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年的學霸,如今淪為學曆的最底層

當年的學霸,如今卻淪為學曆的最底層!

釋出:楊仕省 選自【半月談】

還記得20多年前的中師、中專生嗎?

2019年教師節,國家級雜志《半月談》專刊撰文向“一代中師生”表示敬意!

淚奔!《半月談》專刊:緻敬一代中師生!)

你的老師是二十年前的中專生嗎?

不要小看你的老師是中師畢業,你知道二十年前的中專相當于現在的什麼學曆嗎?

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

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文革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國小校,國家決定從國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配置設定到各地中國小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配置設定到各地中國小任教,隻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

詳細了解中師生教育曆史可以閱讀本刊刊發的任潤剛 老師寫的文章:

【中師生-專欄】我國“中等師範”辦學反思及其對師範教育的啟示(點選标題閱讀)

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快40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确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

mon

01

中專最牛x的時候,應該是整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最初的幾年。

那個時候,大學的錄取率是極其低的!主要是教育條件較好的大城市孩子上。而中專則成為廣大農村孩子的首選。考上中師和中專便是一步登天,上城市戶口、解決口糧、配置設定工作、幹部編制。直接一步到位,從此人生開挂!

但是,那時候中師和中專真心不好考。全縣上萬考生,前50名才有希望考上!可見那時候的中專生有多強悍!

如果拿現在的學曆參考,大學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們了。他們如果放在現在,基本都可以上985、211高校。

我們班主任曾經說過,當時國中畢業報考中專要進行預考篩選,名列前茅的才有資格考中專,各個學校成績排前20名的基本都去讀中專了,而中師因為是師範類,又有更嚴格的要求,可以說,能進入中師的,幾乎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考入師範後,為了适應國小教育,要求全面發展,對音體美都進行強化訓練。

26年前考上中師和中專的學子,是尖子中的尖子,學霸中的學霸。在當年,隻有考不上中專的人才會選擇去讀高中,中專文憑完全可以處于所有學曆鄙視鍊的頂端。是以,現在的大學生,無論你現在是211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還是985畢業的學霸,都沒資格瞧不起26年前考上中專的父輩,以他們的智商,想考到你現在的學校,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因為,在當時,考上中師或中專都是有名額限制的,這就好比清華北大在某個地區招生限定錄取名額是一樣的道理。與此同時,考上中師和中專的分數線比重點高中的分數線還要高一些。

是以,在當年考入中師和中專的學霸,不僅僅其親人心花怒放,就連整個村子的人臉上都有光。我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村的一位牛人考上了中師,那位牛人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村支書當場拍闆:當天晚上,村子裡必須放映一場電影表示熱烈的慶賀。而現在的哪家孩子考入985或者211,有如此隆重的氣氛嗎?

那些孩子,如果留下來讀高中,完全可能考入更好的大學,配置設定到更好的工作,他們的人生大部分都會改寫。他們優秀到什麼程度?以後幾十年各行各業做得好的普遍都是師範生,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相當一部分都是教師改行的,成為各行業的精英,那一時期很多政府機關選拔人才,都是直接從學校老師裡挑選,以至于很多地方教育系統明文規定不允許老師跳槽,不允許在教師中挖人,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通過各種途徑離開學校後大器有成的。

02

記得一次班會課,我的班主任和我們說過她的求學經曆:她是八九年國中畢業,家裡條件不好,父親說,你報中師吧,解決了戶口,上學每個月國家還有補貼!那個時候上中專的時候是免學費的,而且學校還給糧票,女孩一般都是吃不完的,也就是說上學包吃包住,畢業還包配置設定。可以說,現在一些大專是比不了的,可以相當于現在的重點大學師範生了(免費師範生)。我們班主任老師當年是全縣第四名上的中專,當年縣重點高中在全縣招生400人(現在招生900人),班主任讀中專的那年,隻有全縣前40名才可以去讀師範,而且隻能是應屆國中畢業生。如果沒有考到縣前40名,你讀中專是沒有資格的。

我們來判斷一下,二十年前的中專生隻錄取全縣40名,二十年後的今天,縣城重點高中錄取900人,每年全縣一本錄取将近600人,其中985和211人數已經超過400人,就算學生比二十年前增多了不少,可是怎麼也增長不了十倍。是以說,以前的中專生個頂個的都是優等生中的優等生,我們班主任當年是以上了中師,因為二十年前家長的觀念就是學生早點工作,早點就業,讀中專18歲就可以工作了,而且是可以吃商品糧,當公家人。考上了中專,可以迎來很多人的羨慕的目光。

我們的班主任89年國中畢業全校第四名考取中師,數學總分120分得118分,英語總分100分得99分,實體總分100分得99分,化學總分100分得96分,加上不争氣的國文和政治,總分640分得600分。

回想一下我的母校,有好多二十年前的中專生,現在仍在普通國小教書。如果再給這些老師一次機會的話,不知道他們會不會也要考大學。那些年國家培養的大部分中師生就這樣默默紮根在了教育第一線,拿很低的工資,做着毫不起眼的工作,而他們,本來都是各個中學的尖子生,為了響應國家的号召(國家當時鼓勵國中畢業考中專,除了中師,還有大量的中專也從國中畢業生招生),義無反顧填寫了中師的志願,又因為免學費、包配置設定、國家補助夥食費,成為很多農村的孩子跳出農門的一個重要途徑。那個百廢待興、城鄉差别很大的年代,早工作早謀生是一個普遍的願望。

03

中師和中專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呢?

