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功臣擁立的漢文帝為何沒有成為傀儡?他是如何加強皇權的?第一步、奪取京城兵權第二步、扶植代國勢力并打擊功臣派第三步、震懾和削弱諸侯王

漢文帝是中國曆史上最負盛名的明君之一,他在位二十三年時間内穩定了漢朝政權,并開創了為後世稱道的“文景之治”。但是從以下兩點中我們可以看出,漢文帝即位之初的形勢對他是非常不利的:

1、漢文帝在朝中缺乏根基。他的母親薄太後在“一幸生男”後“希見高祖”。而他最初被劉邦所封的代國不僅遠離國都、土地貧瘠、人口稀少,而且是抵禦匈奴的前線。由此可見薄太後與代王劉恒都不受漢高祖劉邦的寵幸,他們在朝中自然缺乏有力的支援者。

2、當時的漢朝乃是功臣派的天下。齊王劉襄等人在平定“諸呂之亂”中立下大功,并且在劉氏諸侯王中有很高的威望,可謂是最佳皇位繼承人。但是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派卻以“齊王母家驷鈞,惡人也”的理由輕易将劉襄排出,反而擁立了未曾參與平定諸呂的“仁孝寬厚”的代王劉恒。由此可見當時功臣派的權勢之大。

被功臣擁立的漢文帝為何沒有成為傀儡?他是如何加強皇權的?第一步、奪取京城兵權第二步、扶植代國勢力并打擊功臣派第三步、震懾和削弱諸侯王

漢文帝劉恒畫像

​由此可知,平定諸呂的功臣派擁立劉恒的出發點就是因為他在朝中缺乏根基而且不像劉襄一樣強勢,相比之下,他更容易受制于人。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漢文帝在即位之後不僅沒有成為功臣派的傀儡,反而将皇權加強,主要是因為他在以下三個方面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從《史記·呂太後本紀》的兩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掌握京城軍權的重要性:

1、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後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産、呂祿為将,将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後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彊計。太後說……呂氏權由此起。2、七月中,高後病甚,乃令趙王呂祿為上将軍,軍北軍;呂王産居南軍。呂太後誡産、祿曰:“……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

呂太後很清楚,誰掌握南北兩軍,誰就能控制整個京城,進而掌握大漢的最高統治權。而呂太後駕崩之後,周勃和陳平用計迫使郦寄說服呂祿交出了北軍的軍權(呂祿信然其計,欲歸将印,以兵屬太尉),随後,朱虛侯劉章與周勃共同誅殺呂産等人,收複了南軍的軍權。如此一來,呂氏在京城中的勢力全部被周勃等功臣派所把持,他們也是以而有另立新帝的話語權。

被功臣擁立的漢文帝為何沒有成為傀儡?他是如何加強皇權的?第一步、奪取京城兵權第二步、扶植代國勢力并打擊功臣派第三步、震懾和削弱諸侯王

曲逆侯陳平雕塑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仁孝寬厚”的代王劉恒并不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統治者——他入主未央宮的當晚,就下令任命從代國追随自己入京的中尉宋昌接管京城南北軍(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乃夜拜宋昌為衛将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掌握京城的兵權,正是漢文帝在京城立下根基,擺脫成為傀儡的命運的最重要的一步。

漢文帝即位之後自然要先穩定當時的局勢,是以他“益封太尉(周)勃萬戶,賜金五千斤。丞相陳平、灌将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硃虛侯劉章、襄平侯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等等,但是與此同時,漢文帝也開始扶植自己的勢力,除了掌握京城兵權的宋昌(被封為壯武侯),掌握宮城兵權的張武之外,還封自己的舅舅将軍薄昭為轵侯,另有“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被功臣擁立的漢文帝為何沒有成為傀儡?他是如何加強皇權的?第一步、奪取京城兵權第二步、扶植代國勢力并打擊功臣派第三步、震懾和削弱諸侯王

绛侯周勃雕塑

​在代國功臣安置妥當之後,漢文帝随即下诏“令列侯之國”,但是他的這個诏令并沒有得到功臣派的支援——誰願意離開自己的富貴溫柔鄉而前往偏遠的封地呢?更重要的是,功臣派隻有抱成團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一旦被打散了就失去了他們在都城中的勢力,很容易被各個擊破了,正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漢文帝當然清楚他們的想法,于是他對當時的丞相周勃說:“前日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意思就是:我堂堂皇帝說話好像沒人聽啊,周丞相你勉為其難,給大家做個表率吧!漢文帝随即罷免了周勃的丞相職位,而已經被漢文帝的威嚴所震懾的周勃最終聽令之國,以至于“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不久之後,“有上書告勃欲反”,忙于保命的周勃沒有了“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的威風,徹底成為漢文帝的臣子。

功臣派領袖人物周勃尚且如此,其他功臣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漢文帝在與功臣派的較量中勝出,天下大權終于被牢牢把握在皇帝手中。

被功臣擁立的漢文帝為何沒有成為傀儡?他是如何加強皇權的?第一步、奪取京城兵權第二步、扶植代國勢力并打擊功臣派第三步、震懾和削弱諸侯王

漢朝初年形勢圖

(此處已添加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提到,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施行的是“郡國制”,即郡縣與分封并行的制度,在漢朝建立之初,皇帝直轄的隻有區區15個郡,另外四十餘郡都掌握在各路諸侯手中。王權因而成為皇權的一個重大威脅,正如賈誼在《治安策》中所說:“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因而他建議“衆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文帝在位期間雖然并沒有啟用賈誼、晁錯等人以削藩,但他仍然采取行動震懾以及削弱諸侯王:

1、對諸侯國的震懾。漢初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力,為了避免再次引起國内動蕩,漢文帝對諸侯王一般采取懷柔政策,比如吳王劉濞“詐病不朝”,他便“賜以幾杖”。但是濟北王劉興居曾經趁着漢文帝準備禦駕親征之際“發兵欲襲荥陽”,漢文帝便命柴武率軍十萬平叛,最終劉興居自殺。淮南王劉長企圖謀反,漢文帝發覺之後将他廢黜,淮南王随即自殺。這都說明漢文帝對諸侯王并不是無限度地隐忍——他善于抓住幾乎給諸侯以震懾。

2、削弱諸侯勢力。漢文帝在位期間将趙國一分為二(封趙幽王長子劉遂為趙王,幼子劉辟彊為河間王);将淮南國一分為三(分淮南為三國,盡立厲王三子以王之);将齊國一分為六(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之子六人為王),如此一來,諸侯國勢力被削弱,漢文帝的這種措施為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提供了先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漢文帝即位之前在京城并沒有穩固的勢力,甚至處處受平定諸呂的功臣派掣肘,險些成為他們的傀儡。但是他即位之後先是掌握了軍權,随後又緻力于削弱功臣和諸侯王的勢力,最終将皇權一步步加強,為漢朝的穩定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