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榮馍馍,萬榮人

萬榮馍馍,萬榮人

萬榮人和馍馍是分不開的。山西南部的人們愛吃馍,特别是萬榮人“無馍不飽”。民間宴席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一個個雪白的馍開始上桌,也上來了一份莫能道之的獨特惬意。。。

萬榮馍馍,萬榮人

外地人不知“馍”為何食,若說“饅頭”或“蒸餅”,疑慮便可頓消。其實,“馍”乃方言,發音最古。“馍”從莫。莫是晉南炎黃時期就有的一種可采之食,《詩·魏風》有“彼汾沮洳,言采其莫。”《陸玑疏》注曰:“莫,莖大如箸,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今人缫以取繭緒。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為羹,又可生食。

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幹绛,河、汾之間謂之莫。”故黃帝娶河汾之女,号曰“嫫母”。相傳嫫母發明了石磨(因嫫母發明而稱磨)後,人們磨粒成面、置甑蒸熟而食,将所蒸面食襲“嫫”音稱之為“馍”,也有拟“磨”而寫作“饝”。

萬榮馍馍,萬榮人

到了漢代,面食統稱為餅。“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釋名》)。溲面合并後,熟烹之法不同,又有不同名稱,“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煮而食者,呼之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古今事物考》)。故自漢以來,“馍”又有“蒸餅”之稱,後避宋仁宗諱,又稱“炊餅”、“籠餅”。再後将扁圓形的面品專稱為“餅”,但萬榮人仍呼為“馍”,如萬榮的羊肉泡馍、肉夾馍等,所用“馍”即是蒸面餅或烤餅。

三國始,“諸葛亮南征,将渡泸水。土俗殺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面,畫人頭祭之,饅頭名始此”(《事物紀原》),即諸葛亮取豬羊肉餡的蒸餅畫上人頭,替代“蠻頭”以祭,後來馍又有“饅頭”之名,或稱“饅首”,宋後又将有餡的饅頭分出獨稱“包子”。以此溯源析流,乃知“馍”名之後,方有“蒸餅”、“饅頭”,雖囿于方言,難隐其古。

萬榮馍馍,萬榮人

萬榮馍,制法與其名一樣古老。制作萬榮馍用“酵子”起面,不加堿。“酵子”地方又言“着和得”,是一塊發酵曬幹的面團。制作時先将幹的“酵子”用溫水泡開,倒入面粉拌勻和成團,發酵三四個小時(夏天),充分膨脹後,取新面粉摻入,置于案上連續揉搓至光滑均勻,再揪劑分揉成型,用面布蓋住,醒半個時辰,即可上籠,大火蒸熟。

這種加酵子制法,最為古遠。《周禮·天官·醯人》有“羞豆之食,酡食糁食。”漢代鄭司農注雲:“酡食以酒為餅,民人用酵糟”,即以酒釀或酵面來發面而蒸,為周宮廷和民間美食。因發面要技巧,發得不好,整塊面團便會酸臭敗壞,故民間傳之不廣,唯萬榮人世代相襲最擅此技。

以此技而制的萬榮馍,又暄又大又白又甜,不需菜便能美美地過一把瘾。萬榮人愛馍,還賦予了許多禮儀内容。如歲時節日:親戚來了,要蒸花卷馍;過年串親戚,要蒸混沌馍;正月十五,要蒸生肖馍;清明祭祖,要蒸子推馍;小年到了,要蒸棗山馍。再如人生禮儀:小孩滿月,蒸一個圐囵馍;賀婚送禮,蒸一對石榴馍;老人過壽,要蒸壽桃馍;老人過世,要蒸包容馍。

于是馍在人們手裡變得寓意不同、形狀各異,馍上的花鳥魚蟲競顯技藝,又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叫“花馍”。與運城、臨汾接鄰地區蒸馍技藝也争奇鬥豔,如陽城的獅頭馍、長子的高樁馍、高平的佛手如意馍、雪花鋪層馍等。

萬榮馍馍,萬榮人

萬榮馍還被用來切成薄片,烤黃曬幹,民間食之以消食化滞。這種食療法,古已有之。

人常說:好吃不過餃子.萬榮人吃餃子卻從來覺得吃不飽,不管吃了幾碗,最後非得吃一塊馍,才算對這餐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在飯店裡,遇到一群陌生人,一進來,便有其中的一個問道:"這裡有馍嗎?"當得到肯定的答複後,這群人才會心裡有了着落似地落座.不用問,一準是萬榮人。出差坐在火車上,聽旁邊的人說:"唉呀,這幾天可把人餓壞了,就沒吃成飯.那狗日的南方就沒有馍。"呵呵,沒錯,又是萬榮人。

萬榮馍馍,萬榮人

逢年過節走親戚,除了買點心而外,用紅色的包袱皮裹着雪白的馄饨馍的又肯定是萬榮人,山西别的地方的人是蒸不出那樣又暄又大又白又甜的馍的。求人辦事不拿别的,隻扛上一大編織袋的大馍,往地上一放,這肯定又是萬榮人。

穿戴時尚,滿口國語,帶着一輛小車,後面跟着一輛大車,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浩浩蕩蕩開到省城裡,車上拉的除了蘋果、彌猴桃、白面之外,還有一盒盒包裝精美的馍,上面或寫着萬榮馍,不用問,這肯定是萬榮人來送禮了。别的地方的人沒有這樣的大白馍可送,也沒有這樣大張旗鼓地來送值不了幾個錢兒的禮的。

萬榮人和馍是分不開了,馍不僅給了萬榮人生長、生存的能量,而且給了他們的生存之道。馍的外形似拳頭,對付外來的攻擊的時候,隻有拳頭最有力。在吃馍的過程中,運城人也深谙了其中之道,曉得了拳頭的重要性,知道了團結就是力量。

是以,出門在外的萬榮人比山西其它地區的人要愛認老鄉,也特别重視和老鄉的情誼。兩個陌生人相見,隻要對上暗号,知道咱同是萬榮人,呵,那旁邊的人就眼熱吧,兩個人的親熱度馬上增加,好象是久别重逢的親友,臨别時手機号、辦公電話甚至于家裡的電話也統統互換,從此,天下多了兩個常來常往的萬榮老鄉。

就象忻州人愛洋芋,大同人愛濕粉,晉城人愛米棋,長治人愛炒餅,馍是故鄉留給萬榮人的最強最鮮明的印記.在沒有離開故鄉的人,那是一種飲食文化,而對于我們這些離鄉别井經年的遊子來說,它便成了與故鄉最強的牽袢,那是樹葉與根的關系!

繼續閱讀