中師和中專的價值,有一道分水嶺——在26年前,也就是1992年之前,國中畢業生考上中師和中專的難度,不比現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學的難度低。而在1992年之後,考上中師和中專的難度就急轉而下,甚至呈現出“自由落體式”的“大翻轉”,中師和中專的價值一下子出現嚴重“貶值”的狀況。

現在是2018年,二十年前這要追溯到2000年前了,2000年左右的中師和中專生大概是最後一批包配置設定的學生。也就是說二十年前的中師生都是包配置設定的。可以直接被配置設定到中國小和幼稚園。

時過境遷,到了2000年以後中專開始不包配置設定,錄取的學生人數也變多了,招生的條件放寬了,慢慢中專生從逐漸是優等生變成了中等生。到了2005年左右,一些大、中專院校實行了3+2模式,錄取學生的門檻也越來越低,讀中專逐漸不是國中畢業生的首選,高中成了大多數國中生的首選

到了如今的2018年,大學進一步的擴招,大專院校也擴招,各省的聯考錄取率達到了一半以上甚至更高。中專就漸漸的不被人們所追捧。是以,這樣來看,二十年前的中專生個頂個的優秀,真的不亞于現在的985和211的大學生。

二十年前的中專相當于現在的一本非重點大學

三十年前的中專相當于現在的985,211重點大學

1977年至八十年代中的中專相當于現在的重點大學碩士以上學曆。

二十年前的中專學曆還是中專學曆,和現在的中專學曆沒有差別,隻是内涵不一樣。相對來說,二十年前的聯考制度下,升學率不是很高,能升入一本二本的學生是少之又少,考取中專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畢業後就會有不錯的工作。而現在中考時高中和中專比率是5:5(2018年擴招後為6:4),上中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稍微學習好一點的都去了高中,普通高中錄取結束後的學生基本上了中專。

04

中國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鄉村教育的發展,他們是最大的功臣。說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對他們自身來說,一輩子從事中國小教育,顯然是屈才。他們的素質,以中國目前的标準來衡量,絕不是一個中國小教師的素質。我不能說,素質高的人不能從事教師崗位,但以目前國家對中國小教育的投入之少,以教師崗位收入之低,他們所獲得的,和他們的能力素質是完全不相稱的。他們當年之是以選擇這個行業,是因為他們當年所處的較低的位置所迫。而當他們走上鄉村國小教師崗位,絕大多數隻能選擇在這個職業崗位上終老。這裡面有政策的因素。

老師說,當時國家規定,中師學生畢業後,必須在教師崗位上服務五年,才能報考大學。多數學生在當了五年教師後再去考大學,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有些學生在這五年内已經成了家,也失去了再去考大學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安心地當好中國小教師,就了擺在他們面前最現實的一條路。這是一條清貧卻責任重大的路。學生考試的各種排名、教師崗位的各種考核、各種水準能力測試,幾乎讓每一個教師天天都喘不過氣來,而所獲得的收入,卻非常羞澀。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談起往事的時候,常常有失落感,慨歎自己當年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而付出了自己前途的代價。當然,他們之中,也有極少數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大學,考上研究所學生,成了大學教授,或者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也有極少數人,在文學與藝術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但總體來說,國家隻給他們提供了當中國小教師的平台,他們自己想要在教師崗位之外,再給自己營造一個更好的平台,就非常艱難了,也就隻能紮根于教師崗位。一方面,是他們對個人前途的失落感,一方面,他們在經過師範專業的養成教育和多少教師崗位的浸潤,一個個在業務能力上出類拔萃。在這樣的沖突和焦慮中,他們艱難前行,為國家中國小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着自己的青春和才華,把自己變成一支蠟燭,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學生的内心。

曾經在湖南冷水江師範任教多年的謝新茂教授如此評價一代中師生:

這批人加入到基礎教育行列,确實是我們教育乃至中國基礎教育的大幸。

有人說中國現在的基礎教育尚不至于坍塌,關鍵是還有這批人在那裡撐着。1999年後,全國陸續取消了中師教育,卻讓中國小師資面臨着青黃不接的局面,沒有幾個大學畢業生願意從事中國小教育,願意從事中國小教育工作的,與這批中師生比,又有明顯的差距,回望20年前的那批中師生,他們都應該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卻成了墊在金字塔最底層的鋪路石,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要向他們之中仍然在從事中國小教育事業的人,緻以崇高的敬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