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末,還不滿20歲的南懷瑾,隻身一人來到四川。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尋找“劍仙”。

南懷瑾練武
國學大師南懷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很小就幻想成為劍仙俠客。南懷瑾回憶說,他小時候突發奇想,覺得自己能飛檐走壁,于是在自家樓上倒挂在房梁上,一個跟頭跳下地。巨大的響聲引起父親的注意,以為出了什麼事情,趕緊上樓檢視,這才知道兒子正在練國術。于是,父親開始給南懷瑾聘請武師,在家中習武。
南懷瑾自從習武以後,見到有本事的人就要拜師,短短幾年時間,各門各派拜了80多位師父,學了南宗、北派、長拳、短打,再加上蒙古摔跤和“西洋撲擊”,差不多什麼都學了一些。
後來,南懷瑾從浙江國術館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他忽然覺得自己雖然學了很多,但雜而不精,各門各派僅僅是學了皮毛,很不滿意。于是,年紀輕輕的南懷瑾想要尋找高人,拜師學藝,練出一身真功夫。
正巧此時的武俠小說十分流行,尤其是還珠樓主創作的《蜀山劍俠傳》聲名大噪,人人都說“燕趙多俠士,峨眉出劍仙”。年輕的南懷瑾毅然決定,隻身入川,尋找劍仙。
青年南懷瑾
初到成都,南懷瑾住在貴州會館。他在城中信步遊覽,對成都百姓的生活态度感到贊歎,以至于幾十年後還很懷念,覺得成都是個很“悠閑”的城市。他回憶在少城公園(即現在的人民公園)的見聞:“裡面有茶座,有棋室。泡上一壺茶,坐半天一天都可以,走的時候再付錢。中間有事要離開一下,隻要把茶杯蓋反過來放,茶博士就不會把它收掉。沒有錢的不喝茶也可以,茶博士問你喝什麼,你說喝玻璃,就會送來一玻璃杯的開水。這種農業社會的風氣現在大概不會再有了!”
南懷瑾喜歡在公園閑逛,是因為這裡三教九流都有,一些名人賢士更是常來聊天喝茶。很快,他就在公園裡認識了一個名人,“厚黑教主”李宗吾。
李宗吾喜歡坐在茶館裡針砭時弊,尤其是痛罵四川軍閥,南懷瑾非常欣賞他,兩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此時,李宗吾已經58歲了,和不到20歲的南懷瑾成了忘年交,兩人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
民國成都茶館
南懷瑾到四川兩三年後,有一次他和好友一起,去自流井給一個和尚朋友奔喪。兩人一路走了8天,到地方燒香磕頭,一切事情辦完後,發現盤纏已經用完了。這怎麼辦呢?南懷瑾忽然想到,李宗吾不就住在自流井嘛,說不定此時他在家呢。
果然,南懷瑾找上門了,李宗吾随口問道:“你怎麼來了?”南懷瑾順口回答:“我來看一個死人朋友。”李宗吾樂了,趕緊說:“我還沒有死呢!”随後,李宗吾殺雞宰魚,好好招待了南懷瑾,聽說他缺少盤纏,立刻拿出了20塊大洋。
兩人閑聊中,李宗吾忽然提到,附近有一位國術高人,要不要去看看。這個人住在趙家坳,人稱趙四太爺,從小是個瘸子,但功夫非常好。尤其是輕功很厲害,踏雪無痕。但是,趙四太爺以前教了一個徒弟,沒想到徒弟學成之後不做好事,翻牆入院奸淫民女。後來趙四太爺就把這個徒弟的武功廢了,發誓不再收徒。李宗吾覺得,南懷瑾這樣的靈性之人,說不定能讓趙四太爺破例收徒呢。
李宗吾
入川兩三年了,當俠客的夢想依然在,南懷瑾高興壞了,趕緊和李宗吾一起乘着滑竿,來趙家坳拜訪80多歲的趙四太爺。南懷瑾後來回憶說,見了趙四太爺之後,曾懷疑這位老人是否真有那麼大的本事。結果,趙四太爺微微一笑,飛奔一裡多地又折傳回來,當時剛下過雨,路上十分泥濘,趙四太爺的新靴子竟然沒有沾到污泥。
可喜的是,趙四太爺也很喜歡南懷瑾,願意收他為徒,教授三年功夫。南懷瑾在客棧考慮了一晚,還是覺得時間太長,婉言謝絕了。李宗吾得知南懷瑾的決定,直言太可惜了。
後來,南懷瑾又遇到了一個拳師,願意教他太極拳衍變出來的一套拳法。南懷瑾看到這些招式之後,感慨這套拳法“不剛不柔,然後每一個動作,招招可以緻人死命。”既然這樣,學了這套拳法的人萬一沒有武德,好勇鬥狠,豈不是為禍百姓?
是以,南懷瑾放棄了當俠客的夢想,轉而研究佛學了。
民國時期的峨眉金頂
此時,南懷瑾已經認識了對他一生影響巨大的老師袁煥仙。袁煥仙這一年在靈岩寺主持“禅七”盛會,南懷瑾自然要跟着老師多學一些東西。多年以後,南懷瑾還感慨,袁煥仙給他講授的東西,比其他人多了數倍,“筆示幸能略存殘紙,一讀再讀,汗淚交傾,此獅子一滴乳也!”
南懷瑾對研究佛法更加癡迷,1943年5月,他忽然從成都失蹤了。臨走前,南懷瑾辭去了軍校的職務,沒有告訴任何一個朋友,去了峨眉山大坪寺。這個處于懸崖峭壁之上的寺院,人迹罕至,藏有全部大藏經。南懷瑾放棄一切,決定閉關研究佛法三年。
南懷瑾在成都的朋友,已經習慣了他外出尋訪高人,或者到名山大川遊覽。畢業于黃埔軍校的蕭天石就說,南懷瑾這次十分古怪,忽然間辭去了軍校的職務,後來很長時間不知所蹤。忽然有一天,蕭天石的一位朋友從峨眉山回來,說見到了南懷瑾,朋友們才知道他的去向,雖然驚訝但又無話可說。
南懷瑾
深山閉關三年,對南懷瑾來說,除了研究經書,也是一種苦修。這三年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南懷瑾都不了解,小和尚偶爾下山辦事,回來的時候說一些新聞給他聽。有一天,小和尚對他說,那位厚黑教主去世了。南懷瑾聽了十分難過,心想欠李宗吾的二十塊大洋也沒法還了,于是,那些日子他天天給李宗吾念《金剛經》。
三年閉關一結束,南懷瑾就下山了。蕭天石見到他後,問:“從甚處來?”南懷瑾回答:“前從靈岩去,今自金頂回。”蕭天石又問:“今後拟往何處?”南懷瑾笑着說:“到處不住到處住,處處無家處處家。”此時的南懷瑾,已經深得禅學三昧,心意空靈了。
之後,南懷瑾又到西康、西藏參訪各宗各派,1946年秋赴雲南大學講學,期間又短暫回到成都,到四川大學講學。直到1947年,南懷瑾才回到家鄉。
這九年的四川經曆,從尋找“劍仙”開始,至研究佛法、博覽群書,為南懷瑾成為世界知名的國學大師,奠定了雄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