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华轩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叫李石曾,他是晚清重臣李鸿藻的公子。
他这个老爹李鸿藻可不是一般人物,
李鸿藻,河北保定人。咸丰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同治元年被提拔为侍讲,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随后就升任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大约相当于现在副部级的官。同治四年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光绪二年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大约就是国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光绪二十三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岁,入祀贤良祠。怎么样?这个老头了不起吧!名副其实的晚清的重臣。

李鸿藻在世的时候有点保守的色彩,总是跟搞洋务的人过不去,但是他的儿子李石曾,思想却新潮得很,对四书五经兴趣不浓,在科举这条路上没有丝毫进展,就着老爹的权势,早早地就跑到法国去留学,你说他老爹反对洋务保守吧,可是派儿子出国留学,是不是和当今社会有一比呀。李石曾到底在法国学的什么,人们不大清楚,但是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在巴黎开了一家豆腐公司,生意火爆,日进斗金,让洋人见识了纯正的中国豆腐的模样和味道,展示了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老外们对着冒着热气的豆腐直感叹:“哇!一粒粒的豆子,竟然可以变成白白嫩嫩味道鲜美的东西,太神奇了!”
李石曾在海外多年,但却始终学不成洋模样,瞧瞧他的打扮:身穿西装,却在腰上扎个中国的长长的布腰带,走起路来,腰带结凸在前面,腰带穗头在前面一晃一晃的,是巴黎街头的一景。据说巴黎的银行曾经因为他这身打扮而不让他进门。李石曾又嗜好大蒜,西服上边的口袋本来是装手帕,和西服颜色相配,有装饰作用,然而他装的不是手帕,而是满满的剥好的蒜瓣,时不时地拿出一瓣,放在嘴里嚼。这样的中西结合式人物,在西方贩卖中国国粹倒也合适。为了让国粹很粹,李石曾豆腐公司的师傅和小工,一律从国内找来的。
就这样,法国人尝到了正宗的中国豆腐,李石曾的豆腐公司也发了洋财,李石曾成了大老板。发了财的李石曾在政治上却不安分,因好友张静江的关系,开始资助起孙中山的革命党来。据说,只要孙中山没钱花了,拍封电报去,上面写abc等字母。a字代表一万,b字代表两万,c字代表三万,李石曾一看就明白,钱就立马就从巴黎汇过来了。
李石曾父亲所忠于的王朝被推翻了,这其中多少有一点他的努力吧。大清朝推翻了,可是国内军阀混战,乱糟糟的,李石曾只好再接着忙活,把豆腐公司扩大经营。李石曾忙的第二件事从后来的结果看,也跟革命也大有关系,那就是组织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成百成千的有志青年来到了法国,来到了欧洲,这些人都学了些什么,没法一一统计,只知道这些人中间,涌出了一大批革命党人。而这些人留法的基金,一部分就来自于李石曾的豆腐公司。
李石曾除了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外,还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首席校董。
父亲是清朝的忠臣,儿子却义无反顾花钱支持革命,这对父子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