滿當當都是書籍。“我們一邊兒把這些書籍裝進紙箱子,一邊兒數,總共3000多本,裝了52箱。”烏雲畢力格說,剛開始,大家還準備将這些書分門别類裝進箱子,後來發現這個做法太耽誤時間,随即放棄。然後新的問題出現,用大紙箱子裝書雖然能裝很多,但打包完的箱子死沉死沉,身強力壯的小夥子都很難搬動。

馬子木的宿舍位于四樓,大家連扛帶推才把書箱搬進電梯,到達一層後,還得把這些箱子搬下台階,送進車裡,非常考驗體力和臂力。因為這些書籍要暫存在學校,烏雲畢力格和三位老師開着自己的車來回運送數趟,才解決“最後一公裡”難題。

從上午10點忙活到下午5點,烏雲畢力格和同僚、學生志願者終于搬完所有書籍。

烏雲畢力格帶了十多年畢業生,這是他第一次以這樣的方式送别學生,“以往都有很盛大的畢業典禮,還有撥穗禮,今年都沒法進行了。不過這次給很多畢業生收拾了行李,感覺跟他們的距離又近了。”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應悅

編輯 張暢 校對 陳荻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