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華軒
今天要介紹的這個人叫李石曾,他是晚清重臣李鴻藻的公子。
他這個老爹李鴻藻可不是一般人物,
李鴻藻,河北保定人。鹹豐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督河南學政。同治元年被提拔為侍講,深受西太後慈禧的信任,随後就升任内閣學士,戶部左侍郎,大約相當于現在副部級的官。同治四年再升都察院左都禦史,加太子少保,大約相當于現在的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光緒二年曆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調吏部尚書,大約就是國務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光緒二十三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歲,入祀賢良祠。怎麼樣?這個老頭了不起吧!名副其實的晚清的重臣。

李鴻藻在世的時候有點保守的色彩,總是跟搞洋務的人過不去,但是他的兒子李石曾,思想卻新潮得很,對四書五經興趣不濃,在科舉這條路上沒有絲毫進展,就着老爹的權勢,早早地就跑到法國去留學,你說他老爹反對洋務保守吧,可是派兒子出國留學,是不是和當今社會有一比呀。李石曾到底在法國學的什麼,人們不大清楚,但是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在巴黎開了一家豆腐公司,生意火爆,日進鬥金,讓洋人見識了純正的中國豆腐的模樣和味道,展示了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老外們對着冒着熱氣的豆腐直感歎:“哇!一粒粒的豆子,竟然可以變成白白嫩嫩味道鮮美的東西,太神奇了!”
李石曾在海外多年,但卻始終學不成洋模樣,瞧瞧他的打扮:身穿西裝,卻在腰上紮個中國的長長的布腰帶,走起路來,腰帶結凸在前面,腰帶穗頭在前面一晃一晃的,是巴黎街頭的一景。據說巴黎的銀行曾經因為他這身打扮而不讓他進門。李石曾又嗜好大蒜,西服上邊的口袋本來是裝手帕,和西服顔色相配,有裝飾作用,然而他裝的不是手帕,而是滿滿的剝好的蒜瓣,時不時地拿出一瓣,放在嘴裡嚼。這樣的中西結合式人物,在西方販賣中國國粹倒也合适。為了讓國粹很粹,李石曾豆腐公司的師傅和小工,一律從國内找來的。
就這樣,法國人嘗到了正宗的中國豆腐,李石曾的豆腐公司也發了洋财,李石曾成了大老闆。發了财的李石曾在政治上卻不安分,因好友張靜江的關系,開始資助起孫中山的革命黨來。據說,隻要孫中山沒錢花了,拍封電報去,上面寫abc等字母。a字代表一萬,b字代表兩萬,c字代表三萬,李石曾一看就明白,錢就立馬就從巴黎彙過來了。
李石曾父親所忠于的王朝被推翻了,這其中多少有一點他的努力吧。大清朝推翻了,可是國内軍閥混戰,亂糟糟的,李石曾隻好再接着忙活,把豆腐公司擴大經營。李石曾忙的第二件事從後來的結果看,也跟革命也大有關系,那就是組織中國青年留法勤工儉學。成百成千的有志青年來到了法國,來到了歐洲,這些人都學了些什麼,沒法一一統計,隻知道這些人中間,湧出了一大批革命黨人。而這些人留法的基金,一部分就來自于李石曾的豆腐公司。
李石曾除了發起群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外,還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建立人之一,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首席校董。
父親是清朝的忠臣,兒子卻義無反顧花錢支援革命,這對父子